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當這陣創業熱潮過去,我們可能不難發現:大部分BAT出來的人,根本不適合創業。
阿里內部有一句話:王帥不帥,老陸不老。
但這一次,老陸還是老了。
早年創業,1999年加入剛成立不久的阿里,從華南區最高銷售負責人,轉戰支付寶總裁、淘寶總裁,后又兼任B2B CEO、云OS總裁,再到擔任阿里巴巴CEO,成為董事局副主席…… 可以說,老陸見證了阿里從初創成長為國內首屈一指的互聯網大公司。
BAT做到今天確實不容易,有這樣的共同成長型人才更為難得。
或許正因為難得和靠譜,許多創始人偏愛從BAT高薪挖人,不惜耗費大量的精力與財力,給出聯合創始人的title和股權。
當這陣創業熱潮過去,我們可能不難發現:大部分BAT出來的人,根本不適合創業。
頭狼群里的螺絲釘 記得4月中旬,史玉柱和馬云激辯的話題「究竟是兔子對公司的危害大,還是惡劣的壞人對公司危害大」,激起創業圈內人一番討論,“不養兔子要引狼”的論調引來了許多人的贊同。
贊同的人里面,除了頭狼,還有不少老黃牛。
他們厭惡小白兔和老白兔的“習性”,卻又不具備頭狼的能力。
兢兢業業,日復一日,在大公司里辛勤耕耘屬于自己的那一塊地。
他們的業績和能力常年處于中等水平,賣力干活,跟得上公司上陣殺敵的節奏;又不會突然冒出新奇特的想法,擾亂原有流程,打破業務平衡。
這樣一群人,就是頭狼群里必備的螺絲釘,哪里被需要,就被安插在哪里。
有人這么形容自己在大公司里的角色: 今天屬于xxx事業部,明天上面一聲解散令下,大家嘻嘻哈哈吃一頓散伙飯,打包東西立即奔向新的事業部戰場。
融洽的破冰,完全沒有隔閡,繼續干自己原先在干的事情,只不過,名頭稍微發生了變化。
成規模的互聯網大公司,需要許許多多類似于此的螺絲釘,成為平臺的中流砥柱。
引狼入室作為領跑陣營,帶動整個公司的創新和推進。
而每年招聘季,招納人數最多的,仍舊是各個細分領域的螺絲釘。
這不是無法理解,能活下去的創業公司,終有一天會成為一家大公司,回歸到商業本質上,面對管理和KPI的現實。
那公司大了,權利自然會由集中變為分散,分工越來越細,流程越來越明晰。
業務多了,必然會劃分成點、線、面,形成管理體系。
為了保證業務最終效果,講業務拆解成各個環節,設立制度,進行監管,才能讓業務進度不論人來人去,發生什么大變故,都能“旱澇保收”。
創業公司就不一樣了。
大公司出來的人會有一種路徑依賴,希望細分好每一項任務,大家各司其職。
但在處于混沌狀態、連社保賬戶都要自己去申請的創業公司,人人都被逼成了多面手,哪有糾結分任務的時間? 你不是真正的想創業 許多創業者在和投資人聊的時候,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 以為自己的idea還不錯,邏輯通順,有商業閉環,還能做出一些社會價值。
實際上,他們并沒有做過詳細的市場調研,沒有到外面的世界瞧瞧、看看,根本不知道市場環境最真實的一面。
這樣得出來的結論,想想可以,真要做起來,差距太遠。
甚至,如果繼續聊下去,他們根本不是真正的想創業。
出來的時候,多半是因為: 感覺創業是一個倍兒有面的事情。
別人聽到自己要創業,一定會給出一個“大拇指”,自動成為啦啦隊大軍的一員。
前后左右工位上的同事,一個個先后都出去創業了。
酒桌飯局上,被問著“你怎么還沒出來創業?”,慢慢心動了,也就琢磨著出來做自己的“一番事業”。
在創業大環境火熱的2014、2015年,如果創業團隊湊夠了BAT,融資根本不是問題。
甚至有些投資公司宣稱,阿里高管出來創業,直接有對應P8、P7等級的投資“價目表”。
…… 結果就是,出來的時候豪邁萬丈,壓根沒準備好過長時間創業的非人生活。
拿融資的時候斗志昂揚,耗到寒冬的時候,拿不到錢又成了最怨天尤人的那一個。
更不用說創業公司壽命如何短,創業者的失敗故事如何多。
在美國,初創公司活到10年的僅有4%。
第一年后,破產的有40%,5年內比例高達80%;剩余活下來的20%里,還會有80%在后5年中面臨破產。
此外,哈佛商學院曾做過調查,創業者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只有23%,而成功一次的創業者,再次創業成功的也只有34%。
既然創業是沒有辦法在出發前安排好所有行程的冒險之旅,那何不找到真正愛冒險的人共同踏上同甘共苦的道路? 不要迷信大公司出來的人,一定能夠干出一番大事業。
但可以相信,好的創業團隊,總有機會讓小公司成長為一家大公司。
下一篇:財富測試:尋找一夜暴富的捷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哪些人適合做生意賺大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