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終于等到2018年元旦,陜西已經零下4度,15歲的黃昊天卻背上釣箱,到新開的練桿池釣魚。
而位于江蘇的90后李少勝,和公司請了3天年休假,獨自一人到野外釣魚,吃住都在帳篷里。
釣魚正在成為“佛系青年”的新標簽。
天貓大數據顯示,從2015年開始,一邊在保溫杯泡枸杞,一邊釣魚的不再僅僅是中年人,連大學畢業生都愛。
垂釣裝備成交人數四年增長350%。
“我們統計,線上的釣魚愛好者數量在900萬左右,其中90%以上為18-35歲,而3年前,這個年齡段占比不到50%。
” 漁具行業全網top1品牌“化氏一味”的負責人周駿介紹。
這就意味著,僅僅在線上,就有超過800萬熱愛釣魚的青年。
“佛系”,講的是一種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佛系青年的口頭禪是:都行、可以、沒關系。
有人說,“佛系”是重壓生活下的一種自我保護,也是對生活的一種無聲的、帶點小懦弱的抵抗,一種解壓式的逃避。
佛系青年們大抵如此:也許過的是披星戴月、身心俱疲的生活,但仍心存“劈柴喂馬”、周游世界的美好向往。
本是“鮮衣怒馬少年時”,卻被工作、貸款壓彎了腰,于是偶爾“佛系”一下,切換到“佛系”模式短暫逃離后,再以灑脫平和的姿態回歸。
一場人和魚的博弈從事服裝行業的胡鋆在江中野釣20余年,他這樣描述對于釣魚的癡愛:可以不論天晴下雨負重長途跋涉,一天只吃少量實物,皮膚曬的像非洲回來,衣服勾破、鞋子粘滿泥土。
可以整天眼睛盯著浮漂,腦子空無他物只剩下不斷的解讀浮漂信號。
直到天黑看不見浮漂才依依不舍的回家或拿出夜釣燈再戰。
他仍能依稀記得幾次釣到少見大魚時的興奮感,水渠兩側大片玉米地和芭蕉林在風中泛起的綠浪,少時玩伴相互比較的歡聲笑語,以及獨自面對一片靜水時的恬淡安定。
釣魚之魅力在于未知,情緒的起伏和粗暴的博弈讓人欲罷不能。
釣魚人永遠不知道魚漂沉下后,拉竿會拉起什么。
也許會空無一物,也許是寸許小魚。
也許魚鉤被水草扯住不得掙脫,只得扯壞重綁。
當然,也有可能會在電光火石間,感受到順著魚竿傳來的沉重感和大力掙扎。
釣魚人享受的是,揚竿中魚、遛魚、入護時的樂趣。
據了解,熱愛釣魚的“佛系”青年并非不求進取、碌碌無為。
相反,他們大多懷揣于生命的熱情,甚至在學業、事業上已有所為。
偶爾“佛系”一下,于他們而言,是給自己一個心靈空間、一個忙碌生活中的停頓和間歇,行云流水、隨意而至。
他們所求,并非遁世逃至荒山,而是入世安靜生活。
有的人一年僅休8天,全用來野外垂釣,僅一保溫杯、一帳篷相伴;有的人夏天4點起、冬天6點起,只為搶占河邊的一個好位置;有的人孜孜不倦求師、勤勤懇懇空軍,每逢俱樂部活動和賽事必到場;有的人沒有時間去釣魚、卻像收藏籃球鞋一樣從網上收藏釣魚裝備;有的人有錢有閑,一竿一護一釣椅,郊外水邊一整天,“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在19萬人的化氏社區論壇里,年輕的釣魚愛好者幾乎都有五支以上的魚竿,每年在網購漁具上的平均花費達到2000元。
” 化氏一味漁具天貓旗艦店負責人周駿介紹道。
“非佛系”的90后93年出生的楊云飛第一次接觸釣魚是從一本名為《中國釣魚》的雜志開始的。
2007年,他省下400元零花錢,給自己添置了一套入門裝備,半只腳踏進專業性競技釣法的門檻。
2014年,楊云飛帶著五本送給小學生的課外書,報名武漢的慈善競技賽,這是他第一次在競技場地釣魚,最后釣了倒數第三名。
如今,他已經可以在夏天搶食的競技場中,1小時釣起200多條魚。
“釣魚講究基本功,我現在還是種子選手。
”作為競技釣愛好者,楊云飛的釣魚方法并非,而是近乎挑剔的專業和科學。
如何判斷魚形摸索釣法、如何平衡魚和竿,甚至扎實的釣魚“運動員”每一次拋竿都能落在同一個點上。
入行十年,楊云飛習慣定期精簡裝備,把不用的漁具送人,僅留下10余支魚竿、30支浮漂。
因為工作繁忙,他只能在周末約上三五好友“掐魚”,個性隨和的他在生活中是一個“佛系青年”。
如今,楊云飛在山東臨沂從事線上漁具行業,將愛好做成了事業。
他所在的“化氏一味漁具”,通過3萬多條評價、幾百個鐵粉、多次投票,花費3個月時間做成了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決定的釣竿,今年雙11一天就在全網賣出了接近1.5萬支。
80后的保溫杯、90后的生發劑、00后的相親會,面對日漸高漲的生活壓力,當代青年用自嘲排遣苦悶,在網絡上尋找情緒的出口。
而在熱愛釣魚的“佛系”年輕人中,可以看到與“喪”、“宅”等消極流行文化相悖的詮釋:他們既有安逸超然的平和心境,又不放棄爬坡過坎、積累經驗的拼搏歲月,最富銳氣和朝氣,又不憚鞭笞和打磨。
15歲釣魚人:“學釣魚前先學做人”魯迅先生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中這樣激勵青年,“所以我時常害怕,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佛系”抑或是偽命題,但仍有新興力量在用自己的方式發一分光一分熱。
15歲的黃昊天酷愛釣魚,“中國釣王”化紹新老師是他的偶像。
兩年前,他跟著爺爺在河邊野釣,便迷上了這個運動,于是上網搜索化老師的視頻,在家練習拋竿,右手手心幾次磨出了血泡。
去年夏天一次練習,黃昊天從早晨9點一直坐到晚上11點,除了吃飯和去廁所的時間,屁股就沒有離開釣箱。
今年,從不釣魚的黃爸爸在天貓上給昊天買了化氏的全套競釣裝備,每周還會陪昊天去釣場進行練習。
正值昊天15歲生日,黃爸爸特地休了年假,帶著他從陜西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6個小時的大巴車,穿越了6個省份,來到化紹新釣魚學校圓夢。
黃爸爸說,“孩子在夢里都去了化校,拜訪化老師。
”自學釣魚讓這個15歲的初三男生有著超于同齡人的成熟沉穩,待人處事禮貌周到。
他常常在化氏社區的論壇發一些魚竿評測,筆調老練,憑借專業和鉆研精神獲得一批釣友的支持。
“通過釣魚,我慢慢明白人與魚、與自然的關系,繼而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的關系。
”在采訪中,記者問:你覺得釣魚最大的魅力是什么?“是遺憾。
”黃昊天的回答出人意料,“每一次的垂釣都有讓人覺得遺憾的地方,比如說哪方面做得不到位,哪方面我要是不這么做魚獲會更多。
無意識中會記住這些,在以后的作釣中就會避免這些問題。
這是一個積累經驗的過程。
”黃昊天停頓了一下,補充道:學釣魚要先學做人,而釣魚也可教人做人。
下一篇:微信重大更新又一個躺著賺錢的創業機會出現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7年創業做什么生意最賺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