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一個月前,一位80后CEO對我說,他所處的行業,規模大、增速快,現在沒有巨頭,BAT又介入不進來。
在他眼中,這是屬于他們這一代創業者的時代機遇。
這位CEO正在從事的就是基層醫療的一個分支。
醫療領域市場巨大、前景光明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改革開放40年,互聯網20年,醫療可能是變化最小的行業之一。
「互聯網醫療」講了很多年,一直沒有一個很實在的成功案例。
這實際可以看作創投行業在醫療賽道上的一次「集體試錯」。
以輕問診為例,線上花6塊錢,你提問題,醫生來診斷。
但是,一位優秀的醫生是沒有時間賺這6塊錢的。
能問到的大多是工作量不飽和的三流醫生,你生了病肯定想找好醫生。
純互聯網模式,在這里就不成立。
站在互聯網創業者的角度,這是最為堅固的堡壘,沒有之一。
很多CEO跟我抱怨:這個行業非常封閉,從外界撬動非常難。
在我看來,「封閉」背后是兩個醫療行業更為本質的屬性。
第一個關鍵詞是「信任」。
醫療人命關天,不僅是患者選擇醫療機構需要「信任」,醫生、醫院、藥企、代理、保險、協會、政府……產業鏈的任何一個參與方、每一個環節合作的促成都帶有強烈的「信任」色彩。
這也是為什么醫療行業傳統的利益格局很難被打破。
我們與B2B、供應鏈公司交流,很多行業能做到10%毛利創業者就可以燒高香了。
但是在一些醫療產品的流通環節,加價仍有5-10倍之多。
讀懂醫療行業還需要理解另一個關鍵詞——供給。
互聯網解決的是連接和效率問題,但是醫療行業最大的痛點是「供給」。
醫療從業者永遠不需要為需求端擔心,患者生病就醫的需求是天然的。
但是在供給端,一名專業醫生的培養周期至少8年,全科醫生至少要5年,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需耗時10-15年,投資動輒10億美金量級。
誰解決了供給問題,誰就能在行業中擁有立足之地。
最為直觀的表現就是公立三甲醫院門診部排起的長隊,專家醫師「一號難求」。
也正是因為供給端的難題,讓「分級診療」的落地、基層醫療的崛起成為大勢所趨。
2017年1月9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建立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作為重點任務被提出。
按照醫改政策,80%的常見病、危急重癥和部分疑難復雜疾病的診治、康復,都應在縣域內基本解決。
在醫療行業,政府既是監管方,也是服務方(公立醫療機構)和支付方(社保),政策永遠是行業發展的最大推手。
對于基層醫療而言,政策推動的背后是因為資源分配不均衡所導致的「看病難」問題。
一組廣為流傳的數據:2018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占比約95%,但它們僅擁有全國32%的衛生服務人員。
在發達國家,基層診所能處理病人85%-90%的健康問題,國內只有53%的診療人次由基層醫療機構承擔。
(數據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2018年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制圖:新經濟100人國家公布的數據,中國有94萬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所指的主要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診所、村衛生室等。
過去中國有很多創業者做連鎖診所,但我認為這并不是一個容易規模化的領域。
基層診所的核心是全科醫生,全科醫生的培養周期決定了,連鎖診所很難在保證診療水平的同時快速擴張。
此外,一家診所從開業到盈利通常需要「養三年」,因為社區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是不會輕易形成的。
所以我認為連鎖診所可以做到100-200家店的規模,很難達到千家門店的級別。
除此之外,縣城醫院和藥品零售店也是承載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機構。
和診所一樣,連鎖醫院的擴張同樣會面臨種種限制。
醫院是中國醫療服務最為核心的輸出者,也是行業最為封閉的代表——采購流程復雜、規則不透明、決策周期長、賬期壓力大等都是服務商需要考慮的問題。
這樣的背景下,找到正確的突破口尤為關鍵。
像智云健康做慢病管理,主要服務醫院的「內分泌科」,是院內相對比較「窮」的科室。
禾連健康做醫院Wi-Fi、體檢管理系統,分別面向醫院的是信息科和體檢中心,二者都是典型的「弱勢科室」。
相比于醫院,藥店距離消費者更近。
中國零售藥店有約45萬家,其中一半是連鎖藥店。
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坪效還不如一個零售店。
大部分連鎖藥店都在拿著牌照死扛,等待醫藥分離、處方外流等政策的轉機。
直接經營診所、醫院或者零售藥店,都算不上很好的創業方向。
但是因為它們在國內已經有著不小的存量市場,面向診所、醫院或者零售藥店提供服務的想象空間是巨大的。
那么,基層醫療崛起的過程中具體會伴隨哪些創業機會?(1)診斷系統中國最優質的頂尖醫生,我認為不可能到診所工作。
中國94萬家基層醫療機構,不可能每一家都有名醫坐鎮,這更不現實。
于是就需要一個普世的、通用的、全科室的醫療診斷系統,代替「名醫」幫助醫師做出更準確的診斷。
我們曾報道的若水,做的就是這個事情。
(2)醫生培訓基層醫療資源的匱乏,本質是醫生資源的匱乏。
近百萬家診所,平均每家診所至少2-3名醫生,加起來有近300萬醫生,但是他們過去很多都是赤腳醫生,他們需要接受現代的醫療知識。
醫生本身就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我認為醫生培訓的機會是巨大的。
(3)供應鏈包括藥品、器械、耗材都在這個范疇內。
過去對于醫療行業的供應商來說,100家診所可能不如服務一家公立油水多,基層醫療是一個被忽視的服務對象。
很多診所看病還是靠著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這「老三樣」。
我們報道的云呼科技,核心業務就是通過連接第三方檢驗中心以及自建快檢中心,幫助診所向患者提供檢驗服務,他們同時也在布局藥品和器材的供應鏈業務。
(4)家庭醫生在歐美國家,家庭醫生通常是患者看病的第一站,遇到家庭醫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會轉診到醫院。
家庭醫生同時承擔診療和健康管理的功能,是對患者健康情況最為了解的人。
遇到小病,家庭醫生直接開具處方,避免了患者在大醫院繁瑣的檢驗項目。
在今年6月份我寫的《醫療領域創業機會盤點 | 李志剛聊創投》一文中,我提到: 圍繞醫療創業的核心就是讀懂誰來買單。
只有充分了解這個關系,才能開發出醫療領域的好產品和好服務。
事實上,醫療行業大的買單者只有三種:藥企社保商業保險公司基層醫療領域同樣不是例外,很多CEO對我說,未來他們在已有模式基礎上疊加對藥企、保險公司的服務,是更大的想象空間。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基層醫療公司,關注商業化成績的同時,會將系統中數據規模、數據質量一并納入核心考察維度。
前文提到的四個創業機會,診斷系統一旦成功落地,將會成為行業的操作系統,這個賽道很可能會誕生至少1家千億美金的公司。
醫生培訓的機會,我認為是百億人民幣級別,做成百億美元的公司比較難。
供應鏈是萬億級別的市場規模,集中度按30%計算是3000億,有3-5家百億美金公司的空間。
家庭醫生領域,我認為肯定會出現百億美元的公司,但不會太多,可能也是一到兩家。
總體上看,僅基層醫療領域,未來可以誕生5-10家百億美元的公司。
巨大的市場空間需要真正有魄力、有韌性、懂行業的創業者進一步挖掘。
(完)注:「基層醫療」并不完全指“下沉醫療”,而是包括社區街道、縣城醫院和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
下一篇:縣城別人未發現的商機在哪?隱藏的掙錢類型有哪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9年輕人做什么生意最有前景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