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咖啡正逐漸成為中國人的日常飲品,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以前的中國咖啡市場主要被兩大巨頭壟斷,分別是星巴克和雀巢。
星巴克是傳統規模化連鎖咖啡館,創立時間已經有四十多年,核心經營理念是“第三空間‘’,旨在為客戶打造一個有別于工作與生活的休閑、社交空間,所以人們去星巴克的第一意義實際上是去享受一個美妙的社交氛圍,喝咖啡倒成了其次的了;雀巢則是速溶咖啡的代表,速溶咖啡至今已占據了中國70%的咖啡市場,它的特點就是方便快捷,想喝了隨時隨地可以泡上一杯,不用特意趕去店里,小編辦公室的桌子上就放了一盒速溶咖啡。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在什么服務行業都在講一個消費升級,要結合互聯網的優勢去開展線上運營,互聯網咖啡也就應運而生了。
以此為代表的兩大國內品牌“連咖啡”和“瑞幸咖啡”紛紛崛起,二者合力撐起了互聯網咖啡的半邊天,向中國的消費者傳輸了一種新型的咖啡消費觀——“高品質、高便利性、高性價比”。
這一觀念可以說是對傳統咖啡行業的一次全面革新。
星巴克的咖啡品質高,但性價比較低且不便捷,一杯成本5元不到的咖啡竟然要賣到30元以上,給人的感覺就是它其實是作為一種文化消費品在出售,賣的是一種“逼格”,而速溶咖啡呢,雖然價格便宜了,但品質又沒有保證,許多忠實的咖啡愛好者對速溶咖啡其實是嗤之以鼻的。
現在,互聯網咖啡出現了,它的誕生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好的生活,沒那么貴”,用在互聯網咖啡上就是“想喝一杯好咖啡,其實,沒必要那么貴”。
它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將咖啡消費從文化服務的神壇上拉了下來,還原其作為大眾消費品的實質。
互聯網咖啡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時代的變遷顛覆了傳統的商業邏輯,以往的從文藝+文化+空間的傳統服務思路已經行不通了,轉向資本+互聯網+數據的新零售思路才是大勢所趨。
在星巴克和雀巢共同塑造的中國咖啡市場,很幸運看見有挑戰者能勇敢地站出來試圖打破這一二元結構,而這也是一個市場趨于成熟的標志。
現在回過頭來看互聯網咖啡,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一行的兩位翹楚:行業先驅者——連咖啡連咖啡由航班管家的創始人王江在2014年創辦,2014年1月獲得了鐘鼎創投的A輪融資,2016年4月獲得了華策影視5000萬元的B輪融資,2018年3月,獲得了1.58億元的B+輪融資。
起初,在充足的資金供應下,連咖啡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依靠走“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模式,巔峰時其營業點曾達到300多家,用戶數量更是超過500萬。
但進入2019年以來,連咖啡很不幸沒有躲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由于前期發展太快,選址盲目,比如在一些地段并不好的場所大肆擴張,甚至出兩到三倍的價格與同行搶地盤,直接拉高了成本,導致后期開的門店不僅沒有增加營業額,反而拖累了老店的業績,再加上人力成本的增加,前期的融資也已經基本消耗殆盡。
目前連咖啡在全國幾個主要布局的城市已經開始大量關店。
以北京為例,原來所有門店也就60多家,今年春節過后已經20多家門店沒有營業,位于豐臺區大紅門街道的石榴莊店、朝陽北路20號院的常營店等都已不再營業,這些門店或都將關閉。
據了解,連咖啡在全國的關店比例達到了30%-40%。
這股關店潮倒是給目前國內火熱的互聯網咖啡市場潑了一盆冷水。
連咖啡是先驅者沒錯,但并沒有開一個好頭。
攪局者or引領者?——瑞幸咖啡連咖啡失敗了,自身盲目擴張的戰略失誤是一方面,受到競爭對手瑞幸咖啡的沖擊又是另一方面。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的第一家門店在銀河soho開業 ,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年半。
正常一家剛成立的企業要成功上市,最快也要三五年,而瑞幸咖啡在今年4月22日,就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了注冊上市公告F-1表格,將謀求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
瑞幸咖啡最早是準備在香港上市,不過由于開業僅1年多,未符合主板上市至少3年經營紀錄要求,所以不得不放棄。
而就在上周,瑞幸咖啡CIA宣布完成了1.5億美元B+輪融資,融資后估值已達29億美元,這時赴美申請IPO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瑞幸咖啡之所以受到投資者青睞,是有理由的:2018年1月1日,瑞幸咖啡陸續在北京、上海、天津 等13個城市試營業。
試營業期間,瑞幸咖啡累計完成訂單約300萬單、銷售咖啡約500萬杯,服務用戶超過130萬。
2018年4月18日,瑞幸咖啡APP位居蘋果手機應用商店美食佳飲免費榜第一名。
截至2018年年底,瑞幸咖啡合計銷售咖啡及其它產品9000萬杯,在門店數量和銷售咖啡杯數這兩個數據上,已經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二,而第一名,就是瑞幸意圖超越的星巴克。
在2019年,瑞幸咖啡的布局是在全國新開設2500家門店,這樣門店總數將會超過4500家,從而全面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
而支撐瑞幸咖啡快速發展的兩個因素,首先是國內的咖啡消費市場: 中國市場的咖啡消費目前正在快速增長,增長速度是歐美市場的8倍左右,有越來越多的國人從飲茶走向了喝咖啡;其次是瘋狂燒錢: 瑞幸融資獲得的錢都用來大舉擴張了,一是到處開店,二是開展各種營銷活動:先是請湯唯代言產品,然后又是瘋狂補貼市場,推出“買二贈一、買五贈五”的大力度促銷活動,對同一杯咖啡,瑞幸的優惠更好,消費者自然而然就不再青睞星巴克了。
快速發展的背后,也有危機。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瑞幸的凈營收為人民幣8.407億元(約合1.253億美元),總運營支出為24.387億元(約合3.634億美元),凈虧損為人民幣16.192億元(約合2.413億美元),虧損的陰云一直在籠罩著瑞幸。
通過補貼市場來獲得用戶的方式真得能長久嗎,當未來補貼消失后,用戶還會不會選擇瑞幸?可以說,瑞幸的市場繁榮完全是用錢燒出來的繁榮,如果燒得好呢,瑞幸就是咖啡市場的引領者,是下一個滴滴,可一旦失敗了,它就成了ofo,只是一個曇花一現的攪局者,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當前跑馬圈地的國內咖啡市場,有太多的企業想分一杯羹,我們當然希望瑞幸咖啡能夠一直繁榮下去,將星巴克拉下臺,但這條道路前途如何,尚不明晰。
瑞幸生則互聯網咖啡生,瑞幸死則互聯網咖啡死,所以對于想入局互聯網咖啡的創業者來說,互聯網咖啡究竟是是風口還是陷阱,不妨先等瑞幸給我們一個答案,再做決定不遲。
下一篇:夜生活里蘊藏萬億創業商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1億學前兒童伴隨屏幕成長,蘊藏著內容紅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