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誰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明明成年人就很容易長胖,容易變窮,容易拖延……更容易脫發。
日前,央視財經《第一時間》了欄目的報道讓大眾再次直觀感受到了國人脫發問題的嚴重性:在我國,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1人脫發,脫發人群已經超過2.5億。
而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發布的《中國脫發人群調查》進一步顯示,中國脫發人群以20到40歲之間為主,30歲左右發展最快,比上一代人脫發年齡提前了整整20年。
「禿」如其來,90后自嘲已脫成60后;「發」人深省,愈發年輕的脫發群體及顏值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植發市場「井噴」式的增長。
雍禾植發、科發源、碧蓮盛等植發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快速擴張,各類App和網站、地鐵站、電視、公交站牌、樓宇隨處可見植發廣告。
據新氧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金星接受央視財經采訪時介紹,新氧平臺產生的植發訂單量年均復合增長速度達到近40%。
今年6月,雍禾植發總裁張玉在媒體開放日上介紹,2018年中國植發行業總營收已超過100億元。
科發源創始人李興東則表示,科發源去年的增長超過100%。
數據來源:艾媒數據中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下2.5億人的脫發焦慮,將帶動植發市場規模從目前的百億向未來的千億躍進。
- 01 -植發很“值得”電氣專業博三學生孔明(化名)常年戴著鴨舌帽。
即便在接近40度的熱空氣里,他也強自忍耐著汗從帽檐四周汩汩流下,只有在無人處才給自己的腦袋以片刻涼爽。
孔明的帽子下,是正常的寸頭,略顯不同的是其M型的發際線。
自讀研開始,他兩側額角的頭發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曾經的中長發boy只能理個寸頭,與帽子似乎漸漸融為一體。
“以前不戴帽子總被人嘲笑發際線的問題,說得多了自己也越看越丑,索性就遮起來了”,孔明自嘲。
孔明的煩惱并非個例。
「禿」令人氣質走形、顯老,脫發作為「顏值殺手」的殺傷力正在持續走高。
今年3月18日,足球巨星C羅花費2500萬歐元打造的植發中心在馬德里正式開業。
根據公開報道,C羅在開業典禮上說道:“每個人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就像我一樣。
所以當有人找到我和我說起這個項目后,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我們可以幫助人們實現重生。
”C羅的話道破了許多脫發男女的心聲。
不同于上一代脫發人群,更加愛美的當代青年更愿意選擇通過醫美手段解決自己形象上的煩惱,植發也成了彌補發量缺憾的主要選擇之一。
植發手術運用顯微外科技術從患者頭皮上取出健康的毛囊,按照患者本身自然的頭發生長方向移植到患者脫發的部位,效果十分直觀。
電梯、公交站、地鐵通道,甚至在影視劇中,植發廣告以前稀疏后茂密的對比圖直擊脫發群體痛點,「上午植發,下午上班」的文案更是讓人心動。
據金星介紹,從年齡上看植發群體有兩個峰值:一是23~25歲,主要是剛畢業、先天性發量不足的大學生;一是34~36歲,主要是關注自身形象且收入穩定的人群。
一組數據也能反應植發市場的繁榮。
去年雙十一期間,科發源天貓旗艦店微針植發項目銷售額達1141萬元。
同期,全國正規醫院在新氧上賣出了13300個項目。
張玉稱雍禾植發一個月大概有5000臺手術,全國30多個門店平均每個每天操作四五臺。
- 02 - 從慢生意到快速擴張但20年前的植發市場可謂冷冷清清。
當時,這門生意慢得可怕。
從一個科室的小醫生,到獨立創業做科發源連鎖植發醫院,從北京到廣州、上海再到今年年底即將完成的32家醫院,李興東用了20年。
而從廣告銷售,到將雍禾植發擴張到30余個城市,張玉用了15年。
1997年,需要切頭皮條取毛囊的FUT植發技術剛剛進入中國。
對患者來說,操作過程十分痛苦,還會留下瘢痕。
對醫生和護士來說,切取頭皮條,分離毛囊后在進行種植操作費時費力,動輒七八小時的手術過程鮮有人愿意操作。
最初,還只是初入行「小大夫」的李興東也并不情愿操作毛發移植。
但辛苦的植發手術是他剛進入醫院時最好的上手機會——雖然業務沒那么多,但愿意操作的人更少。
燒燙傷患者的反饋讓李興東漸漸地獲得了許多榮譽感和責任感。
“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帶著疤痕,在學校被人惡意嘲笑。
植發不僅是對他外形的改變,對他的人生也能帶來積極的影響。
”科發源品牌在李興東一臺又一臺手術的過程中漸漸萌芽。
到了2005年,李興東想把植發這件事做得更大一點,一年后,科發源在廣州的分支機構正式啟動。
市場需求也在這個一過程中不斷增長。
據李興東回憶,廣州分支開業后,自己經常白天在北京手術八個小時后,馬不停蹄趕上飛廣州最晚的航班,一兩點鐘到廣州,八點多就開始手術。
彼時,是張玉退伍后留在北京的第二年。
在跑紙媒廣告的過程中,張玉接觸了大量的整形醫院,真實地感受到醫美行業需求量大、利潤高。
其他細分領域已經有人在做,植發卻幾近空白。
張玉決定切入植發市場。
2005年4月,張玉找來了醫生、護士,在北京雍和家園一間三居室的陽臺開始了雍禾植發的初代診所經營模式。
當時,脫發患者雖多,但選擇做手術的仍然不多。
一個月做上五六臺手術,就能讓張玉滿足。
拐點來自于2013年。
在張玉看來,一方面,當時市場環境飛速變化,隨著國內人均GDP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起剛需之外的消費。
另一方面,FUE技術的成熟使植發手術價格降低,從最早的一個毛囊20元到現在的8~10元,降低了患者進行植發手術的決策門檻。
同時,植發機構逐步增多,且愈發正規,競爭漸趨良性。
植發市場的滲透率也在穩步上升。
- 03 - 快速發展的植發行業與謹慎入場的資本植發行業的高速發展引起了資本的關注。
從2017年開始,投資機構陸續看起植發賽道。
一位醫療領域投資人向創業邦介紹,基本世面上叫得出名字的植發機構他們都看過。
不過,資本的出手十分謹慎。
截至目前植發領域僅僅發生了兩起投資案例:2017年9月,雍禾植發與中信產業基金達成戰略合作,獲后者注資3億元;去年1月,碧蓮盛完成5億元戰略融資,由華蓋資本投資。
日前,李興東向創業邦透露,科發源的融資也在順利進行中。
雖然植發市場空間很大,但隱憂不少。
植發行業門檻并不高,魚龍混雜,而作為各家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醫生資源短缺,可能會制約機構發展的速度。
而且,隨著各家機構線上線下廣告投放力度的加大,整個市場的利潤空間正被壓縮。
已經投資了碧蓮盛的華蓋資本創始人許小林也表示,其實并沒有很看懂這個賽道。
但在他看來,“等真正看懂后再入場就晚了,看到趨勢就夠了”。
談及未來,頭部植發機構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整個毛發產業鏈中。
在李興東看來,植發是全產業中金字塔尖的部分。
目前,植發市場的增長拉動了藥品、器械的銷量,整個產業上下游都隨之增長。
只不過植發效果更為直觀,是看的見的,下一步消費者的需求必定前移至保養。
在提升植發技術外,科發源也將關注全產業鏈的布局。
雍禾植發則在2017年收購了史云遜健發中心,布局防脫市場。
同時,雍禾植發正在積極洽談對假發品牌的收購,并將開展毛發干細胞等生物技術研究,打造自己的防脫閉環。
碧蓮盛亦有圍繞“頭發”拓展產品和服務的計劃,包括增加養發、護發、假發、藥品等業務。
可見,百億市場中的戰役尚未正式打響,千億市場的硝煙已將彌漫。
下一篇:2019年最適合創業的7個行業推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談談To B業務的創業機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