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木質桌子、落地窗、蔥綠或者明黃色懶人沙發、不做吊頂管線裸露的天花板……這些建筑元素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套典型的孵化器裝修風格;而MacBook、T恤球鞋和永不離手的美式,則是活躍在這里的80后90后創客的標準look。
曾幾何時,在garage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已經打不動人;“一杯咖啡帶來一個機會”的創業奇跡才更鼓舞人心。
更何況,這里不僅有咖啡和茶點,還有各式各樣的meetup、路演,如同歐羅巴宮廷永不停歇的舞會,排滿了每家孵化器的活動日程表。
孵化器也好,加速器也好,創客空間也好……幾者叫法不同但本質趨同,只不過是模式的更迭罷了。
2014年左右,創業大潮襲來,孵化器在政策春風和資本雨露的雙重滋潤下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各大城市涌現。
坐擁城市創業中心的黃金區位、一條龍管家式的物業解決方案、“資源共享”“資本助力”“模式輔導”的先發優勢……獲得如上種種只需要低廉的租金,有的聯合辦公空間甚至號稱“免費入駐”。
——可以說,近幾年創業者面對的環境越來越“溫柔”了。
曾經縈繞著“創業”這件事的凄風苦雨逐漸消散,“創業”更多成為一件很“酷”的事: 創業者無需再受財政狀況的限制而蝸居在偏遠老舊的辦公室——縱觀市場上的孵化器,一水兒的地鐵上蓋、坐北朝南,裝潢現代,極客中透著文藝、粗糲中透著前衛;茶水間、開放式露臺和最先進的投影設備一應俱全,有的空間甚至還宣稱能夠練瑜伽。
不僅設施過硬,服務和資源更是孵化器們最稱道的優勢——進駐XX空間,可以偶遇一線投資人,可以和知名公司團隊做鄰居;可以使用孵化器內部配給的行政、PR、財務、法務等資源,從而只需一心撲在創業本身;同窗互助、創業指導、資方對接……仿佛一道道保險,令初次下海的創業者倍感穩妥又充滿希望。
然而,這種安全感和舒適感往往是一種“錯覺”。
無盡的社群活動,可能只是孵化器的一種“面子工程”以及創業者用以自我說服的心理安慰。
真正的一線投資機構比誰都更注重時間成本,這意味著他們幾乎不會在以小白居多的孵化器中尋找機會。
除了極少數頭部的孵化器(通常租金很貴,或者門檻很高)能夠請來真正的大咖做分享/指導/對接,大多數孵化器和創客空間為了兌現廣告上的那些“頂級投資人會面”、“一對一項目指導”,只能退而求其次地招來一些小型機構或者剛入行的投資經理甚至分析師,將他們包裝成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做客對接會。
(試問今天有幾個投資人,沒在年輕不懂事時當過孵化器的“嘉賓”?)而當“投資小白”碰上“創業小白”——熱鬧之下,其實難副,產生不出任何營養。
諸如此類的社群活動,有沒有轉化率,只有當事人自己心知肚明。
創業者對于人脈和曝光率的過度渴望和依賴——不斷交換名片、BP分享、保持聯絡……這種無意義的social浪費掉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不光如此,更有甚者,還會上當受騙。
幾年前,曾有這么一則軼事流傳于投資圈,成為笑談:某君注冊了一家投資公司,號稱管理規模幾個億,從而游走江湖,到處去見創業者。
結果還真有不少經驗不足的創業者中招失足,讓此君撈到不少油水。
退一步講,大多數孵化器本身的質素,決定了他們在“孵化”這件事上的乏力。
幾年前的那陣風刮過,一夜之間“身邊的人都去干孵化器了”——做地產的、企業里做中層管理的、正在創業的……做孵化器的人可謂形形色色。
而創業孵化是個極其尖端的工種,還真不是誰都能干的,需要豐富的從業經驗,是個資源密集型產業。
同時,做孵化器也不是一個容易在項目成長上獲得收益的事業,因此很難承擔高昂的人才成本。
不專業的孵化器和不專業的投資人,不僅難以為創業者提供價值,甚至會誤導創業者。
沒有真實有效的經驗、服務、資源做支撐,那些號稱“孵化器”的,只不過是個雞蛋托兒而已。
在孵化器的發源地美國,頂尖孵化器Y Combiantor成立于2005年,以其嚴進嚴出的門檻和對創業者魔鬼訓練一般的指導著稱,無數創業者前赴后繼、削尖腦袋,只為能夠坐到這家“創投哈佛”的工位前。
其實YC早已是超越大多數本文所述的“租房+企服”這種level孵化器的神級存在,但即使是它,也自從在2010年走出Airbnb后,再也沒有孵化出同等估值量級的公司。
2018年,YC終于迎來了第一個成功上市的旗下公司Dropbox,而這距離Dropbox首次叩開YC的大門,已經過去了11個年頭。
慢工出細活,精工出細活,創業沒有捷徑。
殿堂級機構尚且如此,更遑論它在大洋彼岸的模仿者——那些并沒有什么經驗與資源可言,只是租了一片樓、找了幾個三方服務公司就開始以孵化器自居的二房東們。
——在這個生態中,創業行為本身,不過是商業模式的一環而已。
下一篇:成功創業的前中后期應該注意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8年最干貨的30條創業建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