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一、創業是要真正解決問題1.創業的動機是解決問題如果大家要創業的話,希望每個人問自己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我這個項目解決了什么問題?如果你什么問題都不能解決的話,那么我可以說你的項目注定會失敗。
只要你能夠真正解決一個問題,你的項目就一定會成功。
對此,我想講京東歷史上發生的兩件事。
1998年,我帶著積攢的12000塊錢在中關村租了一個四平方米的柜臺。
那時候中關村幾乎所有的商家做生意都是一個模式,老板對員工的培訓都是:一臺筆記本兩萬五,你怎么用三萬五賣出去。
由此中關村還有十大“招術”教你如何欺騙顧客。
我覺得這注定是不對的,終究有一天這種混亂的情況會改變。
這就是問題,誰能把這個問題解決,誰就可以取得成功。
所以從開柜臺第一天,我是唯一明碼標價、所有產品都開發票的商家。
不接受討價還價,只賣正品行貨。
到2003年的時候,我擁有了12個店面,其中3個在北京,而且每個店的營業額都非常好。
第一件事發生在2003年非典,我迫不得已把所有的門店都關掉,所有的人員都在辦公室,租金、開銷每天都不少,但店面不敢開門。
我們有同事提出來說,為什么我們不去做網上銷售呢?我們去搜狐、新浪、163各種各樣的網站發帖,發了帖很快就被管理員刪了,偶爾沒被刪也沒有人訂貨,因為沒人相信。
后來,我們開始在專業的測評論壇里發帖。
論壇總版主看到了,不僅回復了,還把我們的帖子置頂說:京東多媒體,我知道,這是中關村唯一的一個不賣假光盤的廠家。
這一天我們接到了10個訂單。
我們在最關鍵的時刻,得到了一個不記得他姓名的人的一次簡單幫助,從而使京東開始由線下轉到線上,做了電商。
第二件事發生在2006年、2007年融資的時候。
好多人說,你們是沒法成功的。
為什么?他說幾乎所想要買的所有東西,都可以在當當、卓越或者淘寶上購買,還都能找到比京東更便宜的。
所以很多人沒必要做,注定沒有前途。
但是我們不這么認為,為什么?因為我覺得那個時候網上的銷售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商家的誠信、商品的質量、送貨的服務和速度,我想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個時期我們推出“當日達”。
亞馬遜的物流速度很慢,但你是Prime會員只要兩天。
京東幾乎每個用戶都是Prime會員,并且不用花99美金,只要一次購買滿79塊錢的商品就可以免運費,在北京、上海這些大的城市還是當日達。
正因為對解決問題的堅持,我們解決了網絡購物領域長期存在的大量問題,這就是京東得以生存和快速發展的基礎。
2.做有價值的事情、盈利就不是問題從2007年我拿到第一輪1000萬美金融資到年底決定自建物流,市場上有各種質疑。
有的人說很好,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有的人說這是胡來,終有一天會把企業拖垮。
我們虧最多的時候,一年虧了十多億人民幣。
很多人問我,你睡得著覺嗎?你不怕嗎?其實也不是不怕,有時候也會想要是企業倒閉了怎么辦。
但現在,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過去十幾年來,我們一直不為外界,甚至不為我們的投資人、股東所動,原因是我認為我們做的事情有價值,盈利一定不是問題。
我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商業模式是:可以為你的合作伙伴、用戶創造很多價值,結果你失敗了。
這份信心,是出于以下幾點思考:第一,我不看好中國的服務行業的加盟模式。
服務行業如果做加盟的話,初期發展速度很快,你能夠賺很多的錢。
但是這種商業模式出現一個沒一個,因為這有違消費者的利益。
我想未來二十年,中國的服務行業巨大的機會就是堅持走自營。
第二,甘蔗理論,消費品行業存在著十節甘蔗的經營規律。
作為市場競爭的結果,任何消費品行業各個環節的利潤都是固定的,就像十節甘蔗成熟的時候,都有相對穩定的長度,這是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打破的規律。
有人說蘋果的利潤率很高,但只有1%的品牌能做到。
所有的消費電子品牌都沒有常青樹,為什么?因為消費電子幾十年發展永遠要創新,不斷的創新。
所以每個行業,短期來看利潤不固定;長期來看,行業的利潤和品牌利潤是相對比較固定的。
當整個產業基于理性的時候,這十節甘蔗將更加清晰,不管是傳統品牌還是線上品牌、電子商務,還是傳統零售,都逃不過商業的自然規律。
這也是為什么京東做得比較重,不愿意采取最輕的模式。
因為我們堅持認為:在這個產業里面,你做得事情越多,吃到的節數越多,有一天行業趨于理性的時候,你才有能力和資格去獲取行業的最大利益。
很多互聯網企業死掉的原因是什么?我們也琢磨了很長時間。
最后結論就是: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要符合傳統經濟規律。
所以我們對互聯網的看法、總結就是:任何一種互聯網商業模式,如果不能夠降低行業的交易成本,不能夠提升行業交易效率的話,最后注定會失敗。
當然,這個理論僅適合零售和消費品行業,不適合游戲、資訊、高科技,比如Facebook和Twitter。
二、創業公司不能違背的四點常識1.團隊人確實永遠是最重要的。
我們每個人做企業的想法都不一樣,目的也不一樣。
2004年前,我們做了六年的傳統零售,那時候內部制定了一個“倒三角”的體系。
京東商城用了十幾年的體系,“團隊”是最基礎的。
大部分企業死掉基本都是因為自己團隊不行。
很多企業經常會說,企業困難是市場不好、消費轉型等,其實核心還是團隊沒跟上。
創始人對這家公司要承擔絕對的責任。
所以我也常說,如果有一天京東的業績和增長不好,是我們核心管理團隊跟不上發展的節奏。
任何一個人的資源、能力是有一個極限的,每一家公司可能都有發展瓶頸的時候,團隊很重要。
2.用戶體驗促成我們決定自建物流的原因,一方面是客戶投訴超過一半是到貨慢,或者貨摔壞了;另一方面是因為第三方快遞公司不能代收貨款。
這兩個因素會讓用戶在接收產品的體驗大打折扣。
不管做產品還是服務,做硬件還是軟件,是在互聯網還是傳統行業,最核心比拼的是你的用戶體驗。
從整個零售業來看,電子商務企業的用戶體驗其實是最難做的。
物流對用戶體驗的影響要占到70%左右。
要決定在什么時間配送,以及用什么樣的卡車,甚至要停到哪一個倉庫的哪一個大門,選擇錯了很可能就會浪費配送時間,降低配送效率。
從用戶下單到最后交易真正完成,包括退換貨完成,這里面任何一個動作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用戶體驗。
當京東遍布全國的倉配體系使得“最后一公里”已然成為決定用戶體驗最重要能力的時候,我們就是用“傻”和“執著”換來了消費者的“爽”和“痛快”。
我們在今年10月9日投入實施的無人倉,加快了快件在倉庫的分揀速度,使用戶拿到產品的時間縮短。
3.成本任何一種商業模式,如果不能夠把這個行業的成本降低,最后都是有問題的。
最近二三十年以來,全球不僅僅是互聯網,就拿傳統的行業比如航空公司來說,十幾年來,航空公司幾乎在任何國家都變成了包袱。
航空公司大部分是虧損的。
美國出來一個新的航空公司,在最近十幾年里,除了中國之外,全球航空公司70-80%的利潤被一家公司拿走了。
為什么?就是因為在別人玩兒了四五十年的航空業之后,通過他的管理,把航空的運營成本大幅度降低,抵票價形成很高的競爭力。
全世界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以來的第一個商業模式,其實就是京東集團做的商業模式——零售。
貝殼的交換,物品和物品的交換,就是社會交換的過程,也就是零售的過程。
美國的Costo把毛利率壓到了10%,這點跟我們過去資本市場很多投資人的理念是相悖的。
從第一輪融資到我們上市,我有幾個原則,很重要的一點是:成本比毛利率更重要。
很多人認為,所有公司毛利率最重要,誰的毛利率高就投誰。
其實核心應該看這家公司的成本。
為什么把毛利率做到10%還賺錢?因為Costo把毛利率壓到了極致。
如果把其它所有的新興業務與零售無關的業務全剝離,這家公司的費用率不到10%,因為他有巨額的會員費收益,公司在全球的凈利潤主要來自會員費。
Costo的成功是因為把零售行業的成本—過去整個行業需要15%-22%的成本一下子降到10%。
這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之前微博上有很多人恥笑我,我那時候說過一句話:京東成本比毛利更重要。
我希望能夠把京東的運營成本大幅度降低。
自己的成本降低之后,才有持續能力為消費者提供低價。
4.效率我曾經說公司現金流比利潤重要,核心說的就是效率。
如果把京東金融、京東智能、京東到家,和云的投入等所有跟京東商城無關的新興業務剝離的話,京東的成本也不到10%。
國美、蘇寧、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的費用率至少是15%。
如果京東把食品、書籍這些低值的東西去掉,只看電子產品的綜合成本不到8%,跟國美、蘇寧相比,我們的成本降低50-60%。
看一家零售公司最核心的效率就是庫存周轉天數。
國美、蘇寧大概是一萬多個到兩三萬的品種,他們的庫存周轉大概是60-70天,京東在庫管理的200多萬個品種,品種數量是國美蘇寧的100倍,但是去年,我們的庫存周轉天數卻是30多天。
但千萬不要說只要用戶體驗好了,你一定能成功。
你的好的用戶體驗是建立在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基礎之上的,即使帶來了一些利潤,這種商業模式也很難成功。
比如說京東,如果我所有的貨都備無數,在全國弄500個庫房,每個庫房離你家只有500米,你買什么都有現貨,15分鐘送到家,出了問題全額退,這個體驗肯定最好。
但是如果這樣,成本大幅提高,運營的庫存周轉天數大幅度拉長。
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沒辦法成功。
這一點也是我們今天移動互聯網很多創業者存在的問題,忘記了成本和效率,老是強調好的用戶體驗,以為有用戶就能賺錢。
所以,不管做什么創業,一定要回歸商業模式的本身。
如果商業模式有問題,短時間可能很好,出問題也會更快,這就是我們今天互聯網發展的現狀,有很多新興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模式嚴重違背了最基本的經濟常識。
創業者的公司如果出現困難,我希望大家第一時間反思自己的商業模式和團隊,如果能夠確定商業模式沒有什么問題,剩下唯一要做的是:一定要堅守,一定要堅持到最后不能再堅守的時候。
商業模式或者團隊有問題的話,先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否則再堅持下去就是無謂的堅持,浪費自己的青春。
各位創業者在設計自己公司的時候不妨回答一下這些問題:你的團隊有沒有比別人強一點?你的用戶體驗有沒有比別人好?有沒有降低行業成本?有沒有提升行業的效率?如果四點都做到了,你終究會成功!但是如果有兩點你不僅沒做到,而且是比別人成本更高、效率更慢,即使你現在發展很快,我也建議你趁能賣掉早點賣掉。
三、管理京東12萬員工,我堅持這幾個原則一家企業僅僅有初心是不夠的,成敗往往在于:你有沒有用好人。
這也是我第一次創業失敗獲得的教訓。
大四的時候,我開了一家餐廳。
因為沒有太多時間管理,我每周就去一次,給員工改善了伙食和住宿條件,提高了工資待遇。
我覺得對員工這么好,他們一定能幫我把餐廳做得更好。
結果過了兩個月之后,大廚和前臺、買菜的都變著法兒貪錢,餐廳變成了一個只進不出的無底洞。
最后,我虧了近20萬元,有借小姨家里的錢,還有我爸媽攢了一輩子的錢。
我開始對人性產生了懷疑。
我不認為自己有錯,我認為自己一點錯都沒有,我對員工這么好,為什么他們這樣對待我?他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為什么要騙我的錢?想了很長時間。
然后,我去了一家日本企業管理公司的信息系統。
日本人那一套管理系統非常清晰,怎么前后一一對應?怎么保證數量精準?這些都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我在那家日企陸續做過信息、庫房、銷售崗位,把管理核心摸得很熟之后,我才知道,我第一次創業失敗全是我的錯。
因為我沒有對員工進行任何管理,沒有系統流程,沒有防范漏洞。
從這兒開始,我越來越重視管理體系的建設。
公司管理最核心的就是管人。
管人的核心是:怎么選人?怎么用人?怎么留人?怎么防止“大企業病”?怎么保證信息通暢,減少部門扯皮?培養團隊,是我花費時間最多,也是內部最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問我京東運營體系中哪里最讓我“疲于奔命”,一刻也不敢放松,那就是培養團隊。
如果有一天京東失敗了,那么不是市場的原因,不是京東對手的原因,也不是投資人的原因,一定是我們的團隊出了問題。
京東在用人上,這些年我堅持做了這幾件事:1.培養管培生。
是我傾注時間和精力較多的一件事情。
每年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招聘幾十甚至上百人,從畢業那天起,這些管培生就得進入京東。
接受完系統的培訓之后,管培生們可以自由選擇,到相應部門的具體工作崗位正式開始工作;工作滿半年之后,他們可以進行第二次內部崗位選擇;滿兩年后他們還有第三次選擇的機會。
2.留人。
如果一個配送員五年之后還是配送員,那就是管理者的失職。
因為業務的需要,我們每年的配送隊伍和配送站幾乎都在翻倍增長,所以只要在公司工作過一兩年的優秀老員工,就有可能成為站長。
一旦成為站長,不僅工資高了,優秀的站長還能拿到公司的股票。
我經常說要感恩員工的付出。
什么是感恩?感恩不僅僅是給員工好的薪水和待遇,抑或是股票,更是要通過培訓體系,讓他們在京東工作幾年后,個人職業能力、知識、眼界等都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如果這份工作對于配送員來說可有可無,隨時都可以離開京東再找一個,那么很難真正做好這份工作。
3.七上八下原則。
這是京東人事管理規定中非常重要的一條。
什么叫七上八下?就是內部員工,包括管培生在內,覺得你有七成把握的時候,就讓你來管理這個部門。
同時強制性規定,80%的管理者都必須內部培養提拔人才,只允許20%從市場招聘。
培養一名管理者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的,那為什么我們還要20%去社會上招聘?因為我們要保證組織里還有新鮮的血液,我們不能變成一個封閉化的組織。
所以七上八下,這樣才能保證這家公司真正的文化、價值觀落地生根。
4.防止大企業病。
經常說No的管理者實際上都是偷懶者,必須清除。
過去幾年大家抱怨最多的就是跨部門協調困難,你找某些個部門辦點事,皮鞋都跑爛了,沒完沒了的,跟你說一大堆不行的原因。
我們設立了這個原則,管理者可以對其他部門的人員評定打分,那個人不好,你對他打分。
按照這個制度,以后再說No就屬于高風險,你要說No可以,給我拿數據擺事實,告訴我跟你提的要求是不對。
最后我想對真正的創業者說:當下人類的需求在幾乎毫無節制地,進一步貪婪地、快速地增加,這給我們創業者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身處我們這個時代,如果大家不去做點事情,會讓你一生感到后悔,后人終究將記住我們這一代人,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記錄、奮斗的時代。
當然,在看到時代的同時,也需要反觀自身。
我管不了這個社會,但是我一定要管好這一家公司。
我希望這個社會上,干凈的公司越來越多。
比如京東,如果這家公司有任何違法犯罪行為,不管賺多少錢,對我來講,都不會有成就感。
我把所有的青春傾注在這家公司上,我不愿意它走上邪路。
2017年10月9日,首個全流程無人倉正式亮相上海,這是全球第一個正式落成并規模化使用的全程無人的物流中心。
這個即將顛覆一個傳統行業的無人倉正是京東發布的。
從中關村一家賣碟片的檔口,到如今的560億美元市值的京東;從1998年到現在,將近20年的創業歷程,劉強東所堅持的很多道理看似平凡,但在更長的周期里,能讓企業拉開差距的地方往往卻正在于此。
下一篇:黃淵普如何創立億歐?遠比他寫過的創業者精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米4年600億背后的10條創業經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