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1最近跟一位朋友在聊互聯網時代什么樣的業態是比較有生命力的,他就強烈給我推薦了一種商業業態。
在他家小區樓下有一家理發店,店面不大,加上負責做菜的老板娘,也就只有五六人。
但這家店卻已經在那里屹立了10來年,任憑商鋪租金、人力等各種成本漲了一輪又一輪,周邊商鋪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它巋然不動。
據說,老板還憑借這家理發店,在深圳買房買車了。
怎么做到的呢?他就跟我介紹,說一開始去理發店的時候,老板希望能互加微信,每次理完發就發紅包付賬。
之后老板就會根據他發紅包的時間記錄下他理發的頻率,然后根據頻率,比如一個月、兩個月來發一次微信跟他寒暄下,順便問他最近要不要去理發,可以預約時間段,到時就可以不用等了。
另外,老板還會告訴他,如果帶著其他人來理發,還可以享受哪些染發、燙發的優惠等。
在微信還沒有面世之前,這老板也一直是這樣做的,只不過原來的方式是打電話、發短信、加QQ而已。
▲生活中心催生社區商業2他說他住的小區并不大,輻射人口也不是很多,可這老板就能這樣做起來,還活得挺滋潤。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個詞——“社區商業”。
這家理發店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它能長久存活,并不是孤例。
大家想想家附近是否也有那種好幾年屹立不倒的店,比如:有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的菜肉店、小賣鋪、餐飲店、洗衣店;有提高生活質量的美容美發、面包店、咖啡店、培訓機構等;以及提供休閑娛樂的花店、寵物店、母嬰店等等。
這些扎根在社區、目標客戶面向社區居民、服務半徑在3公里以內的店,所形成的商業形態就是“社區商業”。
過去,它們容易被忽視,而今天,他們開始顯現出巨大的潛力。
我為什么這么說呢?3從商業角度來看——過去,主流商業更多聚焦在CBD商業區,但隨著購物中心黃金十年的過去,城市中心型商業趨向飽和,區域型商業格局也基本確定。
這時,“社區商業”就慢慢走到前臺,成了一片可以挖掘的新藍海。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有數據顯示,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開始出現逆城市化、城郊化,這時商業業態也將從城市中心商業轉變為社區商業。
在發達國家,社區商業占據了社會商業總支出的60-70%,而目前,在中國整體水平還不足30%。
這也說明,社區商業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社區商業發展的不同形態事實上,萬科、阿里、全家等企業都在眼饞著這塊蛋糕,并且早就開始行動了。
在這些專業連鎖品牌的參與下、在互聯網的沖擊和影響下,社區商業所充斥的不再只是傳統的夫妻店,反而產生了很多新變化。
那么,到底新在哪里呢?4第一,他們更重視用戶關系。
城市中心商業的消費特征往往是一次性消費,比如你今天去那個商場吃了火鍋,明天就會想著去吃浙江菜,而不會老是重復去一家店。
但你家樓下的茶餐廳,你可能已經去了N次了。
這時,你就是這家茶餐廳的超級用戶,粘性非常的高。
這就是社區商業用戶的普遍特點。
社區商業要遵循的營銷重點是去提高用戶黏性,從而形成重復消費。
一開始提到的那家理發店走的就是這個套路。
▲社區生鮮超市丨錢大媽5第二,跨界的商業形態更加明顯。
在日本,7-11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社區商業代表:跟其他便利店一樣,7-11主要也是賣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品類繁多;除了商品外,7-11還會賣很多熟食,包括快餐、飯團、關東煮、咖啡等;最令人驚嘆的還是它大量的服務,從水電費繳納,到購買電影票、飛機票、景區門票;再到復印打印、考試報名、代買保險、寄送快遞,甚至是照看小孩、進行ATM取款,7-11無所不能、無所不包。
7-11所滿足的就是小區居民的日常剛需,因為居民的需求是極其多樣性的,所以社區商業的跨界特點也更加明顯。
現在,像全家、華潤Vango等便利店品牌,也都出現了“餐飲零售化、零售餐飲化”的趨勢特點。
另外,現在很多大城市住宅區集中出現了不少的風情商業街。
以深圳為例,包括了由政府投資改造的海上世界國際酒吧街、西麗366大街等;還有由房地產商打造的萬科城風情大街、格瀾郡風情商業街、中航風情商業街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跨界經營、實現商業生態融合的代表。
6第三,更重視體驗式消費。
我們都知道,社區是與人衣食住行最接近、也是人停留時間最長的生活單元,更是網購環節中物流配送的最小單元。
因為“最后一公里”的限制,也因為線下體驗的不可替代性,社區商業反而變成了受網購沖擊最小的領域。
這正是傳統商業逆襲的機會。
一方面,我們可以在線下通過門店提供極致的服務和體驗,從而構建起線下運營壁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線上去收集和分析客戶信息數據,進行簡單的商品交易,從而節省庫存等成本。
這也是很多母嬰店所采取的經營策略,還有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寵寵熊,也是如此。
▲最后一公里直達用戶限制很多7第四,線上線下結合得更加緊密,催生了新的懶人經濟。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京東物流早在幾年前就宣布和全國15個城市的萬家便利店合作,為消費者提供“下單后一小時送達”的物流服務,像沃爾瑪等超市也會提供幾公里內的免費配送上門服務;再比如采取“半成品配送”模式的生鮮電商層出不窮,比如訂菜網,還有我之前介紹過的阿里巴巴的“盒馬鮮生”。
還有很多其他嶄新的商業模式,包括代購跑腿公司、社區交友APP,還有一些轉型的家政企業。
比如榮昌洗衣(e袋洗),還有“e家潔”都混得風生水起。
其中e家潔模式值得研究,它號稱是家政領域的“滴滴打車”,有家政需求的用戶可以通過e家潔APP,基于手機LBS尋找社區附近的阿姨,并查看這些阿姨的基本信息和評價。
總之,新的用戶關系、新的商業形態、服務體驗的加強、以及線上能力的應用,正在將原本那些可有可無的消費需求,轉化成具體的市場商機,而這些也會進一步刺激社區商業的發展。
對于社區商業未來的發展潛力,我們拭目以待。
下一篇:規范出臺 無人零售告別草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網購火爆的今天,服裝店還有市場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