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從內蒙古一個不足20平米的街邊小店,到擁有200多家門店、年營業額35億的中國最大西北菜餐飲連鎖企業,這個過程,賈國龍用了29年。
但立足這個成績,他卻喊出了駭人聽聞的目標:要開10萬+店。
創業:虧兩個100萬如今中國的餐飲圈內,賈國龍是個響當當的人物,但曾幾何時,坐在內蒙古臨河一個不足20平米、名為“黃土坡風味小吃店”里的他,每天想著的不過是多掙幾百塊。
90年代初,20歲剛出頭,賈國龍就靠著小吃店、賣香煙、進小商品,開始了自己“商業之路”。
這讓同時期大學同學羨慕不已,在等著包分配拿幾百工資的大環境里,當時的賈國龍已成萬元戶,關鍵是,人家大學只讀了兩年,就退學了。
不過,這些生意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鬧,真正改變賈國龍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28歲那年。
1995年,他從內蒙古臨河來到北京,為了考察北京餐飲業情況,他跑去北京西四附近的金王子酒店應聘服務員,結果這家國營餐廳以“小地方來的”為由,將其拒之門外,連端盤子倒水的機會都不給。
“今天,西貝近20000員工,很多都是從所謂‘小地方’來的,干得都非常好,有的在西貝都呆了5年,甚至10年以上。
”賈國龍笑著聳聳肩說。
北上沒希望了,賈國龍只得揮師南下,直奔深圳。
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之地,沒有那么多“規矩”,在那里,賈國龍看到了比內蒙古更豪華、更氣派的酒樓,立馬蠢蠢欲動。
沒多久,他便決定盤下一家經營不善的海鮮酒樓,理由是“我從沒想到能一步到位做那么好的酒樓。
”但經營一家酒樓和一家小吃店,顯然不是一回事。
9個月后,他第一次做生意虧了錢,而且一虧就是100萬,都是他在臨河辛辛苦苦攢下來的血汗錢。
痛定思痛,賈國龍發誓:這是他人生虧的第一個100萬,也是最后一個。
但剛立完誓,他再一次栽了跟頭。
1999年,不甘心的賈國龍再次北上,咬牙承包了北京金翠宮海鮮大酒樓,原因是臨河辦事處與餐廳緊挨著,約定所有辦事處“宴請”都交給賈國龍做。
但這一次,賈國龍刷新了紀錄,4個月就虧了人生的第二個100萬。
此時距離賈國龍創立西貝還有兩年,每天都在懊惱的他沒想到,三年后,自己經營的餐廳,光在北京的年營業額就能上億。
當時,賈國龍快瘋了!如果再虧下去,自己滾回臨河老家的路費可能都沒了,他不甘心,但一時想不出辦法。
2000年左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請客吃飯逐漸往“高大上”靠攏,不單單指菜品“高大上”,餐飲廣告也越打越兇。
賈國龍開始在北京做大量媒體廣告,還花10萬請來“全國十大女歌唱家”之一的德德瑪做餐廳代言人。
2001年,他不賣海鮮了,只賣莜面和羊肉。
菜品種類減少了,單價自然上去了。
在老家白送的酸黃瓜,北京賣6元;在臨河賣2塊一籠的莜面,北京賣18元。
沒想到,莜面大受歡迎,餐廳日均流水從2萬元漲到4.5萬元,再到6萬……剎都剎不住。
賈國龍心里清楚:“3萬只能保本,6萬我的日子就相當好過了。
”這年11月,賈國龍創立北京西貝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一年后,西貝莜面村在北京的營收過億。
談及之前失敗的原因,賈國龍認真地說;“如果要開飯館,一定要賣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么他不再沉迷“海鮮世界”,改為專攻西北菜的根本原因。
定位:四年折騰四次營收過億后,賈國龍手里有了些錢,他趁熱打鐵,陸續在六里橋、頤和園、亞運村、亦莊、回龍觀又開了五家直營店,繼續“莜面之路”。
賈國龍認為,加盟店可以快速擴張,但質量難以把控,所以只做直營店,做成一個算一個。
漸漸地,西貝在北京餐飲圈小有名氣。
在隨后的六年里,賈國龍秉持“不加盟”的理念,先后入駐呼和浩特、包頭、深圳、上海、廣州、天津、沈陽、石家莊等城市。
此時,西貝的年營業額已超過5億。
從2010年開始,西貝的名字從最初的莜面村,改為“西北民間菜”,再到“西貝西北菜”,再到“中國烹羊專家”,最后折騰一圈又回歸到西貝莜面村。
剛開始叫莜面村,但好多人連“莜”字都不認識,念成西貝“筱(xiao)”面村。
于是賈國龍把西貝莜面村調整為西北民間菜。
但問題又來了,中國的菜系是按區域劃分的,比如川菜、湘菜。
民間菜這樣一個說法不符合消費者的認知分類習慣。
況且西北菜覆蓋的范圍太大,一大就容易失焦,大盤雞、肉夾饃、涼皮等等都是經典的西北菜,到底什么該上菜單?什么不該上?餐飲品牌的定位要代表一個不同的分類,即品類。
一個品類就代表了一批消費者的需求,你自己品類都不清晰,消費者對你的需求不可能明確。
凡是現存成功的品牌都代表了一個品類,這種“定位”一旦植入消費者心中,便很難撼動,不光在餐飲業,這幾乎適用于所有行業。
比如,一想到手機,你首先會想到蘋果;一提到美式快餐,你首先會想到麥當勞、肯德基;一問到咖啡廳,恐怕星巴克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腦海里。
可見,賈國龍要達到的目的:一想到西北菜,必須讓人想到“西貝”。
為了定位清晰,賈國龍找到了全球最牛X的“品牌戰略”公司——特勞特。
知道“定位”理論的人,對這家公司不會陌生。
在國外,特勞特為IBM重新定位為“集成電腦服務商”,讓其走出困境;在國內,它為加多寶打造“涼茶”戰略,讓這一地方性飲料,9年內營業額從1億飆升至200億。
2011年,特勞特中國將西貝定位為“西貝西北菜”,廣告語為“90%的原料來自西北鄉野和大草原”,希望讓西貝成為西北菜的代表品牌。
西貝本以為找到了“救命稻草”,但發現特勞特也有失靈的時候。
“90%的原料來自西北鄉野和草原”,這對供應鏈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假如西貝使用10種非西北的原料,就要用90種西北食材;按這種比例,30種當地食材要有270種西北原料相匹配。
因為新鮮蔬菜、蔥、姜、蒜、醋、醬油等調味品必須本地采購,所以“90%做起來還是真有難度,非常大的難度”。
特勞特不好使,但賈國龍還是信專家,他馬上轉頭去找“里斯伙伴”(營銷戰略咨詢公司)尋求答案,后者又給弄了個“中國烹羊專家”的定位。
當時,在中國還沒有一個靠羊肉安身立命的連鎖餐飲品牌,且西貝在羊肉的原料和加工上都有非常好的優勢。
但這個定位又出現了問題,核心點在于西貝的店面也好,產品線也好,并不是按照烹羊專家的路線走的,要做烹羊專家,整個產品線就要做很大改動。
而羊肉價格不穩定,不斷上漲,必然會導致客單價不斷走高,一個大眾的生意,就會越走越窄,最后走進死胡同。
兩個花了上千萬人民幣咨詢費拿下的“定位”,最終都被賈國龍舍棄,原因很簡單:沒業績,營業額上不去。
但這筆錢也不算白花,交了學費的賈國龍愈發意識到:只有懂得做品牌,才能更高級地做生意,做品牌的意義,就是為了比別人賣得更貴、更多、更持久。
彼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餐飲”已成餐飲風口的趨勢,但大多數搞餐飲的,仍在徘徊觀望。
2013年春節后,賈國龍經過慎重思考,決定還是相信自己的那一套,從莜面的獨特性和健康性出發,將品牌確定為“西貝莜面村”。
開創“莜面村”這個新品類當然會有風險,但一旦做出來,成為霸占消費者心智的“第一名”,就非常厲害了。
賈國龍的目標是讓西貝成為“西北菜的第一品牌”,結果特勞特和里斯伙伴沒能做到的,他這個西北漢子做到了。
供應鏈決定一切有了“西北菜第一品牌”的方向,依舊繞不過餐飲業的終極問題——供應鏈。
對西貝來說,首要問題是保證食材的質量,特別是牛羊肉的純正口味。
西貝的原材料供應商曾說:“杜蒙羊羔產下來到了3個月的時候,我們會整體打上電子耳標,之后根據大小公母分群,放到不同的牧戶去飼養,6個月以后把羊羔收回來送去屠宰場,從牧戶到羊只、到羊只的父親母親是誰,所有的信息都具備可追溯性。
”西貝要羊的標準是:月齡一致、肥瘦一致、體重一致,供應商供給西貝的羊都基本體重40斤左右。
”為此,西貝每年在羊肉原材料上要多付出6000萬。
這個錢,賈國龍認為花得值,“要不然顧客一想到烤牛羊肉,干嘛就非得去你家?”華商君曾介紹過風靡一時的潮汕牛肉的輝煌與沒落(《去年它曾火到1年開出上萬家店,如今卻讓很多人血本無歸》),而現在還能存活的,基本上都是牛肉食材這個坎過了關。
火鍋配料標準化容易,但食材方面,北京周邊農場和潮汕本地的牛,顯然是不一樣的。
強大的供應鏈是留住客戶的前提,也是發展多品牌的前提。
現在做餐飲,想做大都玩附屬品牌,這也是未來餐飲的發展趨勢。
比如王品集團旗下就有十幾個餐飲品牌,外婆家旗下也有16個品牌,這么做的目的,無非是分擔風險,滿足不同消費層需求,賺更多的錢。
這一點上,賈國龍當然不會落后。
從2009年起,西貝除了“西貝莜面村”,還開創了“騰格里塔拉”、“西貝海鮮”、“西貝鍋鍋”、“西貝愛麗格斯火鍋”、“九十九頂氈房”等五個附屬品牌。
去年,他們又在去年搞了個“燕麥片”。
支撐這些品牌,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強大的供應鏈體系。
2015年6月,西貝建立了1533平方米廠房,安裝了奶皮子生產線,配備了化驗室、冷庫等設施。
其二期項目也在推進中,計劃投資5000萬元,主要生產莜面、牛肉干、胡麻油、醋等原料。
此外,西貝與巴奴、喜家德水餃、一加一天然面粉等多家餐企及供應商組建了一個“天然食材聯盟”,不僅各自加大對優質食材的采購力度,還相互協同采購。
這樣一來,西貝不僅在供應鏈環節上具有強大話語權,發展多品牌餐飲方面有更多發展空間和回旋余地。
比如西貝做中餐需要用到牛肉,如果它的供應鏈足夠強大,轉頭做火鍋、或者快餐同樣不難。
搞定了供應鏈后,賈國龍提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目標:要開10萬+店!10萬+店是天方夜譚嗎?賈國龍心中有個黃金十年目標:到2024年,西貝必須在100個城市(不限中國)開1500家店、年營業額達到200億人民幣。
目前,餐飲業已經成為僅次于房地產和汽車的第三大產業。
但是盤子大,競爭者也多,在中國,餐飲業仍沒有一家年營收過百億的企業。
賈國龍想打破這個現狀。
不過,他的口號比打破這個現狀要大得多。
要知道,成立于1954年的麥當勞,在全球也只有3.6萬家店,成立于1927年、隨處可見的7-11,也只有6萬家分店,賈國龍卻張嘴就是10萬+。
在餐飲規模化上,洋快餐有天然優勢,其模式號復制,是因為它可以批量生產并存儲,容易標準化,但中式快餐卻做不到這點。
且先不談中式快餐標準化問題,就選擇一個大的品類來說,就是難點。
什么叫大的品類?賈國龍認為,“吃得住,就是這個東西得吃得住,很長久,很主流”。
為了明確大品類,沖擊10萬+,西貝選擇了“燕麥面”。
實際上,燕麥面是非常小眾的品類,能否支撐十萬家店的規模,完全是未知數,這不是靠賣“西貝”招牌不停開加盟店就能實現的。
甚至,很多人誤認為,燕麥面就是麥片,而不是面條。
做快餐,連品類都讓消費者模糊不清,簡言之,消費者不清楚你究竟賣的啥玩意,還會產生所謂規模效益嗎?因此,賈國龍的口號受到了廣泛質疑。
他似乎意識到了某些問題,在去年9月份提出“緊急調整10萬+計劃”。
所謂“調整”,其實是“暫停”。
有觀念認為,“10萬+計劃”本來就是吸引媒體報道的噱頭,它對資本市場的公關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張蘭不也曾信誓旦旦地說,俏江南要開到巴黎、紐約,開遍全球嗎?可就在說這話的三年后,她被踢出了董事會。
張蘭喊目標是為了上市,賈國龍也早想上市,2011年就啟動了相關計劃。
西貝也曾對媒體放出消息,稱在2015年爭取在A股的中小板上市,但之后再無下文。
但賈國龍“利用”媒體為西貝造勢、搞營銷,為上市鋪路,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
2012年,黃國盛因《舌尖上的中國》火了。
賈國龍嗅到傳播商機,連夜趕到陜北綏德。
同年6月,黃老漢以30萬“低價”簽約,成為西貝推出的“西貝黃饃饃”之形象代言人。
其后,西貝全國幾十家店平均每天售出3萬個黃饃饃,每個售價5元。
2013年,西貝搭著“中國美食走進聯合國”的春風,在潘基文面前,秀了把烹飪莜面窩窩技巧,民間普通的“三生三熟”的莜面工藝,讓聯合國官員驚嘆不已。
2014年,西貝宣布以600萬買斷因《舌尖2》火了的張爺爺家未來三年內生產的所有手工掛面。
今天,跟黃嬤嬤一樣,張爺爺手工掛面,已放在西北菜單的第一頁,成為必點之物。
幾輪傳媒攻勢下來,國內有點名氣的風投幾乎都找過賈國龍。
西貝前期想融到3億元左右,出讓西貝10%-15%的股份,賈國龍公開稱這個條件可以接受。
餐飲擴大規模的唯一途徑就是開新店。
按照西貝一家店500萬的投入,3億夠賈國龍新開60家分店了。
相對來說,餐飲業并非暴利行業,上市融資似乎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但很多業內企業卻為了上市失去了主業定位。
目前,A股上市的餐飲企業只有3家,分別是全聚德、湘鄂情和西安飲食。
由于各種原因,后面兩個早就不干餐飲了。
根據西貝官網數據,西貝目前僅擁有200多家門店,距離100000+店的目標,簡直是遙不可及,且縱觀全球餐飲業,十萬+店也是不折不扣的“狂言”。
當然,凡事無絕對。
套用一句老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下一篇:喜茶新店開業排隊幾十米 真是生意火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紅旗連鎖加快開店步伐 門店總數突破2600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