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一畝田自吹牛過頭被扒皮之后,在輿論中便一直處于相當被動地位,各種看衰聲音不絕于耳。
剛剛過去的周末,一畝田基本是在解釋裁員1500名員工和紅杉撤資的公關戰中度過的。
而筆者以為一畝田如今的局面更多反映的是當今農業電商的尷尬。
農業電商從業者的演講PPT中總喜歡引用中國農業人口等有力數據來證明其平臺的前景是如何光明正確。
但熟悉農村的朋友都知道,這種看似圍觀正的判斷其實是相當不客觀的。
如今農村各種合作社雖然熱火朝天,但筆者提醒城市里朋友: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關系并未有想象中如此緊密,合作社需要為農戶提供價廉質優的種子、化肥等相關服務,而農戶是有權力選擇是否接受合作社服務的。
在人均耕地面積有限的前提下,單一農戶手中可供出售的農產品其實并不多,單一農戶無法形成規模,自然也無法以B2B模式進行電商化改造。
而如果以合作社為主體進行規模化銷售,理論上是可以進行B2B的農產品電商化改造的,但在操作上其實并非如此。
首先,多數農業主產區已經習慣了傳統銷售模式,即線下收購。
傳統農產品的銷售模式雖然有種種弊端,諸如價格反應過慢等等,但多數收購者在當地都具有一定影響力,因此,這種直接深入鄉村的線下收購模式如今仍具有相當大市場,受互聯網影響較淺的農村居民往往愿意愿意將糧食或者其他農產品販給自己信任的人,即使有賬期也毫不動搖。
這是數百年的文化所致,一時改變不了,而相當的合作社的組織者往往同時是糧食販子,怎能有動力鼓勵農戶上網售貨?其次,農村的物流短板。
農村做電商物流是最大難題,現在不少農村地區才剛剛有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且還都是到鄉鎮一級。
而如果涉及大宗農產品的銷售,則需要大型物流企業的支持,其中多數地方得依賴公路物流。
由于汽運成本相對較高,周期長,會增加生鮮產品的損耗(就不要考慮冷鏈物流了),而對于大宗貨物汽運又明顯運力不足。
一畝田也早已意識到物流在農業電商中的重要性,提出做“第四方物流”,整合貨車司機與農戶之間的資源,但筆者以為這只能緩解壓力并不能完全改變現狀。
原因也很簡單,貨車司機是需要保證足夠的工作時間的,而農產品電商的季節性導致交易偶然性增加,尤其在一些非特產地區,貨車司機在現階段參與“第四方物流”如守株待兔,根本不可取。
而當今,農村的貨車也紛紛加入各地物流公司,根本公司安排運送各種物資,如果未能有足夠利益吸引是不可能放棄公司守株待兔等“第四方物流”訂單的。
最后,農村電商用戶的被高估。
當今不少農村地區都面臨空巢現象,壯勞力紛紛外出工作,留守農村多位婦孺老幼,這些人都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用戶。
而雖然近年農村也偶有年輕人回流現象,筆者也親眼見一些年輕人回鄉熱火朝天做電商,但這些都稱不得主流,而即便是主流,返鄉的年輕人更愿意將農村視為可提供廉價勞動力和住房的辦公地點,對農村的感情已經消失殆盡。
筆者近年與數十名來自農村年輕人談起農業知識,其知識之淺已到分不清韭菜與麥苗的程度。
這些已經失去農業感情的年輕人如何能去做農村的B2B電商,須知B2B電商對從業者要求,其操作的復雜程度絕非開個網店售賣當地工藝品特產可比。
以上不難看出,即便是有合作社背書,其農產品交易完全遷移至線上短期內也是不太可能的。
或許還要有朋友以為會有個別種植大戶或者企業手中握有農產品,且具有足夠的觸網動力,理應是一畝田的核心用戶。
對于這種觀點筆者十分贊成,但提醒諸位,此種現象并非當今農村主流,莫要將非主流視作主流。
因此,鐵哥以為農村用戶是嚴重被高估的,或者說農業電商平臺可能或許從未有其標榜的廣大市場。
而一畝田自然也是深諳此道,因此也才會采取返利的地推方式,即用戶在線上完成交易將獲得平臺的返點獎勵。
用最粗暴也是最短期的方法獲得農村用戶,但也給一畝田的員工留下漏洞,刷單騙獎勵也就屢見不鮮。
起初一畝田是樂見員工刷單的,畢竟刷單所制造的數據也是一畝田所需要的,但經歷上次所謂的“bug”事件之后,投資方對一畝田的數據真實性要求更加嚴格,刷單也就失去市場。
也因為此,一畝田才對1500名員工痛下殺手,這其實也是上次吹牛扒皮的后遺癥。
下一篇:2016年適合農村養殖創業的3個小項目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縣域 大生態 農村電商大數據解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