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本文作者任寶剛(深圳市奔跑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執行董事兼CEO)。
任寶剛2001年從浙江大學畢業后進入HW公司,歷任高級工程師、項目經理、系統工程師、架構師、項目總監、研發總監、運營部長、銷售總監等職。
他同時也是一位創客,酷愛動手制作,創意豐富,至今累計申請公開的專利七篇,其中智能可穿戴專利三篇,于2015年5月從HW公司辭職創辦奔跑科技,聚焦于智能可穿戴及相關移動互聯網領域。
在離開華為時,我對挽留的領導說了一句話,說“我選擇創業,其實是選擇了未來十年過一種新的生活,選擇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聽完這句話后領導也就沒再勸我,因為我為這一刻整整準備了十年。
細心的朋友可以觀察發現,我在華為的經歷中,研發、運營、市場、服務都干過。
2001年我從程序員做起,一路走過來,每一步都是我規劃的結果,早在2005年,我就寫了一份個人規劃,反復的問自己,要過一個什么樣的人生,什么樣的生活狀態是我所追求的,如何一步一步達到期望的生活狀態,在這份個人規劃中,我把自己的三十年規劃了進去。
從那以后,差不多每過一兩個季度我就會Update一次個人規劃,總結一下自己這段時間的得失,哪些是在方向上的,哪些不是,該如何調整……今年5月,我拋棄了自己在華為14年的積累,投身到了大眾創業的浪潮中,到今天算算也快半年了。
這半年中,一點一滴,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雖然很累,但是看著自己創辦的公司一點點在進步和成長,我知道,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這種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奔跑的感覺很棒!雖然我也只是在創業的路上而已,不過這半年時間的收獲還是頗豐。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古人的話太有道理了。
所以我就想把一些感受和經歷分享出來,希望能夠對打算創業的、即將創業的或者正在創業的小伙伴們以參考,也希望能夠結識更多有識之士,有機會一起去做喜歡的事情,順便改變世界 。
一、創業之難有人問我創業會碰到哪些困難,我的理解是一個字,缺!三個字,啥都缺!!!你會發現無論你想的再多,準備的再充分,真的干起來后,還是會發現有很多地方沒想到或者準備不足。
實際上創業常見的困難主要是缺方向,缺人和缺錢三點,其實這也是創業的魅力所在,和打游戲一樣,如果每一關都一樣,你會覺得有意思嗎?如果老怪很容易就被你打敗了,你還會有過關的渴望嗎?所以對于創業而言,難是一種常態。
從整個創業的過程來看,就如同爬山一樣的,你每前進一步都要靠前一步的積累,都要站穩了腳跟再往上爬。
不然稍微不小心就可能一下子滑到谷底了。
雖然不排除有些人可以直接坐纜車上山,但是大多數普通人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腳踏實地的去爬,而且你在路上一定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波折,但是你最好找準一個靠譜的方向和路線堅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今天從南坡爬,明天碰到一點困難又想迂回到北坡爬,你花的時間一定會更長,而且說不定就在你轉戰的過程中,就突發雪崩直接讓你掛掉了。
同時,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找小伙伴同行,本來開始階段資源就缺,所以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抱成團發展。
但是找人也不簡單,不合適的人不但浪費你的精力,還會給創業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談到如何選人,其中最關鍵的原則之一就是一定要找有創業思維的人作為合作伙伴,因為創業和打工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
如果在找合作伙伴的時候,他還沒有完成從打工思維轉變成創業思維,還在考慮工資多少、風險大小等問題的話,那么此人基本就只能作為員工而不是合作伙伴來加入。
其實選擇創業就是在選擇風險,而選擇風險本身是為了謀求未來的收益而不是眼前的利益,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創業思維。
要想創業就必須要先完成從打工思維到創業思維的轉變,否則沒有這個心理基礎,失敗的可能性會很大。
二、創業如何起步?1、要選擇一個你最感興趣的方向如果你想辭職出來創業,那么你就一定要想好要做什么方向。
如何找到合適的方向呢?首要原則是要找到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你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你就會投入120%的熱情。
一段時間后,你一定會有所收獲,同時這些收獲又會激勵你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熱情,會讓你有更多成就感,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2、 在選擇的方向上要有一定的積累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選擇的方向上要想成功,關鍵的競爭要素是什么?然后再來看,你具備多少。
如果在這個方向上,你一點積累都沒有,那么除非你找到很多靠譜的人來幫你,否則失敗的概率會很大。
當然,這也不是說沒有積累的事情就不能干,而是說,如果你發現在你想要創業的方向上沒有積累,那你應該首先想的不是去創業,而是要在這個方向上去實踐,去積累,或者先跟著別人干,等有了一定積累之后再開始你的創業,就會穩健很多。
3、 做對用戶有價值的事情這個價值是指解決實實在在的需求,而不是憑空造出的偽需求。
商業的本質其實就是毛主席說的為人民服務,你只有為人們服務好,人們才會為你服務,愿意拿出錢購買你的服務或產品。
無論是什么物品,小至一瓶水都是在為人民服務的。
一瓶水,它解決人們干渴的問題,所以人們才會掏錢去買它。
劉總所在的洗車行業,它解決了人們對車保潔的需求,所以人們才愿意掏錢支付這項服務。
所以,你在尋找創業方向的時候,首先必須要回答清楚,你到底解決了人民的什么問題,到底能給用戶帶來哪些價值,因為這個是你創業的商業基礎。
4、 考慮未來的趨勢舉個例子,劉總的自助洗車項目其實就是看到了未來人力成本高漲沒人愿意干臟活累活的趨勢。
你創業的方向必須是一個未來可以長期讓你奮斗的方向,這樣你才能夠有縱深。
這就需要你把握好未來的趨勢,如果短期1、2年內你產品剛出來就被另外一個產品或者其他技術替代,這就說明不符合未來的趨勢,也就不適合作為一個創業的方向。
例如,如果你選擇了當年紅極一時的BP機作為創業方向,結果你僅僅做了幾年,就出現了手機取代它,那么這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一個好的創業方向至少要在未來的5-10年仍然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前景,這樣的創業項目才會有成長性。
投資人投資創業項目為的就是獲得成長性,而不是現在你有多牛。
只有讓投資人看到了你未來5倍、10倍、100倍的成長性,他們才會愿意拿錢投你。
如果在創業方向上趨勢沒找準,就只會給你帶來一時短暫的發展。
再拿爬山說事,等你好不容易爬到500米,1000米的時候,才發現沒路了,這個時候再回過頭來換方向豈不太遲?所以不如一開始就要看準一個更遠的方向,朝一個更遠的方向去爬。
雖然這條路肯定是會比別的容易看清的路多一些障礙和險阻,但是這些并不可怕。
如果只有好處沒有困難,地球人都會選擇這條路了,如果既能很快到達頂峰,路又好走,那么這條路肯定堵到水泄不通,也輪不到我們去爬了。
所以,在創業道路上有困難是很正常的事,你遇到的每一個困難別人也會遇到。
我們應該慶幸,有困難,就證明有門檻,有門檻,路上才不會有那么多人和你爭。
三、如何尋找最好的時機剛才談到趨勢很重要,同時,當你做好創業起步準備之后,時機也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如果切入太早就意味著你將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處于消耗戰中。
在這場消耗戰中,你要考慮你是否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家人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如果切入太晚,地球人都看好這個方向了,其實就意味著你選擇的方向已經過熱了,很難再去分得一席之地了。
縱觀人類社會幾千年,衣食住行都是生存之本,方方面面都是生活所需,所以任何的創業方向都是有機會的,都是有可能成功的,但是時機選擇不對,就有可能讓你敗得一塌糊涂。
甚至可以說,時機的選擇比創業方向的選擇更加重要。
每個人都希望找準時機,但好時機是不會舉著牌子告訴大家機會來了的。
如果豬都看到風口來了飛上了天,這個時候你再沖進去肯定是晚了。
真正能抓住機會的,一定是少數人,一定是那些明明現在是晴天,卻考慮到明天刮風,后天下雨怎么辦的人。
你比別人看得遠,你就會提前準備雨傘,在下雨當天拿出來在街市賣。
如果等到下雨了之后你才去進貨,那就太晚了,雨傘的價格早就炒高了,賣傘的人早就滿大街都是了。
那么,既然時機的選擇如此關鍵,我們又將如何把握這個時機呢?有哪些外在的跡象可以幫助我們去判斷呢?一)產業的發展過程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個過程主要分為4個階段。
1、 導入期一個新事物在導入期時,往往只有極少數人在投入,進展也很緩慢,在這個階段往往投入不大,而且需要克服的挑戰非常多,好不容易能夠有點成果,還大多不夠成熟。
例如極客和發燒友在做的一點事情或者專家學者在做的研究,像無線遠距離輸電這類東西等等。
然后,終于有一天某些媒體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捕捉到了這些有限的成果,為了吸引人的眼球或者媒體本身對這個新事物就缺乏深入的了解,總之他們會大肆宣傳。
盡管這個技術還很不成熟,但因為沒有太多人了解,加上媒體的炒作,就會給很多人印象說這個新事物太棒了,這個新時代仿佛明天就要來臨了。
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終于有人把這個新事物做成了產品推向了市場,這使得人們不再霧里看花,而是可以近距離的體驗這個傳說中美好的新事物了。
此時這個新產品的用戶往往是一些極客、相關媒體和喜歡嘗鮮的愛好者們,隨著他們對這個新產品的使用,很快他們就發現這玩意根本沒有當初想象的那么美好,問題一大堆。
這個時候媒體的特點又顯現了,當初把這個東西吹上天的也是他們,此時,把這個新產品鞭笞得體無完膚的也是他們,在媒體的助力下,人們對這個新事物的熱情和好感跌入了一個谷底,實際上,這個新事物的產品化之路才真正開啟,一些甘于寂寞的人在冷靜的逐步克服一個又一個產品化的問題,產品的方向和應用場景也在唱衰聲中越來越清晰,但是新產品的銷量還是寥寥無幾,這就是導入期常見的發展過程。
導入期往往是很漫長的,一個新產業,無論是芯片、工藝、技術、人才、資本等等,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去積累、沉淀、發展,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樣,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天就會突然光明了。
2、 快速增長期從導入期到快速增長期的過程就如同日出,太陽一出來,也就幾秒或者十幾秒之后馬上就天亮了。
快速增長期的特征就是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了解這個新事物,并且產生購買行為。
而且,這個市場的銷量基數開始快速放大,每年都以百分之幾百的速度增長,這時,市場就已經進入了快速增長期。
3、 成熟期快速增長期結束之后就會到成熟期。
例如當前手機在中國就已經進入成熟期,基本大家都擁有了手機,而且很多人還不止一部,從無到有的情況越來越少(增量市場),多數人都在不斷更新換代(存量市場)。
成熟期的特征往往是市場存量很大,而增量越來越少,市場的主旋律是更新換代,廠商競爭激烈并越來越匯聚,小廠商基本都陸續出局。
4、 衰退期進入衰退期,市場上往往已經有新技術、新產品正在取代原有技術和產品。
例如,目前的智能穿戴如果未來能取代手機,或者人們對于手機的更新換代的需求很少了,這時手機就有可能走向了衰退期。
我個人認為當前手機的發展也快到極限了,你看現在大家手機的樣子基本都差不多了,越來越同質化,主要就是一塊屏幕了,為了區分差異化,手機產業居然造出了一個屏占比的概念來唬人,即使是蘋果的新品也沒有太多特色。
目前手機的計算能力已經夠快了,屏幕也沒法再大了,還能發展的就只有電池、傳感器、薄厚和5G等等這些方面了。
所以我預計在未來5-10年,手機行業就有可能慢慢走向衰退期。
當一個市場可發展的方面越來越少,發展的技術越來越難,而且新增需求停滯的時候,這個市場就走向了衰退期。
二)判斷拐點的幾個依據拐點就是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變遷的時機,要找到拐點是很難的事情,但也不是無跡可尋。
從導入期到快速增長期的拐點,往往就是黎明將至的時候,這是最好的切入時機。
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判斷。
1、 上游產業鏈。
我們要做一件事情前,必須要先看上游產業鏈。
如果你要做一款VR的頭盔,那么你就應該先看看產業鏈的芯片、技術、工藝是否是成熟的。
成熟的標準是具備讓你能夠做出一個比較好的用戶體驗的基礎,或者說,你面臨的產品化的困難是通過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
舉個例子,你要做一道菜——西紅柿炒雞蛋,那么你要先考慮上游產業鏈的西紅柿成熟了嗎?母雞長大了沒有,雞蛋下出來了嗎?如果西紅柿的種子才剛埋地上,生雞蛋的母雞還剛孵出來,然后你就要和全世界說你要做最好吃的西紅柿炒雞蛋,那就叫天方夜譚。
即便你硬生生把菜做出來了,西紅柿也是青的,雞蛋是剖腹產的,這盤菜也不可能好吃。
所以第一個判定拐點的標準就是先判斷產業鏈是否成熟。
如何判定產業鏈是否成熟呢?第一、你可以自己參與進去去判斷,通過與產業鏈的人溝通去了解。
第二、你可以通過觀察這個行業早期投身的一批人的發展狀況來判定。
這一批愿意死在沙灘上的小伙伴過得怎么樣?是過得很歡快,還是每個產品推出來都磨磨唧唧。
上游產業鏈不成熟可以表現為早期創業的人還很少,這些人每天都很苦逼,而且在這個領域很難找到一個專家或者從業的人才。
這些跡象都可以表明上游的產業鏈還處于黑暗期。
第三、你可以通過觀察早期一批人做出的產品如何。
當上游產業鏈處于黑暗期時,也會有一批人像飛蛾撲火一樣,不停地涌進去。
但是你只要看看這批人做出來的產品達到什么水平,多數情況就可以實實在在地判定了。
2、 生產加工制造工藝假設你的上游產業鏈成熟了,西紅柿成熟了,雞蛋也生出來了,但你的鍋碗瓢盆沒有,或者即使有也很簡陋,盛菜的盤子只是一個破了角的鐵盆,即使炒出來的西紅柿炒雞蛋很美味,也沒有多少人會去嘗試。
特別是硬件產品,上游產業鏈成熟了,但生產工藝和制造水平無法支撐的話,即使構思得再好,工人也沒辦法生產出來,就算用最精密的加工工具造出來了,也沒辦法批量生產,或者生產出來問題一堆,成本高居不下,這樣顯然是不行的。
3、 市場市場是否成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人們購買產品或服務,基本上都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認知。
如果大多數人壓根不知道什么叫智能穿戴,又怎么會買呢?所以用戶要購買一個商品,首先要對事物有所認知。
這個認知不是簡簡單單的知道、聽說,而是了解、明白。
就像西紅柿炒雞蛋,人們對它的必要認知應該是了解它的原材料是西紅柿和雞蛋,加的配料有油、鹽、調料等,含有豐富的營養,簡單而又味道好等等。
注意這里說的對產品的認知不是針對所有人的,而是針對目標用戶群體。
如果市場上至少有20%的目標用戶達到了這種認知,就可以說完成了市場的認知階段,接下來的第二階段是認可。
當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個東西,發現它非常有用,并且愿意花錢購買它,這就是認可。
在認可的階段,只要你的產品做得比別人好,有優勢,那么就會有人購買你的產品。
當這20%認知的人逐步變成認可,另外那80%未認知的人也會逐步轉變成認知的人,銷量也就會越來越多了。
如果市場完成了從認知到認可階段的跨越,就是一個很好的拐點。
在我看來,目前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已經初步完成認知階段,接下來只要解決認可的問題,市場一定會井噴。
4、 是否有大公司的介入假設這個世界上最頂尖的登上運動員沒有登上珠峰,或者沒打算登珠峰,試想一下你去登珠峰的成功概率會有多少?為什么說大公司的介入是判定拐點的一個標準呢?首先,產業鏈成熟的前提就是要有大公司的介入。
沒有大公司的介入,僅靠小米加步槍式的發展是不可能讓產業鏈成熟的。
大公司的投入是規模化,只有規模化才能更好、更快地促進產業鏈的成熟。
其次,大公司能解決讓大眾認知的問題。
在導入期到快速成長期的一個特征就是銷量開始增長,也就是買的人開始越來越多。
買的人越來越多的前提是認知的人越來越多,導入期要完成認知,就必須要有大量的宣傳。
大公司的介入本身就是一種宣傳,由大公司來發力宣傳,效果是天壤之別的。
例如,牛仔褲剛出現,然后你率先開賣牛仔褲,結果這條街只有你一家,消費者根本不知道牛仔褲是什么玩意,你覺得買的人會多嗎?再假設,李維斯、蘋果、Lee等大牌都介入牛仔褲行業,他們做大量的宣傳,請各種各樣的模特試穿,并宣稱這是時尚時尚最時尚的新世紀產品,那么人們認知和認同的增長速度就會是十倍、幾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增長。
所以搶占市場先機是對的,但是千萬不要市場還沒有就去搶先機。
很多人都會認為創業就要認準一些沒有大公司介入的領域,不然自己會被大公司排擠掉,實際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大公司介入,并不意味著小公司就完全沒有機會了。
相反,沒有大公司介入的市場,就往往證明時機還沒有到。
而且,任何產品從一代到二代或者三代,要達到用戶體驗不錯的話至少需要3-5年。
即使是蘋果這樣實力強大的公司,它的手機也是經歷了好幾代,從iPhone1到iPhone4以后,用戶體驗才開始成熟的。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小公司也可以發力,占據一部分細分市場,小公司有屬于小公司的縫隙市場。
市場上的大公司都是由小公司發展起來的,但是小公司必須要找到小公司的生存之道,也必須要按照小公司的邏輯去發展才能生存。
很多人從大公司出來,直接套用大公司的玩法,往往很容易把自己玩死。
我們辦的是小公司,就一定要聚焦,要把所有的資源和力量聚焦在產品的一個點上,讓這個點的壓強超過大公司。
雖然大公司很大,但在這個點上就干不過你,那么小公司才有了贏的機會。
當你有一個小點比別人強,就一定會有人愿意為你這個點買單,你就有機會讓這一點變成兩點,讓兩點變成更多點,逐漸壯大地盤,等你公司成長為中等以上的公司了,才可以用大公司的玩法來玩。
我是從大公司出來的,我了解很多大公司的做事方法是,它的預研團隊最先看到一些極客的或者有前瞻性的研究向老板匯報,一開始老板可能不理解,直接就拍回去了。
然后又過一段時間,做這個事情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技術也開始完善了一些,開始有一些應用場景浮現,這時又有一群人向老板匯報或者老板自己也有所意識,這個方向需要去認真調研一下。
于是,大公司就投入了一些人去跟蹤這個產業方向。
等到至少一年半載跟蹤產業方向的人回來再次匯報時,管理層才意識到是個大的商業機會。
此時大公司就會投更多的人和資金去調研市場,研究產業鏈和關鍵技術,研究市場應用場景,逐步形成產品概念定義。
等又過了一段時間,這批人有了更加完整的論證,說明市場潛力巨大是下一個未來,明確有哪些關鍵技術需要攻關,具體資金投入等等,這時老板才最終拍板大搞。
于是,大公司就開始全力投資金、投人才、投精力來做這件事情。
但是大公司這個機器一旦開動起來,無論是速度還是力量都是驚人的。
他們會馬上拉上游的產業鏈Intel等,下游生產制造富士康等,一起討論該如何落地。
同時,再叫上媒體、大咖們,開始大力宣傳來孵化市場擴大認知等等。
此時,小公司要做的就是借勢和借力。
當大公司在砸錢成熟上游產業鏈,燒錢做市場宣傳和用戶教育時,小公司就要緊跟其后。
只是小公司不能完完全全做和大公司相同的東西,否則肯定會死得很快。
小公司也不能做便宜、廉價的東西,因為成本控制和規模作戰是大公司的專利。
小公司沒有規模,要想和供應商談價格是沒有籌碼的,人家愿意和你玩,產品能做出來就不錯了。
我認為,小公司必須做高價值、高毛利的東西,因為這些差異化的東西才是細分市場,而細分市場才是小公司能生存的地方。
否則,和大公司拼成本、拼規模、拼品牌溢價,那肯定就是死路一條,只有和大公司拼創新、拼差異化,才有勝算的可能。
大公司雖然很大,但在某一個單點上就可能比不過你,在創新上,小公司的一個人是有機會抵得上大公司的千軍萬馬的。
雖然你是大公司,我是小公司,但是我想到的,你一萬個人未必能想到,就算你有人能想到,也未必能夠被管理層聽到或認可,就算管理層認可了,大公司的層層匯報也可能會貽誤戰機。
在我看來,創新和靈活性是小公司與大公司競爭時唯一的勝算。
總而言之,大公司的介入與否是拐點是否到來的一個重要跡象之一,而小公司必須要在差異化上下功夫才能獲得生機,我認為這是小公司生存的哲學基礎。
四、融資注意事項每個創業公司都缺錢,融資也就成了創業的必經之路。
目前業界的慣例都是都是一輪一輪去融資的,因此即使你拿到了A輪,B輪,到了C輪你沒有拿到,最后也有可能以創業失敗告終。
而且即使你每一輪都拿到了投資,也不見得就已經可以打一個成功的標志了,說不定只是擊鼓傳花的游戲沒有結束,接盤俠還沒絕罷了。
我認為沒有穩定的現金流,還要靠不斷融資才能生存的公司,都只能說還在路上。
只有這家公司已經能夠靠自己的業務養活自己,形成了正常的造血機制,并且有未來長期發展的基礎時,才可以說是已經“長大成人”了。
雖然說長大成人也會時有交通事故的風險,但是至少已經不會那么輕易死掉了。
缺錢是一個公司長大成人前的常見境況,我們有必要在融資的時候注意這些方面。
1、要知道投資人關心什么問題只有了解投資人關心什么問題,你才有可能說到點子上。
投資人投的是什么?其實就是投方向和投人。
第一,方向。
投資人最關心的是所投企業的方向是否有未來,未來能否創造巨大的價值。
在中國,投資人之間的水平差距是很大的,現在稍微有點錢的都可以說自己是投資人,但絕不是所有的投資人都能成為大咖,都能清晰地洞悉行業未來的方向。
很多投資人的背景并非產業出身,他們對要投行業的理解和判斷力可能比不上一直在該行業里打拼的人。
比如,如果你搞不清楚這個瓶子是怎么造出來的,你怎么知道這個方向對還是不對,怎么能看出這個方向存在哪些風險能不能成,怎么判斷這個人是不是能把這個方向搞出來?這些問題都是很難的問題。
甚至是有很多知名的投資機構,都有專門的預算去購買一些產業咨詢界的意見和報告來幫助他們做判斷。
所以你在找投資時,一定要用投資人能夠聽得懂的語言來講你的方向,不要一上來就一堆只有你知道的細節,你要想想投資人關心什么,他們的判斷邏輯是什么,這樣才能說到點子上,才能引發共鳴。
第二,人。
投資人非常看重人和團隊,為什么?因為這個是讓方向落地的基礎,沒有靠譜的帶頭人和團隊,再好的方向也將是海市蜃樓。
投資人看團隊,我覺得80%的比重是看這個團隊的領頭人。
一個團隊的領頭人就如同原子里的原子核,電子都是圍著原子轉的,如果原子核力量不夠強大,就很容易不穩定。
特別是在創業階段,領頭人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如果一個團隊如果沒有一位足夠有Power和影響力的領頭人,這個團隊就會有非常大的風險。
試想,當出現一些真正的分歧的時候,該如何去解決呢?這時候,團隊里應該有一個大家都信服的人,而且這個人應該是這個團隊里相對最英明最能干的那個人。
或者,這個團隊應該有一個善于激發大家斗志的人,能讓其他人都愿意跟著他干。
但是盡管如此,圣賢也會有錯的時候,這個人的決策不一定全對。
這時,大家要認識到,既然他是這個團隊里最強的人,那么跟著他干,成功的概率自然最高。
如果是這樣,這個團隊就具有了很強的凝聚力,擁有這種信念,才能讓公司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更何況,人都是要在經歷失敗之后才能成熟的,誰也不例外。
那,投資人怎么去判斷團隊里是否存在著這樣有實力的領頭人呢?首先他們一般會先通過創業公司的股權結構來判斷。
如果團隊的股權結構是人人平均的,大家一樣,那么投資人是絕對不會投錢的,因為這個團隊缺乏基本的做事基礎,一點點分歧都會讓這個團隊分崩離析。
實際上股權結構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多的,它代表了領頭人和其他人的利益權衡,也代表其他人對領頭人的認可程度。
如果股權結構你都沒有擺平的話,就根本不存在投資的基礎。
也就是說,沒有老大,怎么分贓都沒有談妥,又怎么可能一起把事情做好呢?更何況,可以共苦,不能共甘的例子都數不勝數。
投資人看重人,主要看他的思路。
如果創業的方向是對的,團隊是有凝聚力的,但領頭人的思路有問題,那么這盤菜無論怎么炒都炒不好。
比如,炒菜的順序是先放油、再放菜,然后放鹽和調料等等,但你偏偏要先放醬油和菜,再放油,最后連鹽都不放,這盤菜又怎么會炒得好吃呢?所以在和投資人談之前,一定要理清思路,如何把你的方向變成現實、如何抓住機會、每一步的步驟是什么,每一個邏輯都要非常清晰。
實際上這不只是為了找投資,你自己Run這個公司帶領這個團隊也需要想清楚。
作為創始人,你不僅要把故事講好,還要把故事變成實際步驟,把實際步驟落地執行,最終讓故事能變成現實。
2、如何找到“真愛”其實,最合適的投資人應該是經歷過創業,實實在在地把一個小公司發展成大公司,熟悉你這個方向和行業,有經驗,有人脈,有資源的。
這樣他才知道創業有多少坑,他才知道該怎么一步一步克服困難,把想法變成現實;這樣他才可以清楚地判斷所投行業的未來方向趨勢,幫助你及時糾偏。
不過不幸的是,目前具備這樣背景的投資人是非常少的。
所以說,投資人不投你的項目也許并不代表你的項目不是好項目,或許是你的項目時機不對,或許是你遇到的投資人根本判斷不了你的項目和方向。
所以,找投資也是要看緣分的,就好比找對象,世界上合適你的姑娘可能很多,但可以肯定,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不一定能遇到。
能夠遇到的姑娘其實很多不一定合適,但一開始談戀愛時可能聊得很好,只有在相處過程中才能逐步發現本質的東西不一樣,而且存在很大的差異。
找投資人也一樣,很多時候一開始談得很好,但在談條款時候就談不下去了;或者剛開始合作的很好,等往后發現思路和想法不一樣關系弄僵了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和投資人談得好只是完成了融資的20%的工作,后面還有80%的工作等著你去做,這其中涉及各種各樣法律條款內容的談判,每一條條款都要相互達成一致的。
因為投資人可是真金白銀拿錢出來投資你的,所以他們也會理所當然的加入很多保護自己的條款,這些條款不見得你會接受,但都是他們花錢買來的經驗教訓。
總之,找投資就像找伴侶一樣,很難,會遇到各種困難,但仍然要用心去找,不找就永遠碰不到真愛。
那,如何找到真愛呢?首先,你得擴大交際面。
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故事,有能力把故事變成現實,你就要廣泛地接觸,接觸的人多了就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也會遇到合適的投資人。
其次,你要學會選擇投資人。
即使你找到了愿意給你投資的投資人,你也要有所選擇。
因為不是所有的投資人都是合適你的,好的投資人除了給你帶來資金的幫助,還會給你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支持,相反,不好的投資人不但幫不了你,反倒會影響你創業的進程,給你的創業路添堵。
所以說,找投資一定要有所判斷,誰是好投資,誰是壞投資,這里面沒有一個絕對的定式,你找的多了自然也就體會出來了。
再者,找投資一定要越挫越勇。
找投資就像談戀愛,會遇到各種拒絕。
因為有的姑娘可能要求你有車有房,有的會介意你的學歷,有的則希望家庭背景相當等等,所以找投資經常碰灰是完全正常的。
但是,你在碰灰之后一定要多反省,是不是約會時自己穿著太隨意啦,是不是你講的故事別人沒聽懂啊,是不是你講的內容別人不感興趣啊等等。
在碰灰之后一定要多總結,投資人的思考邏輯是什么?關注點是什么?等等。
你要想找到合適的對象,就要多去嘗試,多相處。
最后,我想說的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過分地依賴投資人的投資。
找投資前你自己最好也要有資本投入,除非你是剛畢業出來的,沒有資金,也沒有合作伙伴,只有滿腔熱情和想法,否則,自己應該要投入和儲備一些。
只有這樣,在和投資人談判的時候你才有籌碼和平和的心態,也能傳達給投資人知道你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充滿信心的。
中國的創投業才剛起步沒多少年,有相當多的投資人都不夠成熟,所以在沒有看準之前,他們寧愿放棄下一個阿里和騰訊的投資機會,也不愿輕易下手面對投資失敗的風險。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投資都是給你錦上添花的,很少有雪中送炭的。
因而,你千萬不要期望資本能為你雪中送炭,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應該是極少的,極少的,極少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因而,你應該重點把自己該做的做好,鳳凰自來。
下一篇:創業成功的女人所具備的的共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19歲女生創業半年凈賺了14萬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