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無現金社會即將到來,貨幣的不斷演變推動了這一發展。
由于數字化經濟的興起,經濟學人智庫和Crypto在2020年一項名為《數字化:對數字貨幣的恐懼和青睞》的調查中,報告了消費者對數字貨幣日益受人們青睞,以及足以推動無現金社會的有效范例方面的看法。
在本文中,我將重點說明此調查的結果,并確定塑造數字貨幣全球立場的驅動因素、障礙和信任因素。
什么是數字貨幣?在此調查中,《經濟學人》將數字貨幣定義為:“可通過計算機或數字設備訪問的、無實體形態的、以電子方式存在的金融資產,包括但不限于比特幣、以太、XRP等加密貨幣。
”根據該報告,數字支付包括通過網上銀行、手機支付、網上匯款服務和加密貨幣進行的交易。
從這些定義可以明顯看出,數字支付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種趨勢,盡管數字平臺仍繼續按照無現金交易的簡單性進行自我改造。
為支持這一說法,64%的受訪者稱他們在過去12個月里半數以上都在使用數字支付方式,而20%的受訪者透露他們在這一時段里沒有使用任何形式的數字支付。
然而,在參與調查的3000名數字支付用戶中,只有10%的人認為他們的國家已經完全實施了無現金基礎設施和政策。
無論如何,考慮到包括數字支付創新在內的移動技術的日益普及,預計未來這一數字還會上升。
數字支付的前景不過數字貨幣的前景是樂觀的:超過四分之一(2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極有可能依靠數字支付進行所有的未來交易。
”而32%的人表示“很有可能”,只有4%的人表示不太可能在日常交易中采用數字支付而放棄現金支付。
當分析人士排除掉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時,那些更傾向于現金支付的受訪者比例則降至1%。
因此很明顯,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無現金運動正在加速發展。
除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抵抗閾值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外,該調查認為,年齡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據調查顯示,18歲至38歲的受訪者更傾向于無現金社會,而39歲及以上的受訪者對數字支付的興趣較低。
年輕一代更能接受無現金社會的概念,其移動互聯網使用率也很高。
顯然,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例如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都是移動互聯網使用率最高的國家。
對數字貨幣的恐懼和青睞在過去的十年中,數字貨幣已發展成為在現代金融領域最受崇敬的創新貢獻之一。
毫無疑問,各國政府正尋求利用這一技術來創造法幣新變體,并為去中心化加密貨幣和機構支持的數字資產提供可信賴的替代品。
然而,調查數據顯示,加密貨幣在最受歡迎的支付方式排名中仍然位居榜尾。
僅有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天都是用加密貨幣進行交易。
報告顯示,實物信用卡和借記卡已經取代現金成為最常見的支付方式。
位居第二位的是網上銀行,緊隨其后的是現金。
盡管與其他形式的數字支付相比,加密貨幣的使用率較低,但圍繞中國擬議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試點計劃的媒體炒作,以及以金融科技公司為后盾的數字資產的興起都表明,未來對這種支付方式的需求將會更高。
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加密貨幣的認知度已分別上升到85%~79%和92%。
加密貨幣落地的障礙加密貨幣落地的第一個障礙就是技術的復雜性。
調查顯示,使用加密貨幣并擁有大學或高學歷的受訪者是接受過職業培訓或它擁有高中文憑的加密愛好者的兩倍。
因此,44%的受訪者認為使用數字貨幣很復雜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樣,有25%的受訪者表示,購買數字貨幣并不簡單。
此外,作為新興機構或以央行為后盾的數字貨幣的談論焦點之一,數據隱私在接受數字支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61%的受訪者認為,在考慮數字支付的可行性時,數據隱私極其重要。
另一個限制因素是支付方式帶來的安全挑戰。
因此,有32%的受訪者表示使用數字貨幣并不安全,而有25%的受訪者認為數字貨幣主要都用于非法活動。
數字貨幣的信任因素令人驚訝的是,調查并未反映出現金是一種值得信賴的支付方式,因為有84%的受訪者相信本國法幣的可行性。
相比之下,數字貨幣的可信賴度有所提高,特別是如今人們期望更多的國家采用政府發行的數字貨幣。
因此,有54%的受訪者認為發行CBDC可以提升數字貨幣的可信度。
40%和36%的受訪者認為,大型金融科技公司都發行數字貨幣是容易使人信服的信任因素。
這些數據使我們對擬議的Libra和JPM Coin的市場相關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6%的受訪者相信數字貨幣與中央機構或組織沒有任何關聯。
更重要的是,有較高比例的受訪者(特別是55%)認為,企業在建立無現金社會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就說明了為什么加密行業的利益相關者大力推動商戶將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
此外,新冠病毒的大肆傳播迫使一些國家執行數字支付,作為預防疫情擴散的措施。
這意味著無現金社會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數字貨幣的支持派和反對派之間的爭論將不會停息。
下一篇:瘋狂的區塊鏈,分裂的朋友圈:真革命還是假風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區塊鏈如何為農作物生產與售賣帶來新的機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