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本文所指的金融與投資是指專業的融資、并購、交易、私人股權、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和風險投資等等,這些活動由具備從業資格的職業人士來完成。
一般人業余進行的投資、借貸、合資等行為,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所以你可能發現,本文描述的某些謠言,在業余金融和投資行為中是正確的,但它們不適合于專業人士。
1號謠言: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名字是金融市場的主角 隨手打開《中國證券報》《經濟觀察報》或類似的刊物,總是能發現許多分析師或經濟學家在講話。
他們背后都有一些非常顯赫的名字:GS, MS, ML, DB, 等等。
如果只看這些刊物,我們很容易把這些名字理解為金融市場的主角,是它們決定了價格、成交量和一切走勢。
但這不是事實,因為它們只是中介商。
對外行而言,它們擁有一個氣派的名字: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而內行一般把它們稱為“經紀商/自營商”(Broker/Dealer),這精辟地描述了它們的兩大功能:幫助客戶進行融資和交易,用自己的資本進行投資和投機。
因為這些公司只是中介商,所以它們必須不停地發表言論,打免費的廣告,讓全世界都注意到自己。
如果你掌管著1萬億美元資產,并且要親自作出投資決策,你肯定絕對不會接受任何記者的采訪;但是,如果你只是一個經紀人,為那些擁 有1萬億美元資產的人提出建議并提供服務,你肯定會盡可能多地接受記者采訪,以便給那些真正掌握資產的人留下深刻印象——這就是投資銀行分析師和經濟學家存在的唯一目的。
當然,GS和MS這樣的中介商也擁有龐大的投資管理部門,BCS的投資管理規模甚至是全世界最大;但是這些投資管理部門和投資銀行部門是分開運作的,它們的基金經理可能根本不會在乎自己的經濟學家說了些什么。
ML, Citi和許多其他投資銀行沒有自己的投資管理部門,GS, MS和DB的投資管理規模大致在2000-5000億美元之間,聽起來挺嚇人的。
但是很少有人聽說以下的名字:Fidelity擁有1.4萬億美元, State Street擁有1.2萬億美元,Capital Group擁有大約1萬億美元,Vanguard擁有8000億美元。
以上任何一家都相當于三到四家頂級投資銀行的資產管理規模。
所以,當中國私募基金挺進香港,聲稱要把GS和ML趕出去時,他們完全錯誤理解了金融市場的角色關系。
他們不應該把經紀人趕出去,因為經紀人是為所有人提供服務的,否則市場無法運轉。
2號謠言:只要做足功課,個人投資者可以輕松擊敗機構投資者 這是彼得-林奇反復強調的謠言,但是你可以去做一個驗證——在10年以上的長期內,真正打敗了機構投資者的個人非常少,大部分個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作為機構的食物。
在中國,你也可以隨機調查100個自己操作的股民,問問有多少人在過去2年、3年或5年內打敗了市場。
許多人會告訴你,不但沒有打敗市場,甚至沒有賺到一分錢。
林奇認為,個人投資者擁有更大的耐心,更少的投 資限制,可以自由購買小盤股、陷入困境的股票,不用向別人反復解釋自己的決策,等等。
機構投資者需要向無數個人和其他機構負責,需要應對堆積如山的法律和規制問題,其交易成本往往也不低于個人。
但是林奇沒有告訴你,機構投資者的高成本是有代價的,那就是他們可以最快速地獲得市場信息,并且在重大危機到來之前提前跑路,而你卻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
一個掌握1000億美元的基金公司,每年至少會向華爾街支付1億美元的傭金和“軟錢”,并在市場出現重大波動的時候與華爾街合作。
作為代價,華爾街的分析師會不停地給基金公司打電話,發送郵件(誰給的錢最多,誰就會第一個接到電話),使基金經理永遠比市場提前1小時知道最新消息;當基金經理有幾十億美元的重倉需要拋售時,華爾街會絞盡腦汁地為他卸貨,甚至不惜讓自 己蒙受虧損,以維持良好的客戶關系。
當你通過報紙、網絡和手機短信監視市場動向時,機構投資者早就把這些東西納入了備忘錄。
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基金經理的職業道德不高——當他們從券商那里獲得一個重要信息,總是先照顧自己的老鼠倉,最后才輪到客戶。
在中國,如果你真的能夠僥幸打敗機構,這多半不是因為機構投資者不如你聰明,而是因為他們不道德。
『我從來都認為,只要散戶不撒手,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被洗得干干凈凈』
下一篇:資金荒引發理財熱 投資理財需謹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5代人理財面面觀 他們的第一份工資怎么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