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億元資金出逃!國投瑞銀旗下偏股基金遭巨額贖回,規模跌破清盤紅線
分類: 最新資訊
創業詞典
編輯 : 創業知識
發布 : 03-27
閱讀 :155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邱利 陳鋒 北京報道國投瑞銀旗下一只次新基金面臨清盤風險,曾是昔日“小爆款”產品,僅成立三個月,就遭遇13億元的巨額贖回,基金規模跌破清盤紅線。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或是“幫忙資金”撤退所致。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內“幫忙資金”能夠保證新基金順利成立,但同時也掩蓋了真實的市場需求,對基金的長期穩健運作構成威脅。在基金發行市場遇冷的情況下,過分依賴“幫忙資金”可能會加劇市場的波動和不穩定性,不利于基金行業的健康發展。“爆款基”面臨清盤風險近日,國投瑞銀基金發布了一則清盤預警,截至今年3月20日,國投瑞銀盛煊混合的基金資產凈值已經連續3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值得一提的是,面臨清盤風險的國投瑞銀盛煊混合,曾是昔日“小爆款”產品,該基金屬于偏股混合產品,于2023年12月26日成立,距今僅有三個月左右時間,首次募集規模為14.02億元,募集有效認購總戶數為1515戶。資深金融業人士、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基金規模驟降,甚至面臨清盤風險,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一方面與市場調整有關,當權益市場出現波動和不確定時,投資者可能選擇贖回基金以規避風險;另一方面,基金產品的業績表現、投資策略、基金經理的能力等因素也會影響投資者的贖回決策。“基金清盤對基金公司和投資者都會產生一定影響。”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于基金公司而言,可能會面臨聲譽受損、市場份額下降等風險,而投資者則可能遭受資金損失等風險。從業績來看,截至今年3月25日,國投瑞銀盛煊混合A近一周下跌3.56%,C類份額凈值跌幅為3.57%。遭遇13億元巨額贖回僅成立三個月的次新基,為何突然陷入清盤危機?從基金規模來看,國投瑞銀盛煊混合在開放申贖后,便出現大額資金“閃退”的情況。1月25日,國投瑞銀盛煊混合打開封閉期,開始日常的申購、贖回,轉化等業務,之后不到兩個月時間,該基金就遭遇巨額贖回。截至目前,國投瑞銀盛煊混合基金規模已經大幅縮水至5000萬元以下,淪為迷你基金,這意味著高達13億元的資金選擇贖回“離場”,占比超過90%。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或是“幫忙資金”撤退所致。江瀚表示,“幫忙資金”通常指的是在基金發行期間,為了幫助基金達到最低成立規模而參與申購的資金,這類資金往往停留時間較短,在保證新基順利發行后迅速撤離。詹軍豪表示,在基金發行市場遇冷的背景下,“幫忙資金”保發行的現象確實存在,這種做法往往隱藏著一定的風險和問題。首先,“幫忙資金”通常不是基于長期投資價值的考慮而進入的,而是出于短期利益或其他目的。一旦這些資金在達到目的后迅速撤離,基金規模就會大幅縮水,甚至面臨清盤風險。其次,“幫忙資金”的存在可能扭曲市場信號,使基金發行市場無法真實反映投資者的需求和偏好。這可能導致一些質量不高的基金產品也能順利發行,而一些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基金卻難以獲得市場認可。對于“幫忙資金”保發行的現象,袁帥也表示,這種現象反映了市場的不成熟和投機性,并不利于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它可能導致基金公司的經營策略偏離長期價值投資,而過于追求短期的發行規模和市場份額。另外,“幫忙資金”大規模撤退,也可能帶來流動性風險,從而影響基金的穩定運營。業績和規模形成良性循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留給國投瑞銀盛煊混合的時間可能不多了,如何阻止基金規模縮水,避免短期內遭到清盤,是其即將面臨的挑戰。為進一步了解情況,《華夏時報》記者3月26日聯系了國投瑞銀基金相關工作人員,但未獲回應。江瀚表示,面對清盤風險,基金要“保殼”,即保持基金規模不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額,通常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基金管理者需要通過提升投資業績來吸引并留住投資者,因為業績的提升是增強投資者信心、穩定基金規模的根本途徑。其次,基金公司可以通過營銷推廣、費率優惠等方式來吸引資金流入。此外,基金公司還可以考慮調整投資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降低風險,提高收益。最后,在極端情況下,基金公司可能需要尋求與其他基金合并或采取其他措施來避免清盤。“優秀的業績是推動基金規模增長的關鍵因素。”詹軍豪指出,但吸引新的資金流入,僅靠業績是不夠的,基金公司還需要加強市場營銷和投資者教育工作,讓更多的投資者了解和認可基金產品。袁帥也表示,基金公司請“外援”相助,不如提升投資能力和服務水平,以吸引和留住真正的長期投資者,最終實現業績和規模的良性循環。責任編輯:麻曉超 主編:夏申茶
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