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l984年,因鄧小平一句“要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的豪言壯語,“寧波幫”舉世聞名。
事實上,寧波商幫在十大商幫中屬于后來者。
然而寧波幫在工商業、金融業等領域不但影響了江浙、上海的進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影響了中國工商業、金融業的進程。
那么,被稱之為“寧波幫”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地域群體”呢? 創業上海 唐宋以來,假舟楫之利的寧波商人,開始與日本、高麗、東南亞沿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
而與寧波毗鄰的上海,更成為他們活動的主要區域。
當三北鹽堿平原的第一批先行者渡過杭州灣來到上海的時候,黃浦江邊還僅僅是一大片灘涂地,一個小小的縣城蜷縮在今天的南市。
當時民歌唱道:“大海泱泱,忘記爹娘。
”早期的寧波商人,正是沿著一條“沙船之路”駛向了上海。
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已經有很多寧波商人走出故鄉的四明山,來到隔海相望的上海。
1797年,寧波人在上海的第一個同鄉團體“四明公所”建立了。
1819年,寧波籍的號商和船主在上海建立了“浙寧會館”,而在上海干手藝活的寧波籍下層民眾,也本著“親幫親,鄰幫鄰”的互助精神,于1831年建立了“水木業公所”,會眾基本上是泥、木、石、雕、鋸的匠人。
紅幫裁縫 隨著寧波人的到來,一種具特色的同鄉性行業出現在了寧波人聚居的上海灘。
裁縫,也就是成衣匠,他們有一個特定的名字,叫“紅幫裁縫”。
寧波裁縫因為專門給當時被叫做紅毛人的外國人做西裝,因此就被稱作“紅幫裁縫”。
據說他們的祖師爺寧波人張尚義,是一個在橫渡杭州灣時翻船的幸存者。
這位當年的小裁縫因為抱住了一塊破船板,經過數天的漂泊竟得以到達日本的橫濱。
在言語不通、滿目都是陌生人的異國他鄉,他居然憑手藝找到了自己的職業,為停泊在那里的俄國船員修補西裝。
很快,他成了西裝裁剪的高手。
多年以后,他的兒子張有松回到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西服店——福昌西服店,并向寧波同鄉廣為傳授手藝。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裝,甚至第一部西服理論著作,都是出自寧波人之手。
寧波裁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壟斷了各地的西服制作業,日后上海南京路上涌現的最有名的西服號,幾乎都是寧波人所開。
后來的事實證明,“紅幫裁縫”的影響并沒有隨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而消失,即使在1949年以后,毛澤東等新中國領導人身上的服裝,幾乎都是由“紅幫裁縫”的傳人巧手制作的。
今天,這個中國東部的城市,仍是名副其實的服裝之都,在國產的每十件服裝中,就有一件是從這里生產出來的。
首創金融 寧波人把錢莊辦到了上海。
上海十大錢莊資本家家族集團,寧波商人占了五個。
寧波商人在自己的發跡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個“中國第一”。
1897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華人銀行——中國通商銀行,這是中國傳統金融業邁向現代的響亮信號。
而真正獨立創辦以一個城市為標志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是四明商業儲蓄銀行,1908年成立的時候,董事會、總經理,全部都是寧波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西方列強在華的勢力一度松懈,寧波商人迅速抓住機遇,在一年之內就創辦了上海煤業銀行,民新銀行,日夜銀行,中華勸業銀行等十余家銀行。
同時,又接盤創辦了中國墾業銀行,中國企業銀行等多家新式商業銀行。
以寧波金融家為主體的上海銀行家隊伍,一時被譽為“江浙財團”。
稱雄產業 在上海這片開闊的“灘頭”里,寧波人成了引領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國的第一家日用化工廠,第一家機器染織企業,第一家燈泡制作廠,最早的民營儀表專業廠,甚至最早的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證券交易所,都在寧波人的手里誕生了。
在傳統行業中站穩腳跟的寧波商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更多的新興產業。
寧波商人黃楚九,最早是從中藥行業起家的,后來又介入了西藥業。
但他真正成名是發明了“艾羅補腦汁”。
黃楚九在藥業上有所獲利后,就轉而開拓娛樂市場,他在1912年創辦“新新舞臺”,第二年又在舞臺頂層開設了中國第一家“屋頂花園”,再其后,又開設新世界游藝場,幾經操作,成為業內高手。
1917年,黃楚九出資80萬元,建成了“大世界”游藝場,一時震動大上海。
但黃楚九并未因此罷手,再于1924年創建中華電影公司,成為大上海的跨門類的商界奇才。
一大批著名的寧波商人出現了,這時,人們不能不對這一群從浙東山水中走出去的人們產生出了“幫”的概念。
“寧波幫”此時已經從傳統的商幫中脫胎而出,成為地域性的經濟人才群落。
儒商一體 在寧波天一閣收藏的歷代文獻中,常常找到這樣一些資料,說是某某家族、某某人從小喜歡念書,因為社會的動蕩,家里的經濟條件不行了,只能去從商,然后他從商成功以后,他又拿出錢來辦學,做善事,或者要他的后代繼續從事科舉、讀書,比如買辦楊坊的家譜。
里邊就講到,他們家以前也是書香門第,后來家道中落,他不得不放棄讀書,去經商。
所以寧波近代商人的一大特點,就是他小時候肯定念過書,或者說經商以后,成功以后又繼續從事教育的,募捐,或者讓他的后代繼續念書。
更有意思的是,寧波人把兩條出路巧妙地結合了。
寧波的學子從一開始起就有一種“轉而從商”的準備。
官宦仕途風險環生,讀書為官常常投入太多而成功率極低,于是在開蒙階段,寧波的家長們要求學子的首先不是八股策論,而是實實在在掌握三門實用的技巧:書法、尺牘和珠算。
他們認為一個學生首先應當能寫一手好字,會打一手好算盤。
這樣,即使到頭來求不了官,也能當一個好商人。
寧波商人后備力量的文化培養機制就這樣的形成了。
下一篇:奧運明星創富億萬身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全球十大最年輕億萬富翁 兩中國富二代上榜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