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在中國的創業投資圈里,“硅谷”是個繞不開的詞,似乎它帶有某種魔力。
不少創業者向別人說起自己的項目,會說像“硅谷的某某某”。
毫無疑問,那里是很多創意的源頭;而若換成批評者的角度,就帶有恨鐵不成鋼的味道:“為什么我們這兒不能誕生原創性的創新?就是因為沒有學到硅谷的精髓,只知道簡單復制。
”硅谷的確頗有其神奇之處:幾十年來,它一直引領全球的科技創業浪潮;加上與華爾街的結合,又催生出一個個財富神話,其影響力早已超出創業投資的小圈子,成為社會大眾的話題之一。
從最早于車庫中誕生的半導體公司惠普,到個人電腦時代最重要的幾家公司如英特爾、蘋果、思科、甲骨文,再到學生宿舍里創辦的網絡巨頭們如網景、雅虎、谷歌、Facebook,硅谷就像一個“流動的圣節”,每隔三五年自我進化一次,并為全世界送出一批改變世界同時創造巨額財富的明星公司。
關于蘋果、谷歌和Facebook,中國的讀者已不陌生。
但遺憾的是,迄今國內尚無一本以硅谷為主角,系統講述其風云流變的著作。
而以我的閱讀范圍所及,這樣的書在美國其實也不多見。
究其原因,大概因為每家公司各自的傳奇都夠豐富,想一覽無余并不容易,而能以史家眼光將許許多多億萬富翁還原到一套科技族譜里,就更難。
以此為標準,我手中大衛•卡普蘭所撰寫的這本《硅谷之光》算得上難得的佳作。
它不僅相對系統地梳理了硅谷誕生至2000年以前的斷代史,也翔實刻畫了一些創造硅谷歷史的人:肖克利、喬布斯、埃里森、約翰•杜爾、馬克•安德森……雖然本書成書于1999年,與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仿佛隔了一個世紀那么久遠,但讀起來依然引人入勝,絲毫沒有“時差”。
卡普蘭的難得之處在于,他沒有刻意去塑造所謂的“創業英雄”“財富神話”,只是記錄了一位位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寫下了他們的喜怒哀樂。
而且,與多數傳記不同,卡普蘭最終還原的并非某一個人,而是一種生態:喬布斯這樣的創業者,蓋茨這樣的競爭者,約翰•杜爾這樣的投資人,特曼這樣的老師……他們是怎么在一個方圓百里的空間里共同創造一段又一段璀璨而驚心動魄的歷史的。
如果僅以成王敗寇的結果論,書中涉及的一些人和公司已經被他們所創造的歷史所遺忘:據說幾年前,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曾問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網景究竟是做什么的公司?”而像特曼、肖克利、基爾代爾這些名字,更是從未被外人所熟知。
但看過這本書你就會了解,與其說硅谷是優勝劣汰的殺戮戰場,不如說它是薪火相傳的理想國。
每一代硅谷人都試圖找到他們那個時代的“圣杯”,從晶體管到個人電腦,從路由器到瀏覽器,從搜索引擎到社交網絡,下一代人又會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再進一步。
而且,因為地理意義上的硅谷并不大,當地人享受著一種小國寡民似的群落血緣:喬布斯少年時期曾受到惠普創始人、英特爾創始人的教益,而當他功成名就,他又會跑去網景的辦公室直言對方有哪些弊病。
因此,這本書所能呈現的不僅是硅谷的歷史,更是硅谷的精神。
正如書中主角之一約翰•杜爾的那句名言所說:“硅谷是一種思維狀態”,它混合了大膽夢想、竭力創造、不畏失敗、燃燒青春等諸多元素。
一旦你在精神層面觸及了硅谷的本質,無論你在硅谷,還是在北京、特拉維夫或班加羅爾,你都會從中獲得給養。
看看歷史,想想現在,不論我們是18歲還是80歲,不論我們是在創業或是做別的事情,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的內心,有沒有為了自己的夢想拼搏一把,即便是失敗了,又如何?未來會告訴我們,為夢想而拼搏過,不會后悔。
追尋夢想的生命,充滿意義,從來不會晚。
下一篇:一個完美創業點子的5個必備因素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再沒時間 創業時也要讀下這十本經典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