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1、孫子兵法是講以強勝弱,不是講以弱勝強孫子兵法第一篇講“計”,不是奇謀巧計,是計算的計,是現代的SWOT分析(優劣勢分析法):優勢、劣勢、威脅、機會。
廟算,就是在決定是否開戰之前,在家里衡量計算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對比,“五事七計”,從五個方面,七個科目,進行打分。
分多的勝,分少的敗。
打完分,就能知勝,叫“多算勝,少算不勝”。
知勝,算下來能贏,而后可以興師動眾,打。
算下來自己分數沒別人高,就不要戰。
所以孫子是不相信以弱勝強,那是小概率事件。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不會拿國家民族的命運,去賭小概率事件。
2、打得贏,也要算成本行動必有代價,戰爭代價極大。
不要光想著戰勝,要算賬,值不值得。
李克說魏文侯“數勝必亡”,勝仗打多了,國家反而要滅亡。
因為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
以驕傲之主,率領疲憊之民,這國家就要亡了。
漢武大帝,就演繹了主驕民疲的一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何其霸氣!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武功赫赫,結果呢?中國從政府到民間,全部破產,國家差點都給他搞亡國了,晚年迫于巨大政治壓力,下輪臺罪己詔,批評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3、勝在準備,贏了再打孫子兵法主要是自強之法,首先是修煉自己,而不是惦記打敗別人。
孫子說:“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勝可知,而不可為”。
又說“善戰者先勝而后戰”,要勝中求戰,不要戰中求勝。
先修煉自己的筋骨,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讓自己沒漏洞,然后等敵人出漏洞。
如果敵人不比我們弱小,或者和我們強弱差不多,而且他沒失誤,沒漏洞,就不能打。
“可勝在敵”,就在于他什么時候失誤。
敵人不失誤,我們就沒法贏。
所以勝負可以預知,可以判斷,但不能強求。
勝機一現,抓住機會就打。
不能反過來,沖上去就打,在打的過程中找勝機,那就危險了。
4、要能等待,能忍耐現在人們常說“不作死,就不會死”。
《孫子兵法》講得最多就是這個。
戰爭這東西,收益和代價極不對等。
打贏了,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
打輸了,則可能國破家亡,命都沒了。
所以關鍵是要能等,不能因為焦慮,就頻頻動作。
哥舒翰守潼關,知道不能打,他能等,但唐明皇焦慮,不能等,逼他出關作戰,就全軍覆沒了。
秦國王翦伐楚,他就能等,又能安撫秦始皇,讓秦始皇也不著急,他就把六十萬大軍開到楚國境內,扎營練兵,天天開運動會,等得楚國人焦慮了,動作了,露出破綻了,他一舉就把楚國滅了。
等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最好的戰略。
但人們往往認為等待是不作為,是不可接受的。
要有這個認識:一輩子“不作為”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作為”的結果可能是死。
比如日本德川家康,他是最能等待,最能忍耐,也最能妥協。
織田信長在,他是小兄弟;豐臣秀吉在,他是大諸侯。
他有沒有志在必得,一定要得天下呢?沒有。
他可以等,等不來,他可以妥協,豐臣家族強,他可以一直做諸侯。
結果大哥們都沒他命長,都先死了,沒人能攔住他了,他還在豐臣秀吉死后,又等了十七年,才穩穩當當奪了天下。
他的家族,就統治了日本兩百多年。
5、一戰而定。
勝而不定,則勝利無意義勝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
如果打了勝仗,但不能平定。
都百戰百勝了,還要接著打,那打那一百場勝仗干什么?打勝仗也要死人。
就算死的是敵人的人,也不如他不要死,收服他,加入我們,才能勝敵而益強。
孫子有很強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財產,最好也保全敵人,都收服了歸我所有。
這才叫平定天下。
戰國時趙國李牧守邊,防御匈奴,他就緊閉關門,只是練兵,數年不出戰,趙王不滿,換一個將領去,上任一年多,烽火連天,天天打仗,打得邊境地區漢人無法耕種,匈奴無法放牧,雙方死傷慘重,冤冤相報,永無寧日。
趙王無奈,再派李牧去,他又掛上免戰牌,隔絕接觸,邊境數年無事,匈奴也搶不到東西,漸漸懈怠了。
李牧突然大舉進兵,一戰滅了匈奴十幾萬人,平定邊關,得十幾年安寧。
6、以正合,以奇勝,永遠多安排一支預備隊“以正合,以奇勝”。
這句孫子兵法最為人熟悉的話,前面書中詳細用多個戰例講了,那“奇”字,念jī,不念qí,是奇數偶數的奇,又稱余奇,就是多出來的部分,就是預備隊,就是手里捏著還沒打出去的牌,留到關鍵的時候,打出去,制勝。
這叫分戰法,是最基本的戰術原則,凡作戰,一定要分兵,有一百萬人,要分兵。
項羽到了最后烏江邊,只剩二十八騎,也要分兵,首尾相顧,不能擠成一團打。
韓信背水一戰,不是真的把所有部隊都布陣在水邊背水一戰,那就真給敵人攆河里喂魚了。
他先分了奇兵出去埋伏著,關鍵時候殺出來,這才獲勝。
人們老相信奇襲得勝,以少勝多,還是僥幸心理,老想使巧勁。
孫子告訴你,兵法沒有僥幸,弄巧必成拙,必須要按軍事規律,按兵法套路來。
7、詭道不重要,專注基本面“兵者,詭道也。
”《孫子兵法》里這句話,誤了好多人,以為《孫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計,就是詭詐取勝。
詭詐歸詭詐,但人家不上套,你再詭詐也沒用。
詭詐在兵法里,不是主要部分。
現在好多出版社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合成一本書,似乎兵法就是奇謀巧計,這是誤區。
8、知己知彼,關鍵是知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人們念著這句話,就老想去知彼,以為知己不是問題。
我自己,我還不知道嗎?其實知己知彼,關鍵在于知己。
因為不可勝在己,自己強大了,自己不失誤,別人就無奈你何。
千方百計去知彼,可能還正著了別人的詭道。
《孫子兵法》,講來講去,都是練基本功,抓基本面,就是管好你自己,自己強了,再等待勝機出現,等最有把握的時候動手。
先勝后戰,一戰而定。
自己不強,那就不要逞強。
9、孫子兵法教你打贏,但首先是教你認輸。
為什么人們都喜歡聽“永不服輸”,因為人們不愛聽壞消息,不愿意聽到對自己不利的真相。
“認輸才會贏!”額,這句話人們還勉強可以接受,因為結果還是贏嘛。
假如結果也沒有贏,還是輸呢?你能不能接受失敗呢?在你真正去學習《孫子兵法》之前,你可能以為那是一部勝戰秘笈。
它當然也是,勝戰秘笈,全在這里,不過如此。
但是,如果你在這兵法中,學會了接受失敗,你才真正進入了智慧之門。
下一篇:創業者是稀有物種,應具備何種素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和朋友共同創業,還不傷感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