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滴滴就是一輛250邁高速行駛的汽車,在路況異常復雜的路上,還有人來撞你。
任何一個細節操作的失誤,任何一個彎道甚至一塊石頭,都很可能讓我們前功盡棄。
” 昨天,滴滴宣布與 Uber 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收購 Uber 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業務。
疲憊的對手彼此妥協,綿延兩年的出行領域大戰正式落幕。
決勝的一步何以走到今天?讓我們還原滴滴堪稱艱苦卓絕的成長歷程。
贏得打車大戰,對抗國際巨頭 Uber,滴滴憑借的是中國式的生存智慧——以不知疲倦的重復和耐心去消磨對手,窮盡可能地生存。
我們想回憶這兩年以來,滴滴所經歷的生死時刻,對于創業來說,這些時刻是讓一家公司不斷蛻變,成長為真正優秀公司的時刻。
創業維艱,我們向成功者致敬,也向所有走在創業路上的創業者致敬。
滴滴與Uber中國時間軸信息來源:網絡 制圖:盈動資本 背后是囊括幾乎世界上所有知名基金的戰場 滴滴出行背后的投資方不完全統計(包括被合并的快的): 王剛、阿米巴、金沙江創投、經緯創投、騰訊、阿里巴巴、中信產業基金、環球老虎基金、軟銀、DST、淡馬錫、平安、招行、民航、中信、中金甲子、北汽集團、賽領資本、蘋果、中國人壽、螞蟻金服等。
前后融資85億美元,估值350億美元。
Uber背后的投資方不完全統計: 高盛、Menlo Ventures、杰弗瑞·貝佐斯、沙特公共投資基金、百度、海航、中信證券、太平洋保險、中國人壽、廣汽集團等。
前后融資129億美元,估值680億美元; 其中Uber中國融資12億美元,估值80億美元。
也就是說,這兩家要改變人類出行的偉大公司,在這場創業大戰中砸進去了差不多近1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出行補貼教育市場。
“稍不小心,滴滴就可能死掉” 有投資人評價程維是一只“土狼”,顯然并無貶義,這是滴滴的競爭力。
滴滴成立開始到現在一直處于高度競爭的市場,作為創始人的程維沒有時間優雅。
只身一人拎著箱子離開紐約,那是兩年前的感恩節,鵝毛大雪裹挾著程維和這座陌生的城市。
彼時,滴滴的C輪融資遭遇阻擊異常艱難,紐約所有答應給Offer的投資人都以各種理由放棄。
程維失望地轉戰舊金山,那天紐約大堵車,他趕到機場時,連續晚了幾個航班,最后夜間航班飛往舊金山,到了舊金山,所有投資人都不見他。
“那就拎包回來,在國內繼續找(錢)。
”坐在中關村軟件園的滴滴辦公室,程維苦笑,“挺悲涼的,往事不堪回首。
” 漫天大雪中這樣的瀕死時刻,程維很熟悉,“很多次,稍不小心,滴滴可能就死掉了。
”被放棄、惶恐、極度不安的經歷沒有把程維變成一個脆弱的人,殺不死他的讓他更加強大,面對重大決策與潛在危險時,他更加謹慎和小心翼翼。
在導演羅伯·科恩的電影《速度與激情》中,洛杉磯的年輕人熱衷于街頭賽車,馬達的轉動聲總能勾起他們的激情。
在這里,只要你擁有速度,你就擁有一切。
程維常說一句話,“每三個月,滴滴就是一家全新的公司。
”在他眼中,今天的你和昨天都是不一樣,是全新的。
任何時候,程維的能量值都是滿格。
“外表是他的修煉,他可以很柔軟,這是情商。
但內心很彪悍,他有一顆冠軍的心。
” 兩年大戰終于告一段落,對于滴滴出行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為什么互聯網領域頻繁出現合并事件? 美團與大眾點評、美麗說與蘑菇街、滴滴與快的,以及現在的滴滴出行與Uber中國,這類并購的特點是高度競爭的對手之間的戲劇性合并,且都發生在廣受關注和爭議的細分行業里。
究其原因,惡性競爭和惡性補貼不可持續,長此以往企業自身缺乏動力,外界資源也沒以前多,從資本效率角度講也不合理,并購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現象。
合并時間不斷出現,也從資本市場的角度驗證,互聯網領域商業模式創新的紅利已經走到盡頭。
所有合并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幾乎100%同質化的公司,而互聯網是一個靠規模化取勝的領域,“要么壟斷,要么死掉”。
這也就導致業務相近的公司必須不擇手段地搶奪用戶,而價格戰則一直是互聯網公司獲取用戶最快捷、也最有效的手段。
但對于資本來說,這種作戰方式卻是不斷地消耗,為了更有效地配置資源,合并是最好的方式。
滴滴和Uber的價格戰策略一度刷新了很多人對商業的認知,也讓“燒錢”成為互聯網公司的口頭禪。
在此之前,很少有哪些公司將“燒錢”的策略貫徹得這么徹底。
與前兩年兩家偉大公司的惡戰相比,我們更期待合并之后的滴滴和Uber中國將會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當然,任何一次互聯網巨頭的合并都會引發人們對“壟斷”的恐懼,我們這里也想分享一些我們認同的對壟斷的一些看法。
壟斷的“惡”到底有多可怕? 基本上,在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人,對于壟斷都是警惕的。
所以,一說起“反壟斷”,天然地就“政治正確”,天然地具有“正義性”。
但很少有人思索過:市場自發形成的壟斷的“惡”到底有多可怕? 說起這個,自然就會有人以百度為例。
很多人都認為百度的商業模式有惡的成分,而百度之所以能“作惡”,是因為壟斷。
現實中,任何人都有作惡的沖動,如果作惡能夠掙錢而且不被懲罰,作惡便會大有人在。
不壟斷的企業就不作惡么?奶粉市場競爭充分,可還是有三聚氰胺這樣的案例在前。
至于滴滴與Uber中國合并之后,會做什么壞事,很多人已經想到了:漲價,以前的便宜,不會再有了,以前的補貼,恐怕難有了。
那么,漲價是作惡么?其實不是。
只要不是強制消費,漲價就不是作惡。
它漲價,你卸載它就是了。
數年前,這個世界上沒有滴滴和Uber,我們不也日子照樣過了么?所以,漲價并不能傷害到你,并不是作惡。
可是你會說,以前確實便宜啊。
其實,以前便宜是滴滴Uber“學雷鋒,做好事”。
但Uber如果常年堅持在中國每年虧10億學雷鋒,它一定會死的。
Uber不是圣人,它是來賺錢的,它燒那么多錢,是為了占領市場,而不是補貼用戶。
總之,無論是早已經開始漲價,還是未來漲價,滴滴和Uber都不是作惡,而是恢復本來的面目。
你總不能說,一個人做了兩年好事、突然不做好事了,就是作惡。
滴滴Uber合并后肯定會產生壟斷,但這個壟斷并不會導致作惡。
相反,壟斷之后,為了保護自己的壟斷地位“100年不動搖”,這個合并后的企業,會繼續努力討好用戶的。
它若不討好大家,會有其他的企業進入這個領域的。
不是還有易到嗎,不是還有神州專車嗎?
下一篇:昔日我們奉為英雄的創業先鋒,都成了如今創業路上的“容嬤嬤”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爆款遇冷、合伙人分手、現金流斷裂……創業踩雷你該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