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今年最火的詞兒無疑是互聯網+。
作為頂層設計中新一輪經濟的引擎動力,其中心思想是用互聯網改變傳統產業的服務升級。
在游戲規則尚未明顯的浮出水面之前,機會顯得是那么多。
在我看來,互聯網+的形式是一直存在著的。
可落實到實際的業務你會看到有傳統企業的影子,例如:互聯網+買賣商品出現了淘寶網。
其核心,還是買賣商品。
一時之間,我們聽到很多處于互聯網邊緣的企業主,姑且稱之為邊緣企業主吧,開始喊著互聯網+的口號,帶著雷軍的互聯網思維,堅信互聯網可以改變一切的,焦慮的進入互聯網的世界。
當我們碰到他們時,已經自行規劃好了互聯網+的產品,他們聽說,只要專注極致口碑快,就可以獲得很多用戶,占領市場份額,成為第一梯隊,拿到大額融資,最終定于新三板上市。
現在萬事已經具備了,就差一個APP。
傳統企業主中也有排斥互聯網轉型,觀望或者徘徊的,是少數。
這些邊緣企業,他們的互聯網+更貼切說是屬于O2O的范疇。
但是如果你和這些傳統企業主深聊幾句就會發現,他們并不完全理解他們具體想實現什么。
貌似把原來線下的存量想辦法搬到線上就是完成了互聯網化的進程。
互聯網化的第一步是改變用戶習慣。
接下來才能做質變的創新。
在邁出這第一步的時候,用戶的行為習慣和固有的思維模式是企業需要花大代價去改變的。
對于邊緣企業的互聯網化,究竟是華麗轉型還是推倒從來,各家的說法不一。
創新同時意味著失去。
失去原來的利益,甚至革命,革自己的命。
看看馬化騰在QQ和微信之間的取舍。
你天天把互聯網思維掛在嘴邊,如果沒有深刻的理解到里面的內容。
很難長久。
在藝術這個行業轉型做電商的,有一家換了5個CEO,都沒有把業務開展起來。
原因很簡單,老板想嘗試,但是互聯網業務提供給用戶更多的信息對稱和便利時,影響到了原來業務的收入,就會被立刻叫停。
再往深處去探視,我發現企業對產品的理解也很淺層。
對于應該提供什么樣的產品給用戶,用戶的決策過程,和消費場景的考慮都沒有體現在設計產品的思考里面。
大部分的企業認為,做一個APP就可以了,迭代這個詞兒,甚至沒有聽說過。
APP已經肢解了PC時代。
微信服務號又把APP打得落花流水,要想占領用戶手機上那一平方厘米的面積,難度相當之高。
邊緣企業說:我們不差錢。
的確是這樣,但也因為這樣,才使得要放棄已經擁有的利益是那么的困難。
PC時代Winner Take All,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特別是O2O類型的互聯網公司,能提供的服務的半徑是有限的。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重度垂直,深度運營的理論。
因為O2O公司不再需要海量的用戶,它真正需要的是精準的用戶,用極致的產品和服務,提高用戶的粘度,用戶的消費頻次和客單價。
這樣,雖然只擁有幾十萬用戶,依然能成為巨頭公司。
所以,每一個用戶都值得它去運營。
所以,核心是服務。
O2O公司應該提供給用戶極致的服務,令他們感動的服務。
是否新一輪的泡沫在形成,現在下結論有點為時過早,有泡沫也不代表泡沫會馬上破。
但是傳統企業主內心的質變的速度,是讓我吃驚的,也敬佩他們敢于嘗試的決心和勇氣。
題外話,我發現不少邊緣企業和互聯網創業者結合的情況,也愿意由互聯網人去主導這樣的結合。
同時還發生的是傳統企業家在互聯網天使投資的逐漸增多。
懂或不懂,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決策速度。
所以,不僅邊緣企業開放給創業者垂涎的行業資源,同時大量的資金也從傳統行業進入互聯網,對于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
下一篇:投資開店后如何做店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開母嬰用品店賣哪些東西 如何定價?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