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最近,整個行業充斥著“P2P退潮”的消息,但另一邊,資產管理行業卻出現了新生與勃發。
根據統計,2018年,國內個人可投資財富總額達147萬億元。
在此背景下,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紛紛成立,資管行業大力招攬金融科技人才。
一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甚至開出150萬到180萬的年薪,挖金融科技公司的高管。
而在這個147萬億的巨大市場中,金融科技公司也有著全新的六大機會。
不少業內人士預言,金融科技的下半場,資管行業將成為重要戰場。
曾經過多專注貸款端的金融科技,終于轉過身來,開始關注理財端的賦能。
這里的想象力,是否更大?01 退潮與崛起7月,網貸巨頭陸金所宣布退出P2P,并宣布積極響應和配合監管“三降”。
同月,運營近7年的“元老”信融財富發布公告,退出P2P。
“P2P的備案基本無望。
”這已基本成為行業的共識。
行業都意識到,屬于P2P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持續4年的P2P浪潮就此退卻。
其實,P2P行業的規模雖然達到萬億,但和資管的巨大盤子相比,P2P不過是一顆滾珠。
據BCG與中國建設銀行統計,2018年,國內個人可投資財富總額達147萬億元。
到2023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243萬億元。
盡管P2P退潮,但資管行業的新生與勃發,才剛剛開始……什么是資管?它的本質就是管理資產,其核心是管理價值和風險。
管理價值,就是使資產保值;而管理風險,就是將資產的損失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這個領域的玩家,大多都是傳統的金融機構,比如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最近,資管行業突然出現了不少利好信號,一些人因此對這個陳舊且復雜的市場充滿了期待。
資管行業即將崛起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有錢人越來越多了。
BCG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210萬戶家庭擁有全國可投資財富的43%。
按全國13億人口算,1%的人口,占據了全國43%的財富。
“國內中高凈值人群的財富日益增多,但其實大部分人的投資需求沒有被滿足。
”華蓋資本副總裁劉正男稱。
陳舊且不規范的資管行業,是無法滿足高凈值用戶強烈的理財需求的,這倒逼著資管行業革新與重組。
我們確實也看到了這個市場變化的決心。
行業內都將去年發布的資管新規,視為“大資管時代”到來的信號。
2018年4月,四大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產新規”)。
而這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新規,最讓行業拍手稱快的,就是“打破剛兌”。
在中國人傳統的理財觀點里,理財必須“保本保息”,風險全部由金融機構承擔。
但收益越高,風險也就越高。
剛性兌付,明顯違背了經濟學規律。
金融機構強行兜底,風險很容易積累,一旦到了無法兜底的地步,就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而最近P2P頻繁出現問題,也給市場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投資人教育。
”劉正男稱。
很多投資人意識到,高收益,必然會蘊含更高的風險。
政策加持、P2P市場教育,都讓人們在“破剛兌”之路上往前邁出了幾大步。
除了需求和政策配備之外,劉正男認為,資管行業面臨創新的一個重要動力是:門口的野蠻人來了。
7月,國務院公布了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允許外資入場。
新華社這意味著,一批金融科技水平更加成熟的外資企業,將可以進場撈金。
國外資管市場目前已較為成熟,其競爭力實在不可小覷。
“國內資管的量化交易能力受限,而國外是微秒甚至是納秒級別的。
”劉正男表示,兩者的戰斗力可能差了上千倍。
這也不得不倒逼行業,加緊建立競爭壁壘。
市場巨大、政策紅利到來、“野蠻人”威脅,都讓資管機構有了創新和變革的動力。
02 除舊革新事實上,資管行業早已出現變革信號。
今年,很多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成為重塑資管行業的新生力量。
6月3日,建設銀行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開業。
這是國內第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
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的全資理財子公司,緊跟隨后成立。
到目前為止,至少有32家銀行發布公告,稱擬成立理財子公司。
天風證券研究所《銀行理財子公司時代已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將獨立于母行,隔離風險,進入市場競爭。
不少從業者認為,這個新生的競爭者,“會將P2P的市場份額分割殆盡”。
除此之外,銀行理財子公司,還直接斷掉了其他資管玩家的大半業務。
實際上,銀行一直是資管領域的“老大哥”,其他玩家的大半業務,也都是銀行通過委外或其他形式給到它們的。
“現在,子公司可能會把這些業務拿回去自己運作了。
”華泰證券資管公司董事長崔春曾表示。
其他資管平臺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在危機之下,它們也開始了自我革新。
崔春表示,公司已經開始清理那些不合規的產品,并且研發新的金融產品。
比如資產證券化產品,包括互聯網金融白條資產ABS、供應鏈資產ABS、區塊鏈ABS等。
另外,金融科技人才開始流入資管機構,并受到重用。
據傳,已有一些券商開始聘用科技人才當高管。
另外,廣發證券啟動了校園招聘金融科技專場,有14大崗位,主要涉及區塊鏈、大數據、智能應用等技術職位。
內容來自Hi實習銀行內部人士透露,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甚至開出150萬到180萬的年薪,在招聘金融科技的高層。
金融科技人才的大幅度流動,也說明資管行業對科技創新的企足矯首。
03 機會叢生最近,京東數科的CEO陳生強提出,金融科技下半場發力的重點,可能在資管行業。
而在這波資管革新的浪潮中,行業蘊含著哪些機會?“在金融科技的資管領域,兩年內會有一波系統建設紅利潮出現。
”劉正男預言。
這是因為,在傳統的資管機構中,系統往往極為陳舊,且不合規。
而資產新規中,對資管產品提出了更多的合規要求。
比如,對于產品的發售、投資、兌付等各個環節,都要進行實時、全面、動態監測。
這就意味著,資管機構的系統,有一次迭代升級的機會。
距離2020年年底資產新規的正式施行,還有近兩年的時間。
這波紅利究會落在金融科技老牌玩家,還是創業公司手中呢?目前,答案還不得而知。
而短期紅利結束后,在這些公司里,是否可以殺出獨角獸?“這要看產品抽離出來后,是否可以做到標準化、模塊化、可復制。
”劉正男認為,這將決定公司未來能走多遠。
除了系統迭代的機會,金融科技的潛在爆發點還有很多。
陳生強認為,資管平臺未來需要提高的,主要是五大能力:尋找優質資產、產品設計、投研、風險定價和敏捷交易。
而在其中,都潛藏著金融科技公司的機會。
比如基金里的投研環節。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一梅舉例稱,以前在驗證酒廠的交易數據時,公司往往會派研究員在酒廠門口數汽車,看有多少輛車拉多少貨出來。
現在,對很多數據都可以進行交易追蹤,比如物流數據、賬單數據,等等。
再比如,金融科技優化交易效率后,也能提高收益率。
“僅提高商品的買賣效率,就能提高5%到6%的年化收益。
”華鑫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海東表示。
金融科技正在對資管行業緩慢滲透,而一個新的詞開始被頻繁提及,那就是“資管科技”。
4年后,資管市場的規模將從147萬億,變成243萬億。
在這片243萬億的市場中,將誕生多少金融科技的獨角獸公司?想象空間,可謂巨大。
不過,金融科技在資管行業的發展,也將面臨一些問題。
“對于金融科技在投資管理方面的發展,也不能過于樂觀。
”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王衛華也曾提到,這條路并不平坦。
他認為,這個行業誕生到現在才30年,數據短,質量也不高,而且還沒有跑完一個經濟周期。
所以,對于一些量化模型,不能盲目樂觀。
此外,資管行業一直是“嚴監管”的行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很多金融科技的創新都得在“蓋子之下”,很難做到“撞線式創新”,然后再倒逼監管。
在過去4年里,金融科技更多的是專注在貸款端,比如支付、消費金融、線上貸款等領域。
而金融科技在理財端的運用,相對薄弱很多。
實際上,這些業務的總體量,可能遠高于貸款端。
“資管新規其實給了我們一個更緊迫的時間表。
”崔春表示。
資管行業的變革節點,給金融科技行業提供了全新的機會。
這也許,才是金融科技真正的下半場……(*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
下一篇:《福布斯》評2020十大科技趨勢:5G、車聯網、區塊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網游實名認證系統有望9月前上線 為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