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創業資訊 > 科技創業

科技創業

2018 年度互聯網十大猜想——關于增長、刷屏、砸錢與產品演化

分類: 科技創業 創業詞典 編輯 : 創業知識 發布 : 10-16

閱讀 :2801

又是一年冬去春回。

  每年伊始的三、四兩個月,在互聯網業內,既是招聘求職高峰,又是各大互聯網公司密集調整制定新戰略和業務結構的時候,暗潮涌動,變化常在。

  而從春節后不久,就有更多人開始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所謂互聯網“下半場”的肅殺與嚴峻——陌陌并購了探探,滴滴與美團之戰一觸即發,“區塊鏈”飛速成為全民級爆點話題……  這樣的時代,總是讓太多人血脈僨張,也讓太多人心生迷茫。

  因此,我們試著從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出發,對于整個互聯網行業在 2018 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大變化做出了 10 個重要的“猜想”。

  與其他的常見“猜想”不同的是,我們的猜想和思考,更多都在關注“產品”、“運營”、“增長”這樣的具體業務層面,而不是投資風口、商業趨勢這樣的宏觀資本層面。

  這是因為我們一貫的立場,都是希望更多人,尤其是互聯網業內0- 5 歲的新人們,可以更多關注業務實踐和落地,而不是過多談論空洞的行業大勢。

  本文全部內容均由三節課官方基于自己的主觀判斷、分析和推測而作出,不保證靠譜。

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希望本文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思考。

  1  關鍵詞:技術 產品 創新  2018 年開始,互聯網行業也許會連續出現“產品大年”。

  立足于整個行業的層面來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和創新,始終存在著 3 個核心驅動力——技術、產品和運營。

  而如果回顧從 1998 年至今 20 年的互聯網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技術、產品和運營三者始終在行業內呈現出交替引領著行業的發展和競爭的態勢,并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

     具體來看,在互聯網世界的任何一個新興行業或領域內,總是呈現出早期技術先行,完成大量底層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后進入到需要把技術轉化為“產品”的時代,眾多產品開始在產品形態、用戶體驗等層面展開無數創新與激烈競爭,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

  再隨之,產品的競爭到達一個階段后,創新空間已經很少,于是競爭焦點開始轉移到“運營”層面,大家更多拼的是策略、操盤節奏和精細化程度。

  最后,圍繞著一類技術而展開的創新、發展和競爭也總會走到瓶頸,于是,當建立在舊有技術和底層設施上的商業競爭逐漸趨于格局明朗和穩定之時,往往也正是新的技術開始孕育之時,而新的技術,也將會引領出新一輪的競爭發展周期。

  回顧以往,從大一些的 PC 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再到具體一些的搜索技術到到 P2P 技術再到大數據,幾乎無一不與這一趨勢高度吻合。

  如果僅僅立足于近 10 年的互聯網發展來看,我們其實也完美經歷與復刻了這一周期——  (1)2008 - 2012:  3g 網絡與 4g 網絡等通信標準、智能手機等各類移動終端、HTML 5.0 等各類應用服務平臺技術在一點點從孕育、誕生、應用到逐漸成熟,逐漸能夠支撐大規模應用場景,移動互聯網的商業競爭重心多處于“技術”端。

  (2)2010 - 2015:  基于移動場景的各類產品形態開始大規模涌現,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商業競爭重心全面轉向產品端,并先后誕生了包括微博、微信、百度 & 高德地圖、植物大戰僵尸、網易云音樂、陌陌等在內的一系列代表性產品。

  其間,幾乎每一個細分領域,從社交到閱讀到工具到電商,都經歷過從成百上千款 APP 百花齊放到最終少數幾款產品一統江湖的過程。

同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樣的書籍躥紅,并引領了“產品經理”成為互聯網業內最火爆的職位,亦可視為代表性事件。

  (3)2015 - 2018:  移動互聯網中大量產品開始趨近于同質化,純粹依賴于“產品創新”和“產品體驗”已經很難再形成商業競爭層面的制高點,同時移動互聯網又開始大量與線下場景 + 深度服務相結合,商業競爭重心漸漸轉移到“運營”端。

  尤其是 2016、2017 兩年,成為了互聯網業內的“運營”大年,如滴滴、美團、大量頭部自媒體這樣強依賴于運營策略和具體執行的產品完成崛起,微信朋友圈刷屏事件階段性成為常態,整個互聯網行業的運營人才需求全面爆發,《從零開始做運營》、《運營之光》等書籍全面走紅。

  (4)2017 - 2018:  移動互聯網所引領的商業競爭格局逐漸趨于穩定,競爭焦點從各細分行業內的垂直應用創新競爭開始轉移到巨頭之間的“大布局 + 大戰略競爭”,行業紛紛高呼“下半場來臨”,如騰訊對壘阿里,頭條直面百度,美團硬杠滴滴等這樣的大格局幾乎已很難被撼動。

  同期,行業內開始大量孕育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引領下的新零售、區塊鏈等等新技術。

  另一方面,在過去 2 年時間內,用戶端對于產品的“審美疲勞”也已開始漸漸顯現——在過去 2-3 年里,占據著用戶最多時間的也始終都是微信、頭條、知乎等超級產品,說起新興的產品,最多我們能夠加上快手、抖音的名字,這與 2013-2015 階段每隔 1-2 個月就會出現幾個有趣的新產品的局面大相徑庭。

  時至今日,那些時不時總會覺得自己其實已經不那么喜歡刷朋友圈刷知乎,但有時候又會覺得好像也沒什么別的地方可刷的用戶,正在變得越來越多——換句話說,在諸多用戶的潛意識里,可能正在呼喚著一些新產品的出現。

  因而,到了 2018 年,我們認為,無論從行業發展演變的趨勢,還是從用戶端的潛在需求,還是從一些舊有技術+底層基礎設施的積累和演變來看(例如小程序、VR、人工智能等),或許互聯網都已經接近了下一個將由“產品創新”驅動主導,大量新興產品涌現的時候。

  2  關鍵詞:90 后 陪伴 產品  主打孤獨、寂寞、陪伴、宅基腐等導向的產品可能會火爆。

  2018 年,第一批 90 后已經 28 歲,而年齡最小的 90 后,也已經 19 歲——這基本意味著,在整個互聯網核心用戶群體中,最有活力、最為主流、最有價值、傳播力最強、也最能夠引領潮流走向的那部分主流用戶群體,基本已經完全由 90 后所占據。

  普遍意義上,自 90 后一代人開始,在一些用戶行為和習慣上出現了更加顯著的變化——他們中的大多數,自小就在一人獨處 + 網絡陪伴的環境下長大,同時兼具著現實世界中的不善情感表達 + 內心深處難以被人所理解的孤獨感。

因此,他們往往更加習慣于通過網絡來寄托和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更習慣于在現實生活中獨來獨往而在網絡世界中尋找到自己的歸屬和寄托。

  同時,絕大部分由三四五線城市甚至鄉鎮進入一線城市的 90 后,面臨著這樣一種局面——房價和現實生活成本的高昂,讓一部分人漸漸失去了對于現實生活的憧憬,但他們卻又不愿返回小城市或是鄉鎮。

  與此同時,另一個趨勢也漸漸顯現,尤其是在一線城市中——在各種現實壓力下,舊有的婚姻家庭制度,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沖擊。

而婚姻與家庭,在越來越多的人那里,負擔意義也越來越大過非傳統意義上的“精神支柱”意義——在知乎,已經開始出現了多個類似“婚姻制度會消亡嗎”的問題,且關注者中大部分人傾向的回答是“支持婚姻制度解體”。

  “孩子去哪了?”與“老公/老婆不回家”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家庭必須直面的現實挑戰。

  一個曾經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故事是——  一位滴滴出行的產品經理,在調研滴滴快車司機出來開快車的動機時,得到的答案大大出乎其意料:超過85%以上的快車司機業余時間出來開快車拉活的動機,竟然是“希望能夠避開家里的老婆和孩子,能有一點自己的獨處時間”。

  基于以上兩方面來看,我們認為,在互聯網主流用戶群體中,潛意識中擁有孤單寂寞冷等心理,并希望能夠找到某些只屬于自己一個人的情緒陪伴和排解方式的需求,將會變得更加普遍。

  因而,我們有一個重要的猜想——  2018 年,主打孤獨、寂寞、陪伴、宅基腐等導向的產品可能會更加火爆,甚至可能會周期性出現全民級產品/應用的狀態。

  如 2017 年底的旅行青蛙、戀與制作人等產品即是此中典型代表,不出意料的話,類似的產品在 2018 年還會周期性出現。

  3  關鍵詞:砸錢 增長 精雕細琢  中小公司和傳統企業主導的互聯網產品基本不存在依靠砸錢獲得規模性成長的機會。

  一直以來,“砸錢”似乎都是互聯網環境下一種最常見,最簡單粗暴但往往也異常有效的增長手段。

但我們認為,到了 2018 年,大量中小公司和一些傳統企業主導的互聯網產品將基本不再存在依靠砸錢獲得規模性增長的機會與可能。

  具體來講,2018 年的互聯網,在用戶端將呈現出兩個顯著的趨勢——  (1)用戶的時間更加碎片化,也更稀缺,耐心更低;  (2)用戶更加集中,核心流量渠道將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巨頭級產品之上,流量也會越來越昂貴。

  在這兩個背景下,用戶的獲取成本和用戶本身在判斷是否使用一款產品時的遷移成本也會更高。

  因此,我們認為,一些精雕細琢、體驗足夠出色的產品將會在這樣的環境下擁有更大的爆發力,獲得更多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間,典型比如抖音這樣的產品。

     但相反,如果你的產品不夠成熟和穩定,則砸錢在這樣的環境下將毫無意義。

相反,如果產品本身的成熟度不足夠極致,砸錢越多,出來得越早,反而越容易被干掉。

  對一些中小企業而言,當你完成了一個產品創新,試圖要開始通過砸錢來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勢必會更容易引發大廠的關注。

而擁有更多資源和更強大產品能力的大廠一旦開始跟進,必然會導致其在競爭時的優勢更加明顯,比如,你可以試著回顧一下直播回答誕生后整個行業內所呈現出的狀態和過程。

  而對一些傳統企業來說,其內部往往根本不具備強大的產品能力,在對于產品進行“精雕細琢”方面幾乎很難能夠與互聯網大廠相對抗,因而也很難在競爭中站得先機。

  因而才會說,中小公司和一些傳統企業主導的互聯網產品將基本不再存在依靠砸錢獲得規模性增長的機會與可能。

  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更靠譜的生存方式,是選擇慢慢熬口碑或做更深度的服務。

  這里必須提到網易,在我們眼中,這是一家另類的互聯網公司,其旗下的諸多產品,從云音樂到蝸牛閱讀,從考拉海購到嚴選,往往都很少使用“砸錢”作為一種核心運營手段,相反,他們一貫以來選擇的路線,都是長期精雕細琢,直到其堆砌起來的口碑足以支撐其迎來更大的爆發空間,才會跟進一系列配套資源助推其走到更大舞臺中央。

  如果你作為一家中小公司,或許在這個環境中更合理更靠譜的策略,是類似這樣的策略。

  4  關鍵詞:營銷 刷屏 風險  “刷屏”營銷事件可能會更容易集中出現,但追求“刷屏”的風險會增加。

  (注:本節寫于一周前,但其實昨天的新世相刷屏課程,已經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  關于“刷屏”,一直都是所有運營、營銷從業者畢其一生都在追求的事物,有無數產品依賴于某個刷屏事件一炮而紅,也有無數人都會以能夠做出過一個“刷屏”事件為傲。

  在談論它之前,首先我們需要形成一個共識——在一個社會化媒體主導的環境下,“刷屏”事件一定會周期性出現——一個社會化媒體,必然會需要周期性出現某些全民關注級的爆點,以此來維系自己的活力。

這既是整個環境中用戶互動的一種需要,也是新的傳播邏輯下所形成的一種必然。

  而通常來看,一個成功的刷屏事件,又無外乎兩種邏輯——  (1)依靠內容上的共鳴、情緒、創意策劃等實現刷屏(如百雀羚廣告、網易考拉的 Julia 自黑 H5 等)。

可能強依賴于內容創造能力與對于業務和產品的深度理解,一般不太容易預測和掌控,更多依賴于妙手偶得,但對于長期專注于相關研究的團隊來說,也可能會總結出一些既定的常見套路;  (2)依靠一些玩法、機制上的設計等實現刷屏(如最近常見的裂變、分銷等)。

可能強依賴于一些工具、機制設計。

  如果回歸常理,當一個行業發展得越成熟,該行業內的分工協作一定會更精細,而更加細分和聚焦的分工,也將反過來更能夠提升細分工種的工作質量與成效。

  從 2017 年下半年開始,在“刷屏”或稱“以社會化傳播為中心的營銷”這一領域內,我們似乎漸漸能夠越發明顯的嗅到這種味道。

具體體現為——  (1)部分大廠,紛紛開始成立專注于事件策劃或傳播的小團隊,類似網易的沸點工作室這樣的小團隊在各大廠開始變得越來越多;  (2)部分具有內容創作能力的團隊或自媒體作為乙方,開始與部分大廠甲方形成越來越緊密的長期合作,并隨著長期合作中對于對方業務和產品的理解更加深入,開始能夠越來越穩定的產出一些高品質的營銷內容;  (3)行業中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通過集團軍作戰的方式,以相對標準化的工具、流程和團隊來為刷屏、裂變、分銷目的提供解決解決方案。

  因此,我們認為,在 2018 年,在部分“妙手偶得”型的內容刷屏之外,一些“刷屏”式的營銷事件可能會隨著各大社會化媒體平臺的傳播規則逐步穩定 + 上面提到的幾種趨勢而變得更加容易出現,且更可能容易集中出現在一些長期在此方面投入力量和資源的團隊或大廠當中(典型如新世相、網易)。

  但與此同時,追求刷屏的風險卻可能在增加。

  風險來自于幾端——  (1) “刷屏”可能是把雙刃劍,它解決的是流量問題,但無法解決后續的口碑問題。

如果一個服務能力和用戶體驗都極好的產品完成了一次刷屏,可能會隨之收獲一波爆發性增長;但如果一個產品服務能力有限,又或是體驗還不夠好,又或是只能針對更精準的目標用戶提供良好服務,刷屏則可能會帶來一大波負面口碑,對產品構成沉重打擊;  (2)整體上看,整個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結構正在變得更加扁平,這也讓一個刷屏事件能夠持續的時間變得更短。

目前看來,如果不是后續有進一步動作、變化或是產生某些觀點碰撞,很難有一個刷屏事件能夠連續持續 3 天,大部分刷屏事件將在 1 天內走完自己的生命周期。

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寄希望于通過“刷屏”事件來驅動業務增長和發展,可能將會極不可控;  (3)微信對于各類“刷屏”事件的容忍度和邊界,始終是一個巨大的不確定性;  (4)當前的大環境下,從政治面上看,一個“刷屏”事件可能也將面臨許多風險。

  總之,要不要追求刷屏,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都會成為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5  關鍵詞:留存 精細化運營 深度服務  對絕大部分產品,“留存”的權重都將顯著大于“增長”和“引爆”。

  一直以來,在互聯網業內,總有一類產品的死法,叫做“生于拉新,死于留存”。

典型如幾年前爆紅的足記。

  而到了今天,“留存”的價值可能將會被再一次放大——當流量紅利不再,用戶的時間也變得極度稀缺和碎片化,越來越沒有耐心的時候,我們認為,你能否具備“可以創造某種長期價值,能夠長期留住用戶”的能力,可能會遠比你是否能夠具備“快速拉新和周期性引爆”的能力,要重要得多得多。

  這源于幾個邏輯——  (1)除了純粹依賴于創意完成的增長外,一切渠道、流量、增長營銷手段等都是相對容易被復制和復用的,但一個產品的“留存”能力,是一種基本無法被復制的能力;  (2)如上面的預言 5 所言,如果完成了一波增長,但無法做到讓用戶“留下來”,很可能對你的業務并無太大實際幫助,甚至,假設這群用戶帶著負面的口碑離開,反而還會傷害你的產品;  (3)在當前環境下,即便要追求增長,由老用戶的認可和口碑所驅動的增長,也可能是成本最低、最健康的增長。

  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認為如下幾種顯著有助于“留存”的能力對于一款產品以及互聯網從業者們將會變得價值異常巨大——  (1)在產品體驗相似的情況下,通過數據分析、策略制定等進行有效精細化運營的能力;  (2)優質內容的生產能力以及良好的內容運營能力;  (3)服務類產品的服務質量、深度和效率。

  6  關鍵詞:關系鏈 場景驅動 產品增長  對“關系鏈”的使用和價值挖掘將成為諸多產品的勝負手。

  這一個猜想,再一次與“流量紅利消失”和“用戶時間更稀缺,更無耐心”等有關。

  一個基礎的判斷是:當一個普通用戶由于信息過載導致無法消化信息,甚至無法辨別信息來源可信度時,ta 最可能做出,也應該做出對 ta 成本最低的選擇,更可能是相信自己身邊最親近或最認可的人。

  因此,在當前環境下,一款產品,假如能夠基于現有用戶的“關系鏈”實現大量獲客或是業務延展,將會成為一個價值巨大的價值制高點,能夠做到這一點的產品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有極大先機。

  尤其是,哪怕基于整個互聯網業內來看,有基因和能力可以基于“關系鏈”做好足夠價值挖掘的產品和企業,其實并不太多。

  我們不妨再舉例具體解釋一下“基于關系鏈進行價值挖掘”的幾種典型邏輯——  (1)能夠打通自身產品與社會化媒體的一些典型“分享”場景,能夠讓用戶自發把產品的一些使用體驗或內容分享到朋友圈,從而持續獲得流量。

典型如在抖音或知乎看到一個很奇葩或很精彩的視頻 or 問答內容,于是轉發到朋友圈;  (2)能夠基于自身產品的特性搭建起來某種場景,讓用戶需要動用其社會化關系鏈拉動其他用戶與之一起使用才能夠獲得對應價值,且能夠賦予用戶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理由。

典型如拼多多;  (3)能夠利用好已有的某一類用戶對其身邊的其他用戶的強影響力,在充分復用其現有核心資源和能力的情況下,打造出一些全新的使用場景及對應產品,完成業務的延展,擴大現有業務的半徑和邊界。

典型如得到基于已有的核心用戶群和已經積累起來的“內容產品”出品經驗,順勢上線“少年得到”。

     而上述三者中,相較而言,如果你能做好 2 和 3,價值一定會顯著比 1 要高。

  7  關鍵詞:求職 供需矛盾 生存焦慮  互聯網業內的人才中高端人才稀缺情況+中低端人才過剩將會更加嚴重。

大部分產品經理和運營的生存焦慮將會加劇。

  簡而言之,在 2018 年,整個互聯網業內將會面臨兩個結構性的變化——  (1)整個行業幾乎已經不存在“流量紅利”,依靠簡單粗暴的業務動作就能夠大量獲得增長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2)低端員工的成本在互聯網公司將會顯著增加——這一年開始,90 后將全面成為行業 0-5 歲左右從業者中的主力。

但從人口結構上看,90 后的人口數量僅為 80 后的 70% 左右,而基數更小的 90 后普遍所面臨的現實生活壓力卻更小,所習慣的生活成本也更高,必然導致低端員工的成本顯著增加;  以上兩者,必然導致大量互聯網公司對于通過集中化、產品化的解決方案提升業務運轉效率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以及對于能夠更高效驅動業務發展的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顯著上升,而對于低端人才的需求將會下降。

  這當中,出于對精細化運營、差異化競爭、更穩健的業務發展操盤等幾方面的需求,預計整個行業對于數據分析類相關人才、具備強策略能力的產品 & 運營類人才、對于業務有深刻理解且同時又擁有一技之長的產品、運營、營銷類人才均會出現更顯著的需求增量。

  但,雖然對于相關人才的需求增加,對于從業者綜合素質及能力的要求卻并未下降。

因此,在互聯網業內,“是否具備較強的數據分析與策略制訂能力”和“是否能夠深刻理解業務”或許將成為從業者們的一大分水嶺,無法跨越過這一分水嶺的諸多產品、運營等從業者,很可能仍然是容易被邊緣化、沒有機會的。

  總體來看,短期內,互聯網業內“中低端人才泛濫,高端核心人才極度稀缺”的狀態將不會出現改變,人才供給端和需求端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8  關鍵詞:唯快不破 慢產品 上線即驚艷  “唯快不破”在產品界可能將成為過去式。

  2014 年,伴隨著小米的飛速崛起,雷軍提出了“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互聯網 7 字訣,其中,“唯快不破”一度被許多互聯網公司奉為圭臬。

  但現在,事情可能已經開始有了變化。

  多年以前,QQ、微信的早期版本,的確有些慘不忍睹的意味,“先上線再快速迭代”的思路貫穿于無數今天巨頭級的產品發展過程中。

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當下的一些不同——過去的用戶是饑渴的,因為想要;而現在的用戶則是冷淡的,因為選擇恐懼。

  過去的時代,復制一款產品很難;今天,復制一款產品可以極快,隨便一個新的產品模式出現后(比如年初的沖頂大會),隨之而來的就是數十款同類產品在短時間內涌現,以至于有人笑談,限制中國互聯網的已經不是開發速度,而是蘋果的審核速度。

     在這種情況下,什么產品會被人記住和傳唱?  或許是那些一上線就讓人驚艷,制作精良已經有驚叫的感覺的產品。

如果細數近來流行的產品,無不如此——  (1)沖頂大會系列,上線的時候,主體功能和核心體驗已經很完善了,雖然經過了幾個版本的迭代,但其核心模塊幾乎沒什么變化,甚至包括玩法,也變化不大;  (2)網易系的產品普遍擁有這樣的特質,網易嚴選,蝸牛讀書等,在第一版上線時,就已經能夠做到讓人眼前一亮,而非初始就很簡陋的樣子;  (3)抖音是 2017 年最火的產品,其產品正式上線就已經具備爆點,而后面每一步的動作都讓用戶增長上了一個臺階。

然而,抖音在大火的情況下,核心功能和上線時幾乎沒什么差別,只是細節上打磨的更好而已。

也意味著在早期抖音就準備的很充分,而不是把一個半成品給用戶去試用。

  因此,“唯快不破”在如今的大環境下,或許將不再擁有那么神奇的力量,至少在一塊產品上線初始階段是這樣的。

對更多的產品操盤者來說,這個時代或許會更相信這樣的邏輯:好的產品第一版上線就應該很驚艷。

  9  關鍵詞:策略 人才缺口 精細化運營  “策略”類人才將成為整個行業的普遍剛需。

  這一猜想,與上面預言 7 提到的“人才供給需求問題”和預言 5 提到的“依靠數據、策略進行精細化運營的能力將更加重要”都密切相關。

  在互聯網業內,隨著近幾年諸多滴滴、頭條等產品的崛起,“策略”變成了一個越來越受人關注的詞,也讓包括“策略產品經理”等崗位變得更為人所熟知。

  所謂“策略”,往往是一套由數據驅動,存在于產品當中的一套規則與機制,多用于解決推薦、供需匹配、用戶分層精細化運營、動態定價、大規模補貼、風控、反作弊等問題,目的則是為了提升整體業務的運轉效率。

  具體來講,如果一家企業的核心業務高度依賴于人的工作,員工的管理問題可能會是復雜度極高、且穩定性較難保障的;而一家公司的核心業務如果是依賴于機器在跑,那么則將是很穩定并且可持續的。

而支撐機器運轉的東西,就是策略。

  而為一個產品制定策略的,不是老板,而是具備“策略”能力的產品經理、增長、用戶運營等人才,他們的策略好壞與否,將決定哪個產品運轉維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業務更穩定。

  舉例說明——  (1)滴滴打車:  在滴滴打車出現之前,一直都有 96103 的電話叫車調度,這個調度即使把司機強加了 KPI 考核,調度的效率依然非常低,原因在于乘客司機基于地理位置的多端撮合,通過人肉的處理是低效的,而且只要有一方用戶體驗差,另外一方就崩盤了。

  而滴滴打車的撮合過程,是沒有人的因素的,完全基于幾百上千條策略來完成調度工作。

  (2)今日頭條:  而在今日頭條出現前,一直都是機器收錄加編輯組合的方式來產生新聞專題,比如新浪可能有幾百上千個編輯人員分別負責不同的頻道,然而因為人的因素,導致了大量的重復轉載。

  而通過機器算法的今日頭條,原則上可以不依賴于任何一個編輯,自動快速產生頻道,把一篇文章歸屬于 N 個相關頻道,不同的用戶也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樣的首頁和內容。

    (圖片來源:虎嗅網)  所以,面對海量信息的處理與匹配,機器注定比人靠譜。

作為企業的經營者,你希望是管理一堆人,依靠于一堆可以持續迭代和改進的策略?  并且,“策略”類人才的養成和應用門檻也在降低。

  五年前,能做 AB 測試的公司都屈指可數,但現在只需要接入一段代碼就能完成 AB 測試;以前,針對用戶行為的追蹤相當麻煩,但現在通過先進的統計分析工具和第三方工具,能把一個用戶從進入平臺開始的所有事件全部拿到,這些以前都是只有少數大公司才有的技術,現在創業公司也已經能很便捷采用。

  這樣的背景下,你就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自身的核心業務,通過制定策略來提升核心用戶體驗。

  當前來看,已經有很多公司能做到自動化運營系統,自動針對用戶的行為不同做 AB 測試,自動分群,自動制定推送的文案等,然后通過數據自動化調整,整個運營過程比運營人員人肉操作效果好五倍以上——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為什么國外沒有那么多“運營人員”的原因。

  典型如,阿里的魯班系統,雙十一期間依賴于內部系統自動化生產了 1.7 億的 banner,要是在以前,這需要耗費多少美工和運營的人力才能做完?    (圖片來源:搜狐科技)  因此,到了今年,整個行業對于具備“策略”能力的互聯網人才的需求——包括但不限于策略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增長黑客、偏策略型的運營等崗位,一定將會大幅上升。

  10  關鍵詞:線下 流量獲取 場景觸發  線下反哺線上將成為長期趨勢。

  從 2017 年開始,“線下反哺線上”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提及,并率先在“新零售”這樣的領域內得到大范圍落地和實際應用,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營銷傳播事件也開始依賴于“線下+線上并行”的邏輯,典型如丟書大作戰、網紅快閃店、喜茶等。

  我們的判斷是:在 2018 年,這一趨勢仍將長期存在,并很可能將全面蔓延到各行業各領域中。

  所謂的“線下反哺線上”,背后的核心邏輯其實仍然是在于純粹基于線上的流量紅利消失,因而,大家一定不得不依賴于更多的精細化運營和深耕才能更高效獲取有效流量,這樣的背景下,一種以“場景觸發”為中心的產品和運營策略有了用武之地。

  所謂“場景觸發”型的產品運營策略,其實就是通過更精細的場景設計,從而在線下特定的場景下,可以實現更為高效的實現流量與用戶的獲取。

不妨舉幾個半假想的例子——  (1)中午,你在麥當勞排隊點餐,隊伍排出幾十米,這時你看到旁邊有一個“無需排隊,立即點餐”的小程序碼,于是你果斷掃碼,馬上被轉化;  (2)周末,你在某商場逛街,看到一件衣服很喜歡,這時突然看到旁邊貼著一個二維碼和引導語:掃碼在天貓下單有優惠,更有更多相似款式推薦,于是你果斷掃碼進入天貓,開始線上逛店并同時進行線下對比,最終買走更多衣服;  (3)假期外出旅游,來到某令人心曠神怡的景點,這時,你突然收到網易云音樂的一條推送——發現你身在 XX 地,有一首跟此地有關的,風格可能是你極度喜歡的音樂想要推薦給你。

于是,你點擊收聽,觸景生情,大為觸動,并順手把這首歌分享到了朋友圈 + 附加了轉發語。

  如果說,在 2017 年,這種“場景觸發”式的產品才只是在新零售等領域剛剛開了個頭的話,從 2018 年開始,它將很可能會在知識付費、內容消費、營銷傳播等領域中得到更為廣泛與普遍的重視與應用。

  以上,是由三節課官方提出的年度互聯網行業十大猜想,希望對你可以有所啟發。

10-16

下一篇:2018年人工智能創業4大數據預測與5大發展趨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AI火爆,但關鍵還在于應用場景落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AV无码小缝喷白浆在线观看 | 67194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无码| 在线播放无码后入内射少妇| 中文AV人妻AV无码中文视频| 五十路熟妇高熟无码视频|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性色AV| 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免费A级毛片无码A∨| 八戒理论片午影院无码爱恋|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精品无码人妻|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视频|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东京热加勒比无码少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无码中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 日韩视频无码日韩视频又2021 |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99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 亚洲色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高清无码v视频日本www|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手机| 秋霞鲁丝片Av无码少妇|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1|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欧洲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无码麻豆| 国产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