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2017年,中國圍棋職業九段棋手柯潔0:3慘敗于機器人“阿爾法狗”;《最強大腦》中百度旗下機器人“小度”在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的比賽中,以兩勝一平的成績打敗了人類選手……近年來,人類在人機對決中屢屢落敗,人類還有什么勝過機器人的嗎?有人認為只有人類才會進行創造性工作,但是已經出現了會畫畫、會寫詩的人工智能;有人認為只有人類才有感情,但將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運用于人工智能后,它也能模擬感情;有人認為人類才會交流,但現在每個人的智能手機中的語音助手都可以跟人類對話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差異越來越小,甚至逐漸超越人類的現在,你對人工智能是愛還是怕呢?人類不完美,機器人不是“上帝關了一扇門,總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我們常常用這句話安慰失意的人,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句話其實也暗示了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超過別人的優點,又有不如他人的地方,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與人類不同,人工智能生物或者說機器人,在人類的手下,它們只會越來越完美。
1939年,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第一只從科幻作品中走出來的實體機器人Elektro。
它由電纜控制,可以行走,會說77個單詞,但是它還不具備實用性。
1954年,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機器人誕生了,這是一種像人的手臂的機械手,它可以根據不同工作的需要來編程,這是第一個具有實用性的機器人,到現在還廣泛用于各種工廠中。
隨著感知、計算、控制、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入應用,機器人也越來越智能了,比如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到的機器人掃地機。
它首次出現在2002年,是丹麥iRobot公司推出的吸塵器機器人。
可不要小看了這臺小小的在地上滑動的圓盤,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里,它就從只會盲目滑動吸塵進化成了會導航、傳感、計算和控制等的智能生物,進化速度讓人類望塵莫及。
而快速進化的可不止掃地機,變得更智能的機器人還能交流和指揮,而且它能指揮的小兵已經從百個上升到千個了。
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個叫做“千點”的項目,建立了一個由1024個微型機器人組成的群體,每個微型機器人的寬度都只有3厘米左右,它們可以組合成各種二維的形狀,例如扳手或五角星。
這個群體里有四個機器人首領,人類通過編程控制這四個首領,把它們放置在需要完成的形狀的邊緣,用于標記位置和方向。
接著機器人小兵就會按照機器人首領發出的命令來移動,它們裝有紅外線傳感器,既可以用來與周圍的機器人溝通,也可以用來測量與其他機器人之間的距離,小機器人從首領所在的位置開始移動,相鄰的各層機器人參照前一層依次移動,直到達到所需的位置并形成指定的形狀。
這些小兵不足為懼,但是當機器人首領指揮的兵群變成龐大的無人機和無人車,或者像電影中的一個個人形機器人時,問題就來了。
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中,機器人七弟對設計者的女友產生了感情,在別有用心之人的驅使下,他復制了很多和自己一樣的機器人,想毀滅包括設計者在內的整個世界,當然影片中給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壞人的陰謀被挫敗了,而七弟也選擇了自我毀滅。
但是這仍然不禁使我們擔心,現實的機器人首領會不會也具有帶領軍團反抗人類的能力呢?不再是沒有感情的冷血機器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有模擬感情的機器人,這之后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開始研制能表達更多感情甚至能夠進行自我學習的機器人。
日本研制的情感機器人“小行星”,有會動的嘴唇和人造肌肉,具備擬人的表情,還能聽懂4萬多個中文、英文、日文和韓文語句,并且可以做出對應2000多種回答的表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機器人“Nexi”不僅能理解人的語言,還能夠對不同語言做出相應的喜怒哀樂反應。
最令人驚奇的是,這款機器人還能“察言觀色”,并通過轉動眼球和睜閉眼睛、皺眉、張嘴、打手勢等形式表達豐富的情感。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研團隊宣稱研發出了第一批會自主學習的AI機器人。
這種機器人利用仿生技術復制了人類大腦,可以形成簡單的神經脈絡。
它原本并不會走路,卻在反復的“跌倒”中,慢慢衍生出了走路的代碼,僅僅5分鐘就分析出了關節的運動和彎曲的角度,通過不斷地調整姿勢學會了走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制造了一種“從零開始”認識自己的機器人。
這個機器人誕生時是一片空白的,甚至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長什么樣子。
最初,它是一只只會隨機移動的機械手臂,有大約1000個移動軌跡,它在不斷移動的過程中開始認識到自己是什么,可以做什么。
經過35個小時的“初步學習”之后,機器人學會了抓取地面上特定位置的物體,并將它們放入指定容器中,成功率高達100%。
接著研究員在它的“身上”添加了一段新部件,使它原本作為關節的地方不能再彎曲了,開始它有些不習慣,但是很快這個多余的部位就不再能影響它,通過改變自己的移動軌跡,它可以繼續完成“拾取和放置”的任務。
雖然這個機器人外形上與工廠流水線上的機械臂很相似,但它們實質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程序員提前設定好的固定程序,而前者完全是自主學習,它自己決定自己能做什么事情,除了撿拾物體,還可以寫字,而未來它還會做什么:操作電腦修改自己的程序和外形?用電腦程序操縱其他的機器人?又或者學會操作殺傷性武器?誰也說不好。
自我復制,自動生產一只會學習的機器人可能構不成大威脅,但是如果這只機器人還會自我復制,會變成一群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制造的泡沫機器人“Foambot”就是一種可以復制的機器人。
Foambot系統由一個輪式“母艦”平臺和幾個關節模塊組成,平臺上有化學試劑的噴嘴,關節模塊可以配置各種形狀的關節,還可以安裝輪子、夾子、紅外傳感器等附件。
母艦根據任務編程,配備所需要的關節,放置在平臺上的相應位置,接著往上面噴灑化學試劑,這些化學品硬化成堅實的聚氨酯泡沫,硬化的泡沫將幾個關節連接起來。
機器人的外形完成后,最后用程序設計機器人的運動方式,一個新的會動的機器人就誕生了。
帶上Foambot系統和所需材料,在需要機器人工作的時候,比如災后搜救、探索未知環境等,就可以即時獲得能滿足需求的任意形態的機器人了。
這個可以快速生產機器人的母體帶給我們的不止喜悅,也有恐慌。
研究者說Foambot目前還是在人類的遠程控制下,進行組裝機器人的工作,但是這個系統想要實現自動化并沒有難度。
這樣看來,電影中會自我復制的機器人也并不是幻想,人類已經制造了母體機器人,未來還可能賦予它自動制造機器人的能力。
有感情有大腦,會向人類學習,還可以復制自身或小兵,這樣的機器人一旦真的開發出來,《寶萊塢機器人之戀》中機器人背叛主人的故事還會遠嗎?人類做不到,讓機器人來許多科幻電影已經給我們警示,《終結者》中殺手機器人對人類的無情反噬,《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奴役著人類,《西部世界》中被當做玩物的機器人意識覺醒并反抗人類……相信科學家們在制造更智能的機器人時會慎之又慎,不會輕易制造多種功能集于一身的機器人,但是普通的機器人對人類就沒有威脅嗎?33年前,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露,為了做好善后工作,50萬左右的人進入了核輻射區,這之中許多人難逃輻射危害,有的英年早逝了,有的人在病痛的折磨中慢慢的死去。
而2011年日本福島也發生了核電站泄露的事故,這次不再需要人們親自從事危害性大的工作,這些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人。
這些機器人包括給反應堆降溫的注水用泵車“長頸鹿”(因其58米的長臂酷似長頸鹿的脖子而得名)、給反應堆廠房地面灑水清洗的去污機器人“浣熊”、帶有攝像頭的調查機器人“蝎子”等。
除此之外,為了深入調查受損最嚴重、輻射最強烈的反應堆,研究員花了6年時間,研制了抗輻射的機器人“迷你翻車魚”。
“迷你翻車魚”由五個推進器驅動,其前端和后端裝有攝像頭,能夠利用傳感器避開核電站反應堆中的危險熱點,最終抵達嚴重受損的三號反應堆,成功拍攝到了受損熔毀的鈾燃料。
除了核輻射區,機器人還在太空探索中立下了大功,比如大名鼎鼎的“好奇號”火星車。
“好奇號”于2012年8月6日成功登陸火星,在火星勤懇工作達6年之久,直到2018年,因車載計算機出現故障,無法將信號發送至地球,才無奈終止了“工作”。
這一點就是人類宇航員做不到的了,畢竟火星低溫低氧、輻射強烈的環境對人類實在太殘酷了。
“好奇號”跟小型汽車的大小相近,裝有六個可以進行360°旋轉的大輪子,采用核能和鋰電池雙重方式供能,其上搭載了包括采樣機、樣本分析儀、成像儀等多種設備,NASA的科學家們通過火星周邊的人造衛星傳輸信號操縱它前進和接收它傳回的數據。
在多年的探索工作中,“好奇號”也不負眾望,先后發現了火星上存在水分、有機物、礦物質等的證據,證明火星存在滿足微生物生存所需條件的環境。
這些聽起來都很美好,可是當人類把一切臟話累活都推給機器人做時,這也是好事嗎?機器人,想說愛你不容易上海通用金橋工廠,這是一家大型的汽車工廠,但是卻只有10多位工人,他們管理著386臺機器人,零件的生產、汽車的焊接等工作全都由機器人完成,每天可以生產80臺凱迪拉克。
京東無人倉、阿里無人倉,這些國內數一數二的物流公司,也已實現了機器入庫、打包、分揀、出庫等工作,機器人依靠視覺識別和智能導航技術,能以最優線路完成商品的揀選,在電量低于30%后還能自行前往充電處充電,使得整個車間需要的工人不超過3名。
無人工廠確實是社會的進步,機器將人類從繁重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了,我們可以去做更有意義的工作,可是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去做更“高級”或者說更復雜的工作的能力,這部分人的工作需求如何得到保障呢,要求他們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嗎?除了機械手臂之外,會計機器人、護理機器人等的出現,也同樣擠壓著人們的生存空間,機器人在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取代了人類,它們存在著天然的優勢,比如體能、注意力和操作熟練度等,這些差距人類不可能僅靠學習來彌補。
當人類的位置被機器人取代了,我們將何去何從?機器人越來越全能,越來越常出現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在為此興奮的同時,也不禁感嘆一句:機器人,想說愛你不容易!
下一篇:2018人工智能發展盤點:國內各行業擁抱AI,總體呈現八大特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首個活體機器人 讓機器人長出活體細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