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騰訊一直在做電商夢,可雖然其坐擁巨大的流量,但是從QQ商城、拍拍、微信小店,再到入手易迅網,可以說在電商化的道路上一直不得要領,推出的產品也不慍不火。
直到后來與京東合作,易迅被徹底放棄之后,騰訊在電商的路上探索才告一段落。
即便是如此,騰訊對于電商依然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愫,既然自己做電商不容易成功,那就利用自己擅長的社交來幫助京東成功。
在2017合作伙伴大會上,馬化騰書寫了騰訊新零售的未來,賦能京東雖然是一劑猛藥,但是卻值得嘗試。
其實早在此之前,騰訊就在主流的QQ和微信上為京東開通了二級入口,但也僅僅局限于開通一個功能入口,并未進行后續的運作,用戶是否點擊購買商品還是要看用戶自己的意愿,所以這一功能按鈕基本上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為去打開京東APP比在微信內使用購物按鈕要方便、快速的多。
而此次,騰訊貫通與京東的交易系統,標志著騰訊社交電商化正式開啟,是騰訊新零售最關鍵的一步。
進軍新零售的選擇為何是京東?新零售是近段時間各大平臺一直在鼓吹的概念,那么,他到底是什么?他的價值在哪里?從模式來看,新零售區別于傳統零售最大的一個點就是,他是將互聯網的流量與線下的店鋪完美結合的一種銷售模式,用戶可以選擇線下購買,也可以線上購買,各渠道庫存是聯通的,然后平臺再通過物流運輸的方式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里。
通過與互聯網絡、物流網絡的深度融合,零售行業一改過去大賣場、大商場的由物到人的模式,其實現了定制化、由人到物再到人的轉變,流程拉長,渠道效率卻更高了。
在供給側改革上,新零售模式在節約社會資源、加強社會化管理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的融合,實現零庫存管理的愿景不再是觸不可及了。
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的騰訊已經不是一家非要靠著電商平臺來獲得市場價值的企業,其最大的優勢在于社交,王者榮耀的成功便是附著在社交化的運作基礎之上逐漸做起來的。
所以,作為京東最大的股東,促進騰訊和京東和合作是必然的,其完全沒有必要再造一個“京東”來擠壓市場。
在無人便利店、盒馬生鮮、淘咖啡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阿里進一步入局加油站,新零售布局越來越廣泛。
騰訊在電商平臺的新零售就需要快速起步,其需要有足夠強的合作伙伴來支撐,而與京東的深度合作則是最好的開始。
將平臺流量賦能電商平臺,配合社交平臺、內容平臺,一整套組合拳打出來將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實騰訊近年來投資的項目也不在少數,尤其是涉及到未來商業趨勢的企業,幾乎在這些企業背后均可以看見騰訊和阿里的身影。
一旦騰訊與京東深度融合之后,阿里的主營電商業務極有可能在行業市場內受到京東的擠壓。
小動作不斷,新零售融合規劃圖初現騰訊手中最得意的就是微信這張牌了,對比阿里的支付寶,其用戶在數量、活躍度上要更高,結合其產品的社交特性,基于線下的場景化電商模式框架就順勢搭建起來了。
這是騰訊邁出的第一步,也是其區別于阿里最具優勢的地方。
然后是基于內容平臺的組合,京東有一套達人系統,專門為其生產電商內容,用于產品的推廣。
而騰訊的公眾號正在醞釀類似于頭條的Feed模式的信息流展示的方式,雖然有可能將公眾號聚焦的特性屏蔽掉,但是在去中心化之后用戶便可以在界面中更好的瀏覽新更新的信息,也可以促使公眾號運營者去研究信息的更新發布時間,以盡可能高的概率展示在Feed列表中。
正是這一個可能的改變,微信系統內廣告、商品的推廣則成為了可能,公眾號內折頁面可能變得更加的商業化,甚至于未來在公眾號后臺便可以直接開通商品交易的功能。
而京東近日放開了個人店鋪入駐平臺的限制,也就是說這會方便一大批的中小企業主和零售店主、創業者,也將會更加方便與騰訊平臺的打通。
現在大部分的商家、用戶都會使用京東、微信,設想一下當你在大街上路過一個實體商家的時候,微信會彈出該商家的推薦信息,店內商品的特色、均價、好評度以及用戶建議等,如果你進去購物還可以通過微信進行支付,如果你不進去購物也可以在手機端直接下單、結算,京東售后會自動完成物流、配送階段。
亦或者,你在微信上瀏覽信息的時候,看到微信推薦的商品便下了訂單,下單之后與微信貫通的京東平臺會根據訂單進行后續的流程處理,及時將貨物運送到你的地址。
收到貨之后,很方便的在朋友圈發布購物評論,朋友圈的好友看到之后也可以以直接下單購買。
這樣,整個流程就走通了。
當然,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成熟,基于數據的智能化商品推薦、基于LBS的商店推薦以及更加便捷的交易過程,都將推進“騰訊+京東”的新零售模式進行更深度的融合發展。
社交電商化是騰訊一直沒有能邁出的一步,也許現在是時候了。
“社交+內容+電商”是未來嗎?騰訊與京東的合作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真正拿到臺面上來還是首次,借助新零售以騰訊、京東為主體的社交電商正在扭轉市場現有的競爭格局,以阿里、蘇寧為首的平臺化電商正在受到市場的考驗。
我們仍然有幾個問題:1、騰訊與京東的融合能達到怎樣的程度?騰訊是京東的第一大股東,占股達到了18%以上,比劉強東還高出3%,但是京東的股票權卻牢牢掌握在劉強東的手中,其80%的股票權對京東有著絕對的控制。
所以騰訊和京東的電商融合能有多高,騰訊說了不算,京東說了也不算,要看二者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到底能達到怎樣的效果,以結果為導向再來一步一步的進行項目推進。
其中最大的一個難點就是用戶系統的交叉,微信用戶在下訂單之后,通過微信的系統要將這一條交易數據傳輸到京東的數據庫,京東的系統再根據這條交易信息判斷用戶是否已經支付,如果已支付便進入京東的售后流程,如果未支付則將訂單標記為未完成的訂單。
至于京東是否要另設一個數據庫,就看二者如何進行數據化處理了。
京東將微信那邊的交易訂單處理之后,還要發一條信息到微信平臺,或者將物流訂單號傳輸過去。
其中還要涉及到站點外信息傳輸的技術等,復雜程度可想而知。
2、阿里會如何反擊?阿里的電商手段并不弱,更何況其手中還有UC、優酷這兩張牌,同樣有著巨量的用戶。
所以,阿里正在加速推進的內容電商、視頻電商也是抵御騰訊、京東的一種手段,而且這還都是處于阿里系統內部的合作,比較而言,跨部門合作要比跨企業合作輕松許多。
另外,阿里在國際電商市場的運作相比京東更具規模,在這點上京東追趕還需要一段時間。
筆者認為騰訊與京東的深度融合將會從現在開始,交易系統的打通實現了流量從騰訊到京東的互通,但轉化率如何還是未知的。
電商新零售的未來就在于其運營模式的創新,在于精細化的管理,只要雙方能夠加快項目推進,便可以在對比阿里上占據主動權。
下一篇:百度雄安戰略合作:百度自動駕駛汽車在雄安上路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印度手機市場爭奪戰:小米即將成為第一 華為未能進前五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