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從去年底開始,各種互聯網理財產品層出不窮,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寶寶類產品,還有各類以高收益吸引眼球的P2P,以及各種名字中帶著寶的非“寶寶”類產品,一時間分外熱鬧,投資者則云里霧里。
今年以來,各種平臺跑路事件層出不窮,面對形形色色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投資者應該如何挑選甄別呢?選互聯網金融產品,首先是選平臺,平臺直接決定了產品是不是靠譜。
投資者最好選擇靠譜的大平臺,在這點上,銀行和大型互聯網公司是首選,即便出現風險事件,也有可以進行申訴的地方。
最近媒體剛剛曝光的上半年十大高危理財產品,涉及到了45億元人民幣,買到這些產品的投資者自然很胸悶。
這些產品均來自不出名的機構,都是一般投資者聞所未聞的新公司,有的公司在發行完產品4個月之后就跑路了,有些在半年之后就開始失聯,讓投資者不知所措。
我們建議投資者在準備大額投資前,務必對這個機構進行一個全面的調研,有條件的話實地考察,有些公司甚至連一個固定辦公場所都沒有,又何談來給投資者安全感呢?其次,離譜的高收益面前,投資者要留個心眼。
上述高危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有著很高的收益,動輒12%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0-30%,除了看得到的收益之外,有些平臺為了吸引投資者還額外給到投資者3-5%的返點,許多投資者因為一些蠅頭小利而導致血本無歸。
就目前市場狀況而言,普遍認為收益率保持在4%-8%是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遠遠超出這個范圍的,投資者要仔細研究一下投資標的和條款,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這種高收益。
收益與風險相匹配幾乎是金融市場的鐵律,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真的是小概率事件。
再次看清楚產品說明書、公開披露信息等資料。
眼下市面上有很多的“寶”,包括一些P2P、眾籌產品也紛紛取名寶,并告訴投資者一個預期收益率,這些和寶寶類產品有本質區別,寶寶類產品實質是貨幣基金,它的收益可以通過所發行的金融機構每日公布的7日年化收益以及萬份年化收益獲得參考依據。
而其他形形色色的寶,有可能是保險產品或是P2P產品,其預期收益絕不是投資者確定可以拿到的收益,投資者一定要仔細看產品說明書,弄清楚在哪些觸發條件下才可以實現預期收益。
如果有擔保條款的,還要格外留意其擔保公司的資質和真偽,以及和產品發行機構之間是否存有關聯關系,以避免投資者被所謂“保本保收益”的噱頭吸引住。
涉及到擔保的問題會比較復雜,事實上近期銀監會發布的35號文已經明文要求銀行不得提供含有剛性兌付內容的理財產品,不能為理財產品提供融資和擔保,今后保本類產品將淡出江湖,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更要擦亮眼睛仔細甄別。
下一篇:80后工作三年存款18萬 如何理財一年購房買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五一理財購買貨基要提前 提前關注節前理財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