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時誰做好準備誰能抓住機會”
分類: 最新資訊
創業詞典
編輯 : 創業知識
發布 : 03-20
閱讀 :167
冀光恒。 受訪者供圖 伴隨著A股上市銀行首份年報的出爐,平安銀行黨委書記、行長冀光恒一時間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 這也是冀光恒上任行長以來的首份年報。從成績單看,該行去年營業收入1646.99億元,同比下降8.4%;凈利潤464.55億元,增長2.1%,陷入“增利不增收”之困。不過,總資產站穩5.5萬億關口,不良貸款率控制在1%出頭,繼續保持穩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有所提升,多個指標表現依然健康。這位從業30年的銀行業老將,在高手如林的金融生態下執掌5.5萬億股份行,究竟有何理念之變,又有何突圍之法? 開誠布公 “對投資者、對市場坦誠 對我們銀行是至關重要的” 營收下滑的當下,為什么給出一份遠超預期的分紅方案?去年大刀闊斧的組織架構改革,成效如何?3月15日,在平安銀行2023年度業績發布會,冀光恒率一眾核心高管直面投資人、分析師和媒體的諸多發問,頗為開誠布公。 據南都灣財社記者觀察,在息差收窄承壓、同質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當下銀行業所面臨的經營增長乏力愈發明顯。 “在這種經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的時候,誰做好準備,誰將來就更能抓住機會。”冀光恒如是坦言。對于資本市場更為注重的組織架構變革,他主動表態:“(戰略改革)并不是換個一把手就要折騰一次、就要推倒重來,而是面對新的要求、新的市場環境的一些自我更新。” 在關乎對外關系問題上,冀光恒也擲地有聲:“我們的基調一定是誠實,如果欺騙了市場、欺騙了投資者,或者你這次撒了一次謊,將來要很多次才能圓回來。對投資者、對市場、對媒體的坦誠、開放和誠實,對我們銀行是至關重要的。” 四度轉“行” “銀行從業者要關注外部變化 金融機構要跟上市場變化” 執掌總資產超5.5萬億的股份行,并非易事。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作為平安銀行的新舵手,這位老銀行人以坦誠、開放作為主基調談改革與挑戰,向外界傳遞了更多的洞見。 1968年出生的冀光恒有著漂亮的金融履歷。他于1994年7月參加工作,先后在中國工商銀行、浦發銀行、上海農商銀行擔任高管。2009年,經全球招聘,冀光恒成為浦發銀行副行長,分管對公業務和辦公室,同時兼北京分行行長。2015年,冀光恒赴任上海農商銀行擔任董事長,他提出了摒棄“大而全”建設“小而美”的經營理念,這在金融體系獨樹一幟。彼時,他也提出爭取三至五年實現上市的愿景。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農商銀行也是全國農商銀行系統排頭兵。 2020年,冀光恒加入中國平安,全面負責旗下的陸金所控股經營管理、戰略轉型發展。2021年10月,他出任中國平安副總經理,先后分管投管中心、內控中心、行政中心等職能及相關業務公司。2023年6月,平安銀行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聘任冀光恒先生為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的議案》,由此,冀光恒開始了銀行黨委書記和行長“一肩挑”之路,也被外界譽為四度轉“行”。 “我親眼見證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從起步到困頓,從資產剝離到鳳凰涅槃,從上市到引進外資,最后全面放開市場競爭。”他曾表示,“銀行是經營金融風險的中介機構,這是我始終堅信的理念,也是我從事銀行業越久,但越發謹慎的原因。銀行從業者要更多關注外部形勢變化,金融機構要跟得上市場的變化。” 支持小微企業 貸款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的戶數占比約84% 據記者觀察,在本次業績發布會上,冀光恒多次強調加大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助力鄉村振興等。顯然,與金融強國戰略同頻共振,寫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互為佐證的是,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支持實體、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同樣是熱議詞與高頻詞。 實際上,近年來冀光恒對于支持實體的話題曾頻頻發聲,也有獨到見解。比如,怎么看待綠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關系和異同?冀光恒分析,與傳統金融相比,綠色金融有三個特點:一是綠色金融對專業性的要求更高;二是綠色金融對產品創新要求更高;三是綠色金融對風險把控能力要求更高。但是他也提醒,綠色金融和傳統金融沒有絕對的界限,有的時候甚至是互相轉化。 “真小微主要是客戶下沉,要做向下的。”在高質量發展的語境下,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發展?目前平安銀行貸款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的戶數占比約84%,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是絕對主體。 推進鄉村振興,把促進共同富裕作為落腳點,冀光恒也有更多感受。2022年,他以平安集團副總經理的身份在《北大金融評論》上撰文指出,在助力脫貧攻堅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歷史使命中,金融業應擔大任。他認為,拓寬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深度和廣度,強化涉農金融模式創新、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實現社會價值、公益價值和商業價值“三位一體”的可持續減貧,是我國金融業可深入探究實踐的重要課題,他希望為探索“中國可持續減貧樣本”貢獻一份思考。 值得留意的是,冀光恒曾執掌中國最大的農商銀行上海農商銀行多年。在第一產業只占上海GDP0.4%的情況下,倒逼他深耕“農”字金融特色。彼時,在他麾下,上海農商銀行“三農”貸款占比多年均保持在30%左右,成為當地涉農貸款占比最高的銀行。 年報回顧 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 制造業等領域貸款實現較好增長 上述理念,同樣有成績單做底氣。按照平安銀行的年報,2023年末,該行發放貸款和墊款本金總額34075.0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4%;持續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普惠、制造業、涉農、綠色金融等領域貸款實現較好增長。再細分來看,2023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累計發放額4039.43億元,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同比下降1.23個百分點。綠色金融方面,2023年末,綠色貸款余額1396.4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近三成。 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和金融幫扶也有數字。2023年,該行投放鄉村振興支持資金371.09億元,累計投放破千億;2023年末,涉農貸款余額1316.80億元,增幅24.2%。 堅守之道 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進行全面成本管控 在他看來,不論宏觀環境如何變化,有三件事必須“堅定”。一是在戰略定力層面,要堅持“零售做強、對公做精、同業做專”不變。其二是在戰略執行層面要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實際上,“精細化”正是他多年來頗為注重的管理之道:“我認為銀行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在精細化管理的問題上、在基礎管理的問題上,它是一個傳統行業,要靜下心來、俯下身子,要久久為功。”第三件事則是全面的成本管控,要減少頭腦發熱,減少盲目擴張等。從某種意義上,每一個銀行家也必然是“成本控制高手”。對于未來他保持樂觀姿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貨幣、財政、產業、就業的政策持續發力,宏觀政策組合拳的效果開始顯現。因此,銀行業也在主動求變,適應新形勢的新要求,踐行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老將履新,無論如何,冀光恒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將同等權重。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盧亮
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