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文/王新喜日前,胡潤研究院發布《2015瀚亞資本·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61歲的大陸首富王健林首次超過李嘉誠成為全球華人首富;87歲的李嘉誠位列第二。
科技公司方面,阿里馬云第3,騰訊馬化騰第6,百度李彥宏第10,小米雷軍第12,京東劉強東第40,巨人史玉柱第54,富士康郭臺銘第62。
從排行榜單的行業分布來看,房地產是上榜港澳臺及海外華人富豪最主要財富來源,占24%,盡管如此,但我們發現排行榜單上,互聯網人總是極度沖擊眼球,它讓我們感知到,目前互聯網的造富速度遠超想象。
要知道2014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互聯網人更為顯眼,2014年是馬云,李彥宏以及馬化騰分列前三位,雷軍和劉強東擠進排行榜前十強。
互聯網新秀也層出不窮,在今年4月《財富》公布的2015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領袖排行榜中,依然是馬云居首,馬化騰次之,華為董事長任正非位居第三。
而樂視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賈躍亭卻躍居榜單第44位。
我們還看到,2014年,垂直化妝品B2C電商平臺聚美優品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市值近40億美元,超過了搜狐、新浪等老牌互聯網公司。
聚美CEO陳歐個人財富也因此高達15億美元,而這一切僅用了4年時間。
而小米則同樣用了4年時間讓小米在2014年年底的估值高達400億美元,業界也對小米將成為中國僅次于BAT之外的第四極寄予厚望。
互聯網巨頭市值猛漲 期權模式帶動互聯網的造富速度互聯網造富的速度早在10年前就已經令人咋舌。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05年百度登陸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后,就造就了8位億萬富翁、50位千萬富翁和240位百萬富翁,而百度當時的總員工數量才750人。
當時間走到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據相關機構預測,阿里巴巴上市“批量生產”了上萬名千萬富翁,創下歷史上造富速度的世界之最,當然,這個數字目前尚未經阿里證實,但已間接說明了互聯網的造富神話與速度。
之所以不少“造富神話”都是互聯網領域誕生,一方面源于互聯網行業本身借鑒于美國的的期權激勵模式可以讓高市值企業中擁有股權的核心員工身價暴漲,互聯網企業往往會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對員工進行長期激勵,這些公司一旦在境外或國內上市之后,給高管與員工帶來的通常是高福利與股權激勵,不少互聯網公司在核心員工層面,多數持有公司股權。
比如說,BAT等互聯網公司都采取過巨額股權激勵措施。
去年騰訊發布公告稱,將發行約1952萬股新股用于員工獎勵,以最新股價計算,總價值約合人民幣19億元,從中獲利的員工數達到4997名。
而阿里上市之所以說誕生上萬名千萬富翁,在于阿里如今的員工已超過2萬,而阿里集團員工只要達到一定級別和業績,就可以獲得股票期權或者受限制股票。
據說阿里巴巴創辦8年有70%的員工拿到股權激勵。
阿里去年上市之后,根據業界的說法,若按阿里50%的員工持股計算,阿里持股員工約為11000多人,上市后每人平均可套現將近42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91萬元。
另外,去年年底,阿里小微一口氣掏出40%的股權,給小微金服以及阿里集團近2.4萬名員工每個人發放股權福利,實現了全員持股。
京東CEO劉強東也聲稱,員工股權已超過他個人持有的70%。
而巨頭的高市值或估值往往會推高大股東的財富增長速度,比如騰訊的前CTO張志東是騰訊第二大個人股東,上市之初持有的股份超過6%,借助微信的想象空間,騰訊市值在2014年迅速增長,成中國首家邁入千億美金俱樂部的互聯網公司。
在理財周報發布2014年度《3000中國家族財富榜》中,馬化騰家族以財富總額1007億元榮登榜首,而張志東則以345億位居第六。
所以,我們看到,互聯網公司的核心員工與高層往往與公司共存共榮,一漲俱漲。
而在目前的背景下,互聯網公司大受市場追捧,股東們的在市值增長較快的風口,其財富也水漲船高。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2014年7月到2015年4月末,在前50家造富最多的公司中,計算機、互聯網行業的公司就占到15家,甚至不少都是新上市不久的公司,短時間的財富暴增令大股東們身價倍增。
政策的東風與人才聚集效應推動創新性產品 帶動估值與財富高漲互聯網盛產富豪源于長期以來中國互聯網發展都面臨著政策利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制定了"互聯網+”行動計劃。
而中國的互聯網最初是作為一種科研的輔助手段,被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共同引進到國內,從1987年9月14日,中國成功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互聯網開始進入啟蒙期,此后,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與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接觸,中國互聯網在這種歷史機遇下得以迅速發展。
1994年4月20日,中國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
由于互聯網在促進就業,拉動內需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國家對互聯網產業相對更為寬容,扶持力度很大,導致中國網絡輿論活躍程度相對高漲,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與中國寬松的互聯網環境和開明開放的互聯網政策不可分離。
互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則帶動互聯網呈現巨大的人才聚集效應。
大量人才精英歸順到互聯網行業,推動互聯網產業有相對較強的本土化創新能力。
目前來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和世界的互聯網企業呈現出相互融合步伐一致趨勢一致的特征齊步往前,目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甚至有所趕超。
目前美國《連線》雜志網站近日發表文章稱:“中國創新已超越其“快速跟進”名聲。
正以各種方式定義搜索、商業、社會、娛樂和廣告等市場。
中國的社交信息用戶多于美國人口,科技巨頭深知信息的價值,正密切關注用戶如何通過手機交流。
在中國,移動電商用戶能通過手機管理其資金、打車,甚至投資貨幣市場基金。
而在美國,此類活動遠未像中國這樣普及。
”互聯網的人才集聚效應正在推動國內產品的創新與迭代加速,投資并購與上市公司不斷涌現,與此同時催生了泡沫。
目前VC投資正進入高速增長期,互聯網產業的快速膨脹之后,導致VC加速進入互聯網行業。
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創投市場所發生的420起投資中,互聯網行業以148起交易位列第一。
加之目前移動互聯網智能機已經飽和,人手一機意味著移動互聯網依然潛藏著巨大機會,更意味著各種對接線下傳統行業的信息服務平臺誕生的可能性更大,種種因素推動互聯網行業新興公司或者巨頭的新型業務的估值的高漲與財富的暴增。
巨頭的投資布局無限延伸,推高估值和想象空間與造富速度我們知道,國內的BAT,它們的核心領域都在于搜索、社交與電子商務。
對于用戶而言,搜索、社交、電子商務都是剛需,在這三個領域,一旦建立起全面的領先優勢,隨著時間越長,顛覆的難度越大。
比如騰訊,中國互聯網用戶的幾乎所有社交關系鏈全部沉淀在QQ與微信上,在目前來看,幾乎想象不出任何模式與產品可以讓QQ與微信用戶全部遷移到另一款社交軟件,用戶極高的遷移成本與用戶社交關系鏈的沉淀使得騰訊以社交為核心構筑的互聯網生態模式幾乎無法戰勝。
而百度與阿里也是如此。
百度與阿里分別在搜索與電子商務領域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品牌、內容、用戶粘性以及各自圍繞搜索、電子商務延展形成了各自的生態圈,并在核心業務輻射下形成了強大的生態磁場。
甚至我們看到,最近幾年,各巨頭跑馬圈地收購投資的生態圈地戰不斷打響,圍繞搜索、社交、電商等各領域不斷擴大戰略拼圖。
這意味著各自圍繞核心業務不斷發散新的業務形態,形成的優勢生態鏈越來越長。
眾所周知,投資并購以及行業布局是跟公司估值最息息相關的因素之一,各巨頭廣積糧高筑墻,長線布局也增大了各自的想象空間。
騰訊的互聯網+戰略與投資并購圖的開展,比如去年投資大眾點評與京東,無疑是以微信作為連接器與核心中樞。
雖然騰訊收入以游戲為主,但微信有著連接一切的想象空間,這為其賦予了高估值,日前匯豐銀行(HSBC)發布的報告顯示,微信的估值甚至達836億。
騰訊資本廣撒花廣結果,也是撐起微信估值的源動力之一。
阿里巴巴在去年上市前的針對文化娛樂、電商、打車應用、視頻、影視媒體的系列投資收購,可以視為其為推高上市的整體估值而做的系列準備,事實證明其投資布局為推高市值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因此使得阿里集團的造富速度與規模打破世界紀錄。
百度在糯米等O2O領域與智能硬件等領域的大筆投入與布局則可以看成是其為未來的造富速度在積蓄力量。
下一篇:周鴻祎他身家77億,有一位漂亮的老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王健林2600億成全球華人首富 馬云位列第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