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2005年,40位中國人來到加拿大東海岸的愛德華王子島。
這個半小時車程即可通達的小島風景尚可,但并沒有中國人通常所言的“著名景點”,也沒有可供購物的奧特萊斯這些人的確不是為此而來。
他們來此的目的是放棄中國國籍,移民至加拿大。
那時的加拿大很歡迎他們的到來。
這些中國移民家庭合法資產經過嚴格考核,都已達到40萬加元以上(相當于人民幣256萬元),并繳納了10萬(相當于人民幣64萬元)投資保證金。
他們是中國社會眼中的成功人士,大多都對“投資回報率”很有心得。
這40個聰明的、富有的中國人選擇愛德華王子島來入籍,是因為這里移民政策寬松、審批神速、語言學歷要求低、個人資產限制低這里相當于加拿大的移民“特區”,在2002年成為該國最早獲批設立省移民提名計劃項目(簡稱PEI項目)的省份。
接下來幾年,登上這個小島中國移民幾乎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長著,自2006至2009年分別增至180人、395人、760人、1015人。
但他們對這個愛德華王子島其實毫無興趣。
中國移民只是把這里當做一個跳板,華人較多的溫哥華、多倫多是他們機票的下一程。
即便如此,這幾千名闊綽的過客已經改變了愛德華王子島。
比如汽車經銷商、房地產經紀人已經紛紛聘用懂中文的雇員;蒙特利爾銀行(BMO)在ATM機里增加入了中文;一個地產經紀投資開辦當地第一份中文報紙;亞裔餐廳及食品雜貨店也出現在街頭。
這亦是加拿大政府計劃的一部分,移民也是一項生意,它會帶來人口增加、個人消費刺激,還有預期中投資項目帶來的就業機會等。
但從7月起,島上的商業經營者都已知道,接下來面向中國人的生意或許要清單一兩年或者更久,甚至存在再也不會有中國人到來的可能。
他們必須等待加拿大政府最新的移民政策出臺才會知曉結果。
因為從2012年7月1日起,加拿大移民局對于聯邦投資移民申請將無限期停止。
在有更新政策之前,這相當于加拿大對中國投資移民關上了大門。
“為什么加拿大不要中國富人了?”加拿大的《金融郵報》發出這樣的疑問。
但實際上,中國人熱衷移民的國家,或許都會在最近一段時間內重新衡量其過去的移民政策。
新加坡已經這么做了。
這個對中國富人頗具吸引力的國家在7月份著手修改移民法上一次修改是在2004年,那次修改后的條款對中國移民頗為友好,但新政策已給出收緊信號。
這很大程度上該國政府為了緩解過去一年中新加坡國民對外籍居民不滿情緒帶來的壓力。
2011年中國投資移民的熱門目的地國家 中國投資移民申請者數量 占所有投資移民申請者的比例加拿大聯邦投資移民 697 99%加拿大魁北克省投資移民 3098 62%美國 2969 75%香港 2300 92%澳大利亞 2000 57%英國 85 26% *澳大利亞相關數據為粗略估計 歷年申請美國EB-5投資移民數年份世界范圍來自中國200648610020077761002008125730020091028200020101955800201138052969 今年5月,在新加坡甚至出現“應將中國人趕出新加坡”的聲浪。
31歲的中國富豪馬馳駕駛一輛價值900萬元人民幣的紅色法拉利跑車,在新加坡市區超速闖紅燈與一輛出租車相撞,造成3人死亡。
違規、闖紅燈、撞死人等等都使得整個中國富人的形象受到很大的影響。
新加坡人擔心,富人壟斷房產市場,與中產階級爭搶就業和升遷機會,而普通勞動者的薪水面臨下調壓力。
這起事件引發了新加坡人對中國移民不滿情緒的普遍共鳴。
像10多年前,開始席卷全球的中國制造所引發的驚呼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裔移民也開始改變目的地國的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文化。
越來越多出手闊綽的買家,越來越多的中文標識和服務,越來越多中式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文化,越來越多的華人面孔的議員……這會引發什么樣的文明的沖突?昂貴的門票能夠成功投資移民的,當然都是富人投資移民的資產門檻大多在500萬至1000萬元人民幣之間。
李先生即為其一他不愿透露真實姓名,他通過魁北克省投資移民計劃在2005年抵達蒙特利爾,他在富人區買了一棟房子,收購了一家有20個雇員的旅店。
在中國1990年代以及更早的移民潮中,極少人會有這么多財富。
但這正是加拿大政府最愿意看到的“即時經濟利益”。
但是移民歷來是爭論頗多的社會問題。
多倫多大學的社會學家Jeffrey Reitz說,讓人能花錢買身份的做法是非常不妥的,在國際上都會產生很壞的聲譽。
在李先生給新加坡政府提供80萬加元(約合560萬人民幣)5年無息的“投資”之后,他們就獲得了永久居住權,而這筆錢被放入政府運作的基金中,由政府來運作,因此這筆錢是否真正產生效益取決于政府的分配和運作方式。
所以加拿大的最新移民政策調整,不是他們不要中國富人了,而是還沒找到更好利用這筆資金的辦法。
這些移民支付了高昂的“門票”,自然會有更多的要求,同時也促使這些人有意無意中也會更加“張揚”他們具備與普通人不同的標簽。
相比之下,目前火爆的美國EB-5投資移民項目,美國政府用了與富人移民共擔風險的方式。
100萬美金投資2年,并創造10個就業機會,就可以移民美國。
有錢的中國人不需要英語考試,不需要等待,1年左右的辦理時間就可以飛赴大洋彼岸。
在指定區域里,投資金額只需要50萬美金就可以。
這個只相當于上海一套房子的投資額,看上去如此誘人。
美國移民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投資移民美國的移民中,中國人占了3/4,其次是來自韓國、臺灣、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富人。
這個趨勢在2009年迎來高峰,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依然增勢強勁,第一季度收到的新申請數相當于2011財年全年的73%。
這也相當于一種逆流的“招商引資”。
美國方面以高達96%的通過率,以及美國參議院在8月2日全票通過了將EB-5計劃延期3年的提案,體現了他們對于富人移民的歡迎。
2012年,EB-5已經為美國募集超過20億美金資金,并創造40000多個工作崗位。
對于目前失業率徘徊在8.3%左右的美國來說,富人投資為美國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且不用給美國的財政帶來任何壓力。
中國投資移民的財富已經創造出了價值。
去年伊利諾斯州州長親自來北京給中國富人介紹芝加哥O’Hare機場會議中心的項目。
而如果你咨詢移民顧問,那么夏威夷機場、拉斯維加斯賭場、芝加哥老年公寓、南加州綜合購物廣場、佛羅里達市政中心等種類繁多的項目等著向你介紹。
可以說,早期中國移民的錢被投到了美國的公共事業上,包括公路、鐵路、橋梁、航空設施、電廠、停車場、廢水處理設施等。
但現在美國移民局批準的區域中心數量越來越多,僅5年時間,就增加了將近20倍,達到近200個,所建內容也五花八門。
以“加州橙市醫療廣場”項目舉例,招募10個EB-5投資人,占7%的股份。
其中100萬投資用來購買地皮,建成2層醫療大樓后預期出租率95%,以此來達到4%左右的年收益率。
但是這個4%的收益率根本不是中國投資人關注的。
生活在別處EB-5項目回報率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回報率比起來不值一提,中國移民并不在意。
山東大學移民研究所宋全成教授說,這種投資移民通常都假投資、真移民。
對很多中國富人來說,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高福利發達國家為移民目的地的投資移民,是拿錢去換一個身份、去投資給孩子的未來,靠這個身份會享受免簽證等待遇,方便自己的全球化業務。
這才是他們真正的動機。
這便是中國富人對當地經濟產生真正影響力的先天不足。
投資移民,帶去資金,無疑是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的。
但是他們的投資只是滿足最基本的條件,主要事業仍然在國內。
他們對自己加入的國家經濟并不關心,也不會有真正的實業投資。
已經移民國外的新加坡籍華人鄭卓說,真正移民在國外做實業的人不多,其實企業家也不愿意移民,因為轉行不易,實業在國外生存很難。
現在移民國外的富豪多數做貿易,另外有一些,過去在國內做實業,移民后將業務延伸到貿易領域。
中國移民在國內的財富觀念,對一些華人喜愛居住的城市已經產生了沖擊,比如他們每到一地就會熱衷炒房。
“在中國買房子,只可以擁有70年。
但是在美國,這塊地就永遠屬于我了。
”美國南加州一名房產經紀人說,“我的客戶就是喜歡買‘永遠’。
”“中國買家不講價,我們對此也很吃驚。
”高力國際北亞區董事總經理柳維倫稱。
中國買家關心的是移民、貸款等技術環節,沒有人對當地房價過多關注。
中國投資客的闊氣程度與他們在當地受到的禮遇成反比了。
去年7月開始,澳大利亞對外國人實施房屋限購令,這在號稱自由市場的西方國家實屬罕見,看來對外國人(以中國人為主)在澳大利亞炒房,當地人已經忍無可忍了。
中國社科院2010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顯示,“中國史上第三次移民熱已經發生,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輸出國家。
”舊中國給世界供應的是貧窮潦倒的工人,他們用血汗去為美國修鐵路。
和上世紀70年代末的“偷渡客”和90年代初的“洋插隊”這兩波也不同,如今中國人搭乘的是一架“投資者專機”,攜妻帶兒舉家離開的他們者頂著“投資移民”的帽子,是去援助金融危機下的美國建設、加拿大發展的。
但中國移民迎來的卻不是感謝之聲,他們甚至已經有了一些不好的名聲。
加拿大白石鎮華裔“小闊佬”違法飆車被扣留的事件、前46歲的張慧琴在加拿大考駕照時試圖賄賂考官,都在當地居民中引起廣泛討論。
事實上對于大部分中國移民來說,他們并不想特立獨行、招搖炫富。
他們只是在學習,試圖在文化上融入新環境、讓自己被社會接受。
可惜,這并不容易。
美國移民政策研究所通訊與公共事務部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的中國內地移民以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人僅占7.6%,英語很好的人僅占26.9%。
對于移民的中國富人來說,語言關更是難以逾越,因此在當地的社交圈子非常窄。
另外,適合華裔移民的專業工作難找,“本地工作經驗”這個要求就把很多人擋在門外。
移民法國、德國的女性,移民后的生活主體就是生孩子和照顧孩子,因為生孩子獲得的政府補助比他們工作可能還高。
在當地難以尋找到合適工作,以及中國機會的眾多,讓很多移民成功的人繼續穿梭兩地過著“候鳥”般的生活。
也有很大比例的人,在拿了“身份”后立刻打包回到中國。
這些人,自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融入當地生活,鄰居如何、社區如何都不在他們關心范圍。
真正居住生活、想要扎根在當地的中國人都在經歷艱難的社會融入過程。
“在西歐等國家,你那張黃色的臉就意味著二等公民,這個在操作層面上的歧視會讓很多中國移民難以獲得真正的歸屬感。
”在德國留學的Wendy說。
相比這些生活在那里的人,瘋狂購物的中國游客反而成為一個更強烈的文化符號,沖擊著很多中國人在乎的國家和地區。
西歐國家的商店里中國導購員已經是必配。
中國人就像五十年代的美國人、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人一樣,讓西歐的老板有復雜的情愫。
在香港生活的Eva拍了一組反映內地學生在港生活的照片,被記錄者大多是在香港讀書然后留下工作,希望7年后能拿到香港的身份。
對于他們來說,學習粵語、練好英文,守各種規矩、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必修課。
他們要做的是學習并主動融入。
但他們建立起的形象迅速被來自中國大陸的游客摧毀,更多香港人記住的是那些來港生子的大陸人。
那些真正影響中國移民聲譽的“壞家伙”當然是少數人。
但隨著更多投資移民者涌向海外,中國移民與移民地的沖突將會更加頻繁。
畢竟這次移民潮才剛剛開始。
下一篇:全球互聯網富豪榜:貝佐斯居首 中國5人入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奧運冠軍獎勵翻80倍 中國奧運冠軍豪宅大曝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