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昨天,我和風哥在朝陽路邊的小攤上擼串的時候,風哥問我,范范,你說,我要不要出來創業?猝不及防,也可以理解。
風哥30多歲,在一個大型金融機構工作。
這幾年他一直關注虛擬貨幣的發展,還買了點比特幣,賺了不少錢。
他開始關注這個市場的時候它還極其小眾,如今卻已經火爆天。
區塊鏈、比特幣、ICO、虛擬貨幣都非常火,他想趁著這個熱潮,出來創業,做這方面的項目。
區塊鏈領域的知識太過專業,我很難就專業問題向他提出建議。
于是,我喝了一口酒,給他講了老劉的故事。
老劉兩年以前問過我同樣的問題。
當時,老劉35歲,在一個已經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做部門總監。
老劉進入這個公司的時間不長不短不短,三到四年。
好也不好。
好的是,他加入公司的這三四年,就是這家公司發展最為迅速的三四年,并且在這期間,成功上市。
不好的是,老劉進入公司時間還是晚了,不算早期員工,拿到的期權股份很少。
也就是說,這些股份的價值遠遠不足以讓他實現財務自由,他還得好好干活,還得等待好機會。
老劉的困惑不僅于此。
隨著公司越來越大,官僚主義越來越嚴重。
他想再往上走,內部阻力越來越大。
此外,公司的高速成長紅利期已經過去,行業競爭進入了紅海時期,業務上壓力大,公司的發展慢了下來,開始陷入苦戰。
內外,公私,都遇到了壓力與瓶頸。
這時候,剛好老劉的幾個同學想找他一起創業。
老劉就來問我的意見。
35歲的老劉,上有老,下有小,身后有房貸。
他也沒有了年輕時候的旺盛精力、體力、和斗志。
要不要再去創業公司從頭開始?很多文章把創業描寫的像是地獄輪回之旅一般痛苦。
而以他現在在大公司的情況,如果沒有太大的野心,其實也挺好的。
他已經坐上了總監的位置,在公司也算站穩腳跟。
收入對過上中產的生活也綽綽有余,業務更是游刃有余。
能干的手下帶出來不少,他也能清閑一些。
但是這樣下去,也就是這樣了,向上空間已經很小,他心有不甘。
這就是老劉的困惑。
聽了老劉對公司、同學、創業項目的介紹,我給了老劉四個建議:第一,在公司混著過養老日子的想法根本不現實。
我對老劉說,你認為你成了總監,在公司就可以高枕無憂,慢慢混日子,慢慢往上爬,你想多了。
互聯網公司非常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狼性。
他們在管理上極其推崇叢林法則,因為互聯網的世界競爭太激烈。
誰不遵守這個規則,誰就會被淘汰。
所以你看到有那么多無底線的競爭。
拋棄在公司混著養老的想法吧。
在這樣的職場生態里,不進則退。
老劉默然,最后也承認這一點:當公司在外部的紅利期結束以后,往往是內部斗爭和整肅的開始。
第二,判斷自己繼續在職場奮斗,還是去創業的核心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投產比。
投產比,就是你投入勞動力、機會成本、時間成本、知識,資源,和獲得的產出的比例。
面前有兩條路:一條路,繼續待在公司干,要繼續提高收益,就要升職,那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時間去干。
努力之后,也不一定絕對能有收益的回報,但相對創業,收益的提升還是可以預期。
這種投入也包括心力的投入。
越往上走,所遇到的阻力會指數級增長。
高層職位就那么幾個,競爭會非常激烈和殘酷,這就不僅僅是業績的事情了。
另一條路,就是創業。
創業的風險就是失敗了什么都沒有,如果你不把得到的經驗教訓當做收益的話。
但是一旦成功的話,那么所得到的的收益將遠大于做職業經理人,從經濟方面,是財務自由。
從精神層面,是自我認同的實現。
創業收益的問題是,實現概率太不確定,中國創業企業的平均成功概率只有5%。
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投入與產出預期之間的權衡比較。
當然,經驗教訓也是有價值的。
然而經驗教訓對于不同年齡層的人,價值是不同的。
在這一點上,年輕,確實是資本。
年輕時候,經驗教訓、認知知識的估值很高。
因為那個時候,時間機會成本低,而且很充裕。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越來越昂貴。
所以我對老劉說,你已經35歲了,一般來說,得考慮現金收益,不能光是沖著經驗教訓。
第三,我跟老劉強調,也特別向大家強調,創業,絕對不是意味著你非得一個人干,也不一定非是要從零開始。
對于在職場有一定閱歷、經驗的人來說,更好的選擇也許是加入一個已經有點規模的創業公司。
如果是從零開始的創業公司,那么就需要事情本身要比較靠譜,或者都是團隊現成可以做的事情才比較好,純粹從0到1摸索的創業團隊風險就非常高了。
加入創業公司也是一種參與創業,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帶頭大哥。
加入有基礎的創業團隊,你的投入沒變,你的預期收益可能低一點,但是成功概率會大幅提升。
跟我聊了幾次之后,老劉轉身拒絕了他同學的邀請。
他的同學邀請他做的是互聯網金融項目。
老劉覺得這個領域他完全不熟悉,學習成本非常高。
從我的角度,我認為監管風險非常大,隨時有被活埋的風險。
很多人創業,就是無知者無畏。
膽大,敢干。
先干起來,然后洗白。
這個套路,在絕大多數領域確實是適用的,卻并不適用金融這樣敏感的領域,這個領域一直有被秋后算賬的風險。
第四,作為一個在職場有積累的人,創業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圈是什么,并依據這個來選擇春來選擇創業方向。
核心能力圈主要是兩類。
第一類,現有資源的變現。
你在這個領域干了很多年,積累了非常強大的人脈資源、行業資源、經驗積累等,都是馬上可以拿來用的,只是在一個大公司里,職業經理人無法將這些資源完全變現。
但只要到自己的地盤,就能帶來巨大的回報。
這些經濟價值,以前就存在的,只是隱性存在,而創業的過程就是把他們顯性變現。
第二類,是個人能力,比如說你對產品、運營有深刻的領悟。
這樣即使是進入別的領域,你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只有創造價值,創造增量價值,才能夠帶來超額回報。
光說努力、奮斗這些,其實沒什么意義的,一定要有一技傍身。
最終,老劉也沒有留在老公司,他還是去創業了,加入了一家已經融了A輪的創業公司。
這個公司做的事情是用互聯網手段來顛覆傳統玩法。
這家創業公司與老劉老公司業務上有一定的交集,但也不多。
老劉自己判斷是,他不算那個領域的新手,但談不上專家,不過他相信,他很快能夠深刻理解那個行業的玩法。
而且創始人和他也是相識多年,互相認可。
我很支持老劉的這個決定。
我認為這對老劉的個人成長是極大的補充,老劉過去一直是在互聯網行業,對實體經濟的運營理解很淺。
如果能真的學到他們這個玩法的精髓,這個經驗知識的估值很高。
再沉淀一兩年,即使這次創業失敗,他去別的地方身價也會翻番。
現在兩年過去了,老劉很慶幸他當初的選擇。
這家公司,估值比兩年前已經漲了十倍。
按照老劉持有的期權價值來看,已經相當值錢,早超過了他當初對未來三五年的預期。
雖然還不能馬上套現,但是上升路徑非常清晰。
這兩年以來,每次我找老劉,他都會請我大餐。
我跟他開完笑說,我的見識付費的變現收入,是一頓頓大餐啊。
這個話題風哥沒有和我繼續聊下去,但是昨天他默默結了帳。
對于他或者是類似的人,其實繼續在職場無關敬業,選擇去創業無關情懷,最關鍵還是看投產比,看做哪個事情更適合自己,成功概率更高。
只是對于有些人來說,借著創業的情懷來陶醉自己,麻痹自己,把創業搞得貌似很高尚,其實只是為了逃避職場瓶頸而已。
人貴有自知之明,正確的看待自己,才能正確的看待世界。
下一篇:大眾創業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全國人民都震驚了的支付寶賬單發布了,創業者你窮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