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我要去創業了,做在線教育。
記得為我加油!” 幾個月前,我的微信收到過這條消息。
我并不太熟悉發消息的這個人,沒和他說過幾句話,想必他應該是群發的,以此來尋求激勵與鼓舞。
這讓我對他多留了一點心。
昨天刷微信,突然想起這件事,點進他的朋友圈里一瞧,才知道他已經創業失敗,燒光借來的錢,欠了17萬的外債。
17萬,不算多到夸張,但也夠喝一壺。
我問他接下來做什么打算,他無奈: “還能怎么辦?找份工作,還債吧。
” “創業”這個詞,近兩年突然被炒得火熱,連家門口的公交站廣告,都從腎寶換成了“萬眾創業”。
而事情壞就壞在“萬眾”這兩個字上,它讓人低估了創業的難度,以為開個公司,雇幾個員工,打打廣告,就能坐等數錢。
創業者越發年輕,也越發浮躁。
互聯網放大了成功人士的光環,百萬千萬的利潤挑逗著我們的神經,卻鮮有人關心創業失敗的這些群體,是什么狀態、去了哪里、現在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全國每天有近10000家新公司在工商局注冊登記,而其中的80%,將在三年后宣布倒閉。
太陽東升西落,市場經濟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數人乘興而來,又鎩羽而歸。
就像他們從未出現過。
1.創業的幸存者偏差 2009年1月28日,幾個年輕人,頂著凜冽的寒風,手里握著宣傳單,散發給每位路過的行人。
傳單是彩色打印的,上面畫滿了誘人的精致零食。
餅干、話梅、蜜餞,很能吸引白領的眼球。
只要白領們愿意,在網上下單后,2小時內就可以送貨上門。
(這種類似于外賣的模式,在2009年的國內還很少見,十分新穎) 公司開業首日,半天時間發出500份傳單,引來訂單50份。
10%的高轉化率,讓這些年輕人歡呼雀躍。
不錯的開局。
公司迅速發展,僅一年后,銷售收入規模就突破700萬元,注冊會員數量30多萬。
這種模式開始被創業雜志頻繁報道,網站、電視臺也邀請創始人做客節目。
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好,然而客流量的激增,同樣也暴露了公司物流配送的短板。
短時間內暴漲的訂單,使他們開始無法保證2小時內送貨上門,買家收到的零食也經常被壓碎甚至丟失。
公司已經意識到了物流配送的問題,卻還是在這關鍵的一步,走錯了路。
就像當初的突然火爆一樣,它的落寞也同樣迅猛。
2011年10月27日,距離公司成立僅兩年后,創始人在官網發布了一封致歉信: “我決定換個生意,換個活法,終于做出了關閉零食業務的決定,心如刀絞……” 這家公司,叫“西米網”。
在2009年紅極一時,又迅速沒落。
我的好友是西米網的忠實用戶,這得以讓我見證了西米網的崛起與消亡。
類似的互聯網零食網站多如牛毛:淘鵲網、熱貝網、24小食、果豆吧、螞蟻匯,這些你從未聽說過的名字,都與西米網有著相同的命運。
短則幾月,多則兩年,消失得無影無蹤。
打開新聞網頁,關于西米網的報道,一直定格在2011年。
2011至今,已過去5年,這足夠讓西米網淡出所有人的視線,就像它從未存在過。
公司的倒閉,意味著媒體不會再報道關于它的任何消息。
這使人們始終把注意力放在蓬勃發展的新公司上,卻忘記了更多早已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
而恰恰正是這些被忽視、被遺忘的前車之鑒,才更能體現兇險萬分的真實創業環境。
是的,我們只會記住那些光鮮亮麗的佼佼者,連第二名都回想不起來,又怎么會記得那些失敗者呢?2.你永遠也不會知道,創業失敗的究竟有多少人 西米網是單獨的個例嗎? 不是。
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分鐘就會誕生8家新公司,每天都有上萬家新公司注冊,而企業平均壽命卻只3年。
換句話說,大部分創業公司都將在3年內破產、倒閉。
創業失敗率80%,而大學生創業失敗率更高達90%。
有些創業失敗的例子很典型,比如一部分人把創業當成了避風港。
“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辭職去開個天貓店吧”、“老板真操蛋,我打算和別人合伙開個咖啡館”。
有些人只是想想,有些人真去做了。
但不管怎樣,以這種想法做為支撐的人,基本都會鎩羽而歸。
因為他們關心的重點從來不在創業本身,而只是一種逃避現實、自我麻醉的借口罷了。
創業的特點,是典型的高風險高回報,工作強度極大。
如果你想以此來獲得比朝九晚五更愜意的生活—— 對不起,你來錯地方了。
另一部分極易創業失敗的群體,是多如牛毛的投機者。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看到所謂的“風口”。
2011年,這個風口叫團購;2014年,這個風口叫在線教育;2015年,這個風口叫互聯網+。
每到這時,總會有無數的投機者沖進風口,試圖分杯羹:“現在XXX比較火,別人都在做,我也想試一下。
” 于是2011年有了上千家團購網站,活到現在的,一只手就數得過來;今年初又有大量投機者試圖在網絡直播插上一腳,結果到了年末,沒名氣的直播網站像割韭菜一樣紛紛倒閉。
當你發現某個領域忽然成了熱點,打算大展拳腳時,要時刻記得,與你的想法不謀而合的人,一定數以萬計。
所以接下來注定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廝殺,活到最后的幸存者,靠的不是投機,而必定是扎實的內功。
說真的,沒有金剛鉆,就千萬別攬瓷器活。
3.承受不住失敗的打擊,就別來創業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創業相關詞語,搜索排名最高的兩個關鍵詞是“負債累累”與“不想活了”。
許多人根本沒有做好創業受挫的準備。
公眾號“艾格吃飽了”的創始人聞佳在作者簡介里說,“關于食物,我不是比你懂得更多一些,只是比你花了更多的冤枉錢”。
這才是創業的常態。
經驗,就是在這頻繁的碰壁和嘗試中,逐漸積累起來的。
沒有哪個創業者能一蹴而就,從始至終不犯錯。
可以這樣說:創業的過程,就是不斷面對失敗的過程。
沒有處理挫折的能力,就請不要來趟這渾水。
還有些人把創業當作背水一戰,舉全家之力東拼西湊,甚至在幾個月內,花光父母辛苦攢了半輩子的養老錢。
這真的不合適。
創業不是賭博,要學會止損。
永遠不該讓自己陷入兜里只剩200塊錢、債臺高筑的境地。
至于白手起家,置死地而后生的故事,那只是故事而已,你真愿意用傾家蕩產,來搏一個萬分之一的概率嗎? 說了這么多,我的本意絕不是來故意打擊你。
如果你畢業之后一直從事英語培訓工作,積攢了五六年培訓經驗,對行業狀況十分了解,這時候你說自己要出來單干,開個英語培訓機構,誰會攔你? 如果你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優質人脈排到南天門,父母輕輕松松甩給你幾百萬,讓你開個公司試試水,誰會攔你? 創業需要資本,經驗資本和金錢資本。
要么你有足夠的經驗,要么有足夠的錢。
但現實情況是,許多人(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對行業并不了解,資金也不充足,既沒經驗又沒錢,空有一身朝氣和夢想。
光憑夢想,是維持不了一個公司正常運作的。
我的觀點始終如一:在創業之前,一定要具備核心競爭力。
要么你本身有豐富的經驗、要么你能找到經驗豐富的合伙人,或是有充裕到無壓力的資金,否則,最恰當的方法,永遠是先以打工者的身份進入一個行業,了解一個行業,用時間換空間。
一個合格的公司創始人,應當始終抱有這樣的覺悟: 我有經驗、有資金、有健康的身體、我享受創業的過程、我懷著克服困難的篤定信心、我也能承受創業失敗的最壞結果。
只有這樣,我才有資格在公司法人印章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下一篇:什么樣的創業者,最有可能長成超級獨角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者,你是喝茶的“佛系”,還是飲酒的非“佛系”?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