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寫下《這些聰明人為什么不來創業》后,不時會遇到創業的小伙伴跑過來說:“狐貍君!我是看了你的那篇文章才鐵了心從XXXX(某高大上咨詢/投行/四大/律所等Professionalservicefirms)辭職,決心投身創業浪潮!”既然忽悠了這么多人下海,我再不身體力行,豈不是很沒有面子?于是,2月底我向麥肯錫交了辭呈。
接著我搬到北京,成為村里人(中關村),開始全職創業。
這對我來說算是個bigmove:卸下咨詢顧問的頭銜,換一個城市生活,做完全不一樣的事情,開始在北京的創業圈子里混跡。
最近在各種創業圈的活動里頭遇到的創業者形形色色。
不少創業者的狀態給人感覺棒棒噠。
很好奇身邊這些“狀態好”的創業者都有哪些共同的特質,于是我稍稍作了下總結:(1)熱愛創業的狀態他們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干。
創業的狀態除了可以帶給TA很多快感,更可以幫TA達到人生目標。
女神進化論的寺主人席九天,她的人生目標是“在必然死亡的道路上防止偶然死亡,在防止偶然死亡的道路上防止無聊”。
她覺得創業的狀態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不覺得無聊的人”。
于是她做到了三個月公眾號+知乎粉絲數突破十萬。
深夜發媸的徐老師,她覺得“人生太短,沒時間做個普通人,所以只能做個段子狗”,于是她辭去了某土豪公司Socialmarketingmanager一職,專心創業。
(2)什么都懂的多面手都說創業公司要把一個人當作三個人用,所以每個創業者在耐操之余還要身兼多職。
因此,以下人士特別適合創業:全棧工程師(一條龍服務):稀土(io)的CEO陰明,他也是我上個創業項目(Gradchef)的創始人,是我遇過的碼農中特別不像碼農的。
除了產品設計前后端一條龍之外,每每看他舉辦活動抑或做presentation,舉手投足都帶著濃濃商科出身的人的氣息。
跨界人士(不想當將軍的廚師不是好裁縫):不同領域跨界其實可以有蠻多想象的空間,因為很多商業上的邏輯都是可以舉一反三的。
比如Noitom的品牌副總裁陳楸帆,和他認識的時候是在谷歌。
他在互聯網圈子里混跡了快10年,但其實他還有一個神奇的身份——科幻小說作家!他出版過多部小說,多次獲國內外獎項,小說還被英國電影公司相中,準備拍成電影。
目前他的創業項目主要和動作捕捉相關,這對于一個腦洞大開的人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3)整合各種資源的連接者(resourcefulconnector)這類人可以低成本地連接并獲取各種資源。
行業資深人士:雖然行業知識是這群人的優勢,但對于他們來說,積累的人脈資源可能更為重要。
比如海投金融的CEOJerry,他早前在美國有多年資產管理經驗,也因此在海外投資的產品供應端有了豐富的人脈資源。
樂于助人的大好人:(感覺像是在發卡…)這類創業者往往在私底下超級無敵nice,愿意主動地幫助別人,基于回饋心理,別人自然而然也會幫回去。
比如Someet的創始人小白,前幾天我在做個90后用戶分析,順口和他提了句,他就把自己以前找的一些報告都分享給我了。
又比如墨刀的創始人元一,在我們做產品的時候他也給了超多很有用的建議。
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暖男或綠茶如果出來創業的話應該也會混得蠻好的,因為大家都愿意幫他們。
然而,我也遇到了不少創業者給我的感覺是“為了創業而創業”。
他們說不清楚自己創業的理由是什么,技能樹也較為單一,實戰經驗更是少之又少。
比如年輕創業者中有這么一群人:家境還不錯,不愁吃喝。
畢業后也不急著給自己找工作。
心中懷著無限激情,想要通過創業做點什么(但又不一定想好要做什么)。
于是畢業后硬是憋出了個idea,為了創業而創業。
這群創業者的特點是在創業過程中會不斷地進行pivot(轉型),因為他們有承擔試錯成本的條件,但用自己的錢去試錯之前(他們通常比較難得到VC的青睞),你不妨問問一下自己:我到底適不適合創業呢?我覺得你可以參考上面的三個特質,對照一下自己的狀況。
(1)創業者之所以熱愛創業,是因為創業可以幫他們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我覺得創業很酷”、“勞資不想在大公司當小螺絲釘”都不是創業的理由。
不少人把別人的人生目標當作是自己的——有些大學生看到身邊很多朋友都在創業,覺得創業超級酷炫屌炸天,于是畢業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投身創業大軍,甚至輟學創業。
這并不那么理智。
其實,中關村創業大街的英文名innoway不是innovationway的意思,而是innoway,走投無路的人才來創業。
#人艱不拆#你的價值不一定只能通過創業來體現。
(2)要成為什么都懂的多面手,需要強大的快速學習能力和一副耐操的身體創業需要多種不同的技能,之前的工作或經歷培養的單一技能可能不足以支撐你的創業項目。
比方說一個精算師出身的人,雖然TA的數學超級牛X,建模什么的達到了S級,但若TA沒有精通其他技能,TA并不一定擅長創業,TA可能更適合在金融機構里當專業人士。
一個人有可能什么都“略懂”,但不大可能方方面面都很精通。
一方面是因為有些東西是需要靠“天賦”(單位學習時間達成的效果是其他人的數倍),另一方面是你本身可以支配的時間本來就是有限的。
因此掌握快速學習能力非常重要——它可以幫你節省時間。
也想跟大家提一提一個學習能力特別強的前輩——李笑來老師。
大家可能知道笑來老師之前是在中關村做生意然后跑去啃紅寶書搖身一變成為新東方老師,卻鮮有人知道他成為天使投資人后的故事。
創業圈的朋友們都特別佩服他的學習能力——寫代碼、營銷等都是過往他在新東方所不具備的技能。
當我們用上了他參與開發的APP時(比如KnewOne、Dove、幣付寶),小伙伴們都驚呆了。
如果你的學習效率已經提升上去了,這個時候你發現學習的時間還是很不夠,那么你可能要犧牲一部分睡眠時間——不是把它用在啃書和工作上,而是用在運動上。
一個強健的體格可以大幅提高你的學習/工作效率。
(3)要成為整合各種資源的連接者,除了與人為善外,還需要知識與資源的積累針對這點,我覺得找準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
以我自己為例:當我大學畢業剛加入麥肯錫金融機構組時,我知道像我等小鮮肉在傳統金融領域就算花上個4、5年,也無法拼得過那些在公司待了十幾年的資深專家。
然而,對互聯網的了解和熱愛,同組的人沒有一個可以超越我。
所以我主動和teamleader說,金融創新(當時才剛剛有“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這塊我來負責吧,我以前在互聯網公司待過,也在互聯網領域創過業。
于是我漸漸成為公司最了解互聯網金融的人之一,寫專欄、出版了一本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暢銷書。
在離開麥肯錫后,不少同事遇到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問題,還是會給我打電話。
現在也經常有高校、金融機構會邀請我擔任一些行業會議的演講嘉賓。
我也很主動地去認識行業里的牛人大咖,用專欄文章作為敲門磚(甚至有不少大佬是看到我的分析后主動來勾搭我),加過微信面過基后,我和他們交換知識、輸出資源。
知識的交換讓我在這個領域的專業度迅速成長,形成一個正循環。
而資源的輸出(做牛人大咖們沒時間、不擅長的事情,比如幫他們拉拉皮條、寫寫分析等)則允許我跟他們未來可以產生更多的交換。
當然,很多時候,你無法馬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一方面是因為技能的積累需要時間,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個人天賦只有在嘗試過后才會顯露。
于是,你需要不斷試錯,而且這個試錯過程越早越好(因為越早你的成本越低)。
比如我中學的時候其實開過Studio做過射擊獅,但后來申請designschool悲劇了,也意識到自己可以做些其他的嘗試,于是跑去讀金融和營銷。
創業是不是已經出現泡沫了我不知道,但是我確實是看到了身邊有些小伙伴的狀態并不是很適合創業。
在你要奮不顧身跳進火坑之前,不如比照一下你自己。
下一篇:雖然 創業是屌絲最體面的上位 但還是有人寧愿吃軟飯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7位成功創業者分享創始人該如何處理與孵化器關系?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