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7年了,終于等到這一天。
”10月24日,魔晶App上線第四天,創始人黃何在朋友圈發文感嘆道。
魔晶,這個在四天前還名不見經傳的App,隨著電視劇《創業時代》的熱播,一舉登上AppStore社交榜第二,總榜第九,超越了TalkBox(劇中魔晶App的原型)曾經的對手微信。
迅速涌入的用戶讓工程師們幾天都沒怎么睡覺,“一直在修復服務器,這幾天我們已經加了近百臺服務器,但似乎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黃何激動地說。
作為《創業時代》中程序員盧卡的原型,短短幾天里,他已經接受了數家媒體的采訪,參加了好幾場線上分享會,一些投資人也找上門來尋求合作。
說起魔晶上線的第一天,黃何覺得那是創業中為數不多的幾次“special moment”,這讓他想起當年的TalkBox,“TalkBox剛上線時其實沒什么用戶,第二個月的某一天用戶數量突然暴漲,那也是一個special moment。
驚喜過后就是一系列麻煩,因為服務器跟不上了。
”巧合的是,現實中魔晶上線的那天,《創業時代》也正好演到魔晶上線。
黃何忍不住吐槽劇情,“一天暴漲了六百萬用戶,郭鑫年第一件事居然不是去修服務器,而是去泡妞?我們的魔晶上線第一天,漲到六萬用戶的時候,服務器就已經撐不住了。
”現實故事和虛擬劇情交錯,更加襯托出《創業時代》的尷尬——一部打著互聯網創業旗號的行業劇,卻充斥著互聯網行業的常識性錯誤。
在某知名互聯網企業擔任產品專家的劉飛看了一集《創業時代》,很快棄劇,然后發了條微博,“今后招聘產品經理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看一集《創業時代》,找出至少10個關于互聯網行業的常識謬誤。
”截至目前,《創業時代》的豆瓣評分只有3.4。
不僅遭到了互聯網從業人員的一致吐槽,許多普通觀眾也對狗血的劇情表示接受無力。
為什么中國拍不出好的互聯網故事?國產行業劇注定只能變成“懸浮劇”嗎?話題老生常談,但總有討論的價值。
人生如戲,創業如戲《創業時代》改編自付遙的同名小說。
2011年,黃何在香港和郭秉鑫開發了一款帶“按住說話”語音功能的產品TalkBox,上線后迅速躥紅。
隨后微信、米聊等App也相繼開發出語音功能,TalkBox在激烈的競爭中落敗。
創始團隊解散,黃何也遠走硅谷,開始下一次創業——開發郵件App“簡信”。
開發現實版魔晶的想法源于《創業時代》開播前的一場發布會。
發布會上,在劇中飾演投資人那藍的楊穎問飾演郭鑫年的黃軒,“你的魔晶什么時候上線?”黃軒說,等劇播了就上線了。
受此啟發,黃何就和片方策劃了這次市場營銷活動,把簡信App改頭換面,再冠之以魔晶的名義重新推出。
目前,魔晶在中國的名氣已經超過了簡信。
“現在以前的簡信App下載量每天就幾千,魔晶App每天的新增用戶卻有十幾萬。
”黃何表示。
未來,團隊將以魔晶的品牌繼續運營這款郵箱軟件。
七年前,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TalkBox團隊靠產品創意獲取市場。
七年后,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魔晶團隊卻是靠營銷活動迅速走紅。
彼時TalkBox尚有顛覆微信的雄心,今日的魔晶卻深知再無撼動微信的可能。
憶起往事今昔,黃何只覺人生如戲,創業如戲,“大起大落的,來也快,去也快。
根本沒有時間靜下來去反思你做的事情到底是對是錯。
”《創業時代》中的人物大多能在現實中找到對應。
除郭鑫年外,羅維的參照對象是微信之父張小龍,麒麟企業的李奔騰影射了現實中騰訊的馬化騰,做電商又愛打太極的臥云生對應的則是阿里巴巴的馬云。
但電視劇畢竟只是電視劇,大佬們能對應上,劇情卻比現實夸張得多。
河豚君追劇到現在,就發現了無數個Bug。
1、反派為了阻止魔晶的開發,派人開車撞了郭鑫年的辦公室,砸了他們儲存代碼的電腦。
魔晶崛起后,反派為了搞垮它,還設計刑事案件栽贓程序員盧卡,逼創始人郭鑫年就范。
現實中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黃何回憶,當年開發TalkBox時競爭雖然也很殘酷,但更多的是技術上的競爭。
TalkBox最終被迫退出中國市場,除了運營數據的下降,另一個原因是在國內被墻,中國用戶無法訪問。
“肯定是有競爭對手在后面運作。
”黃何說。
2、 劇中郭鑫年的魔晶上線一天就有六百萬用戶,劇情解釋說是因為找了兩個軟件測評師在蘋果商店寫報告。
但現實是,軟件寫出來后不可能那么快就通過蘋果商店的審核。
黃何表示,現實中的魔晶上線,蘋果商店就審核了整整一周。
軟件上線后,也不可能僅憑借兩個測評師的報告就下載量高達六百萬。
“這就是純粹瞎編的,除非你有大規模的營銷活動或者怎么樣。
火爆如子彈短信,單日下載量也只有六十萬。
”劉飛說。
除了技術上情節上的bug,劇中著墨眾多的投資細節也一樣充滿了bug。
隨手舉兩個例子:1、劇中郭鑫年的創始團隊拿了高迪兩百萬的天使投資,后來又追投了兩百萬。
結果沒多久錢就花完了,最后團隊還要再去借錢。
黃何吐槽道,“他們三個人就拿基本工資,當時產品也沒上線,應該也沒什么服務器的支出,錢都花哪兒去了?”2、劇中郭鑫年拿到投資后,儼然一副暴發戶的姿態,帶著溫迪看房子,買聯排別墅。
劉飛表示,這一看就是給外行人拍的。
“融資融的是公司的錢,又不是你自己的錢。
但是這就很符合外行人的想象,我融到資了就成功了,就可以去揮霍。
”如何才能在基本符合現實的前提下,把故事拍得好看呢?曾在2016年投資拍過一部互聯網創業網劇《中國散伙人》的楊天桓認為,如果故事本身不夠有戲劇性,那就應該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就寫好一個小人物怎么掙扎成為一個大人物,他這一輩子的心路歷程是什么就行了。
”那么,《創業時代》的人物如何呢?創業者都是喬布斯?《中國散伙人》講述了富二代蘇植南打造眾創空間的故事。
故事取材于楊天桓的親身經歷。
2014年年底,他在南京成立了眾創空間。
第二年,他進入影視行業,拍了網劇《中國散伙人》,專門諷刺那些只有熱血不干實事的互聯網創業者。
在前幾集的《創業時代》中,郭鑫年和羅維就像這樣的創業者。
郭鑫年的形象符合外界對碼農的一切想象,格子襯衫單肩包,堅信自己能改變世界。
但面臨投資人對產品的詰問時,卻常常語塞。
羅維叫囂著“去創業”開了家互聯網公司,結果“傳銷大會”結束后不久,公司就倒閉了,徒留一地雞毛。
天天把“喬布斯”掛在嘴邊的郭鑫年是個geek,做事也如喬布斯一般偏執、狂躁,目空一切。
“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創業者首先是一個生意人,他必須懂商業,情商也要高,除非特別天才。
你看現在的互聯網大佬,有哪個是怪咖?”在某知名企業擔任產品專家的劉飛說。
中國互聯網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七八年前移動互聯網興起時,已是巨頭林立。
巨頭們虎視眈眈,瞄準一切可能對自己造成威脅的新產品。
在這種環境下,別說性格怪癖的geek了,純粹的理想主義者都很難生存。
用技術開拓市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用創意吸引用戶的空間也在壓縮,在大佬們的資本游戲里,哪還有喬布斯們的容身之地?所以,當劇中郭鑫年多次不顧風險、一意孤行時,就會形成一種時代錯位。
為了樹立郭鑫年喬布斯般的形象,劇中還把郭鑫年描寫得極為堅定,且絕對正確。
每次與合作伙伴有不同意見時,他都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又不符合現實情境,“創業者其實大部分時候都在焦慮和迷茫。
因為你不知道現在的方向是不是對的,點子是不是好的。
”劉飛說。
劉飛舉了兩個現實中的例子。
馬化騰在QQ積累到幾千萬用戶時,還找不到盈利模式,差點賣掉騰訊。
程維最開始做滴滴出行時,找出租車公司合作,40多天找不到一家愿意合作的。
懷疑自我到快要放棄時,終于在昌平找到一家只有70輛車的小公司。
郭鑫年每次拍腦袋想出來的點子也很厲害。
開車時打電話不小心撞了人,馬上想到“價值一百億”的語音功能;被對手抄襲后心下不平,馬上又想出一個在劇中很厲害的群聊功能。
最終的產品功能和點子也沒什么差別。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點子一開始解決的都是偽需求,或者考慮不夠全面,需要經過無數次打磨,更改數版才能最終落地。
“比如餓了么最開始就只是送校園外賣,菜單都是自己抄的,他們不可能一開始就把物流體系考慮進來。
滴滴最開始也只是叫出租車的工具,后來才摸索出了共享經濟的模式。
”劉飛說。
在《創業時代》中,不僅郭鑫年的形象符合外界的刻板印象,其他角色也是如此。
那藍是光鮮靚麗的美女投資人,鳳凰女溫迪心機深重,現實而又勢利。
富二代金城不學無術,又壞又蠢。
影射馬化騰的李奔騰則是霸道總裁本人,氣場強大。
人物越標簽化,彼此的碰撞越激烈。
激烈的劇情和鮮明的人設確實會增強故事的戲劇性,但也因此招來了劇情懸浮、狗血的罵名。
真實性和戲劇性是否真的無法兩全?哪種程度的真實才是觀眾所需要的真實?這恐怕是每個創作者在創作現實題材時都會遇到的問題。
搖擺的互聯網行業劇增強真實感的一個通用方法是,用大量生活化的細節填充故事,營造出現實的氛圍。
很多拍家庭題材的電影導演都精于此道,比如李安的《飲食男女》,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都有不少戲劇化的轉折,但感情是真實的,細節也煙火味十足。
同樣,互聯網創業劇想寫實,也需要大量的現實細節,比如對產品設計、研發過程的細膩描繪。
研發過程技術門檻太高,拍出來觀眾不一定看得懂,但產品設計的過程并不難拍。
日劇《Rich Man,Poor Woman》中,小栗旬飾演的日向徹也是個喬布斯般的互聯網創業者,天才而自負。
這是一部愛情偶像劇,涉及產品的部分卻比《創業時代》細致得多。
從提出需求到分析論證、用戶調研、可用性測試再到最終的版本發布,日向徹幾次改變觀念,調整需求,才做出讓用戶滿意的產品。
《創業時代》在從點子到最終落地的部分,卻是缺失的。
當然,《創業時代》不接地氣,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它“魔幻”的時代背景。
小說的背景設定原本在2011年左右,但電視劇卻淡化了具體年份。
劇中的世界沒有微信,一個群聊功能都能讓人驚嘆不已,人們卻用著新款美圖手機,win10系統,讓人困惑。
面對觀眾的大量質疑,導演安建專門注冊了微博,表示這是“寫實不記錄”的手法,重點在于理想主義。
“不記錄”自然有其客觀因素。
“現實中還是有很多傳奇的故事。
比如說這一代的互聯網巨頭們,他們當年其實都是熟人,都是理想主義者,到后面才慢慢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但現在這些人都還在,公司也仍在運營,所以很多東西可能不太好講。
”劉飛說。
另一方面,如果把年份精確地定位在2011年,也會影響到廣告植入。
“如果不模糊年代,很多現在的產品植入進去就會穿幫,大家就更會吐槽了。
”黃何說。
對于這些讓不少觀眾出戲的細節,黃何認為無需太在意,因為這本質上是一部偶像劇,“其實也只有我們互聯網從業者才會特別在意這些。
《創業時代》在愛情故事之外,能激發大家創業的熱情就已經夠了。
”問題是,當行業劇失去了專業性,也就無法稱之為行業劇了。
《創業時代》以互聯網創業劇為名,行愛情偶像劇之實,也許并不是因為主創不了解互聯網,而是權衡之下主動做出的選擇。
楊天桓在兩年前拍《中國散伙人》時對標的作品是美劇《硅谷》。
做市場調研時,他發現中國看過《硅谷》的人數只有八百萬。
和《硅谷》一樣充斥著行業梗的《中國散伙人》播出后,成績也并不理想,這還是以情景喜劇的方式講互聯網行業。
如果是正劇,恐怕更不受歡迎。
“行業劇不像愛情、科幻這些類型,它屬于專門的門類,受眾面本來就沒有那么廣。
你指望它叫好又叫座是不太可能的。
”楊天桓說。
劉飛則對互聯網行業劇抱著樂觀的態度,“這是一個新的題材,做成這樣也情有可原。
”他認為《創業時代》之所以“懸浮”是為了規避風險,“片方也不確定完全還原行業大眾是否會喜歡,再加之調研和核實的成本也高,就用了流量明星,夸大了戲劇沖突。
但隨著大眾審美的提高,這類劇的質量會漸漸上去的。
”明星和狗血劇情確實為《創業時代》帶來了很多熱度。
這部劇播出后,最受關注的自然是楊穎的演技,第二波熱度高峰則是演到郭鑫年“撲錯了人”,說出“我愛上了你的身體和另一個女人的聲音”這句經典臺詞的時候。
這段劇情播出后的第二天,黃何的魔晶App下載量就飆升到了社交榜第二,迎來歷史高峰。
提到這段瓊瑤般的劇情時,黃何也忍不住大笑,“國產劇不都是這樣的嗎,不管是律政劇、醫療劇還是警匪劇,最終都是一個愛情故事,這也是中國的一大特色。
”因為魔晶App的崛起,黃何最近很忙,忙到沒時間看《創業時代》。
他決定過幾天再慢慢補劇,開二倍速迅速刷完。
至于劇中郭鑫年的原型郭秉鑫,則至今不愿提及TalkBox被騰訊打敗的經歷,對這部劇自然也興趣寥寥。
不管怎樣,審美都是有距離的,當一個人看到以自己為原型創作的故事,尤其是經過大幅改編的失敗故事,個中滋味如何,也只有自己能體會了。
下一篇:俞敏洪的女性價值觀,中年人的創業出路在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黃金時代過去了,App創業還行的通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