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在強手如林的浙江民企界,公眾知名度并非很高的海亮集團,已連續多年雄踞全省民企排行榜第二位。
2016年,海亮集團全年營收達到1502億,只比阿里巴巴少80億。
如此偉業的掌門人,卻是一個看起來普通至極的女人——馮亞麗。
在很多方面,馮亞麗都普通到沒有個大公司董事長的“樣”。
她多年住在70平米的兩居室,穿工作服,吃食堂,很少有員工叫她馮董,而是叫她“四姨娘”,網上有張照片是她向貧困學生捐款,握手時,她的腰彎得比受贈學生還低。
努力拼命的性格馮亞麗至今不敢多看反映“文革”時期的影視劇,因為那會讓她想起過去。
上世紀60年代,因為父親的“海外關系”,6歲的馮亞麗跟隨家人被下放到諸暨市湄池鎮湖西村。
家中孩子多,卻只有父親一人的微薄工資,缺衣少食是常態,冬天經常連生爐子的炭都買不起。
為幫父母分憂,給家里換“工分”,馮亞麗和兄弟姐妹天蒙蒙亮就端著簸箕去拾糞;弟弟妹妹年齡小,眼饞別人吃瓜子,馮亞麗就帶著他們去撿別人吐掉的西瓜子,回家洗干凈炒著吃;沒有衣服穿,馮亞麗就穿著哥哥的衣服去學校,又被同學嘲笑……物質上的苦,尚且能忍受。
作為被下放人員子女,馮亞麗還時常要遭受別人的白眼和歧視,別的小孩子上學可以高高興興,她們兄弟姐妹卻不能。
童年的經歷,讓馮亞麗產生了改變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強烈愿望,也培養了她凡事都拼命努力的性格和“站在弱者角度”看問題的同情心。
凡事就怕認真二字高中畢業后,馮亞麗憑借裁剪手藝進了一家鄉鎮服裝廠。
在廠里,別人一天做15件,馮亞麗要求自己做20件,不干完堅決不回。
有一次,500多條急于交貨的褲子出現了質量問題,馮亞麗二話不說,帶了5個人,爭分奪秒地連干兩天兩夜。
貨如期交了,她也累攤在車間。
大多數女工只關心自己本職工作的一畝三分田,馮亞麗卻除了服裝加工,還主動研究生產技術和機器設備的參數原理。
憑著這股拼勁,馮亞麗在服裝廠,從女工干到小組長再干到車間主管,最后成了整個廠的生產和技術主管。
事業干得順風順水之時,馮亞麗的弟弟馮海良卻碰到了“麻煩”。
80年代中期,諸暨市店口鎮很多人外出“跑供銷”,在全國做小五金生意。
馮海良與店口鎮供銷社合作,跟著店口鎮供銷大軍,全國收購廢銅,在給供銷社創造了不菲的利潤后,自己也賺到了第一桶金。
1988年,馮海良出資成立了諸暨縣銅材廠,生產銅棒,供應五金企業生產鎖芯之用。
創業不易,為了開拓市場,馮海良坐著綠皮火車全國跑。
很多時候,他只能買到站票,有時擠得兩腳懸空,一路上連水都不能拿出來喝。
有一次,他的一只鞋被擠掉在車外,穿著一只鞋,站了一路。
除了市場,企業的工商、稅務、人才招聘、生產經營……千頭萬緒,更是讓馮海良忙到焦頭爛額。
1992年,他找到了姐姐,希望馮亞麗能來幫自己主持銅材廠的工作。
看到弟弟那么苦,心疼弟弟的馮亞麗,答應了。
馮亞麗一心想幫弟弟分擔壓力,但是從服裝行業到有色金屬行業,隔行如隔山。
對銅棒加工、有色金屬生產技術,她一竅不通。
當時企業也比較小,事無巨細她都得操心,從原料到倉儲到生產到質量管理,馮亞麗沒日沒夜地忙。
“因為不懂,而且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學,每天晚上都夢見產品出問題,工人出事,產品賣不出去,收不回款。
”馮亞麗說。
但凡事就怕“認真”二字。
為了弄懂銅材生產這一行,馮亞麗每天泡在車間向老師傅學、向員工問,晚上回家還要接著看書。
“就是晚上睡覺,夢里也都是銅棒熔鑄和有色金屬。
”她說。
一年多苦干下來,馮亞麗把“鑄造、軋制、人工拉模、拉絲、退火”整個工藝流程摸了個透。
此后,她在公司生產管理上越來越得心應手,諸暨縣銅材廠也日漸起色。
1996年,銅材廠更名為浙江海亮銅業集團有限公司。
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弄清就干馮亞麗沒學過什么高深的管理學,但做事風格一向樸實的她,卻有自己一套解決問題方式: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弄清就干。
企業更名當年,海亮就經歷了一次生死攸關的轉型。
彼時全國銅加工市場突然出現緊縮,海亮生產的銅棒找不到訂單。
為了尋求新的市場,特別是看到中國空調產業蓬勃發展(制冷設備中普遍采用銅管來作冷凝器和散熱器),海亮將多年積累的2000萬本金,投入到一條銅管生產線上。
但銅管生產出來了,卻發現市場很難攻。
在外跑市場的馮海良,每天給馮亞麗打電話:“姐,有沒有訂單?”連續4個月,一張訂單都沒有。
沒有活干,工廠人心浮動,很多人私下討論“海亮是不是要完了?”。
機器的轟鳴聲日漸安靜,廠里陸陸續續走了100多人。
那段時間,馮亞麗急得滿嘴起泡。
她跑到深圳推銷銅管,卻碰了一鼻子灰,“價格貴了800多,合格率還很一般,該干嘛干嘛去。
”“既然別人能做到高質量,低價格,海亮為什么不行?”馮亞麗心里想。
她將銅管生產中的每一個環節仔細羅列出來,什么地方可以優化,什么地方需要補強,什么地方可以砍掉,弄不懂就請教行業專家,拿不定就到生產車間與技術人員討論。
研究一段時間后,馮亞麗召集十幾個車間主任,集中封閉一個月,將銅管生產中的160多個生產環節重新優化,壓縮成95個。
僅此一項,就節省了幾百萬的人工費用。
她還嚴控各環節的費用預算,一旦超支,費用自理,甚至給各車間單獨安裝了電表、水表。
一開始,各部門負責人叫苦連天,結果幾個月后,全廠僅水電費就降低了40%,每年可節約近千萬的成本。
成本是降低了,但降低成本的同時,還要提高質量。
馮亞麗的辦法是“連坐制”——質量出了問題,第一責任人首先是車間主任,其次是班組長、最后才是員工。
這一下,十幾個車間主任,全都無心在辦公室坐著了,都到生產線上,手把手地帶領工人干。
每個團隊,都是人幫人的工作氣氛。
精細化管理帶來的結果是:1997年6月,海亮銅管的價格比市場報價低了15%;1997年11月,產品達標率從50%提高到了85%;1998年,產品達標率提高到100%。
馮亞麗注意到有客戶抱怨銅管的搬運不方便,于是又提出送貨上門的服務,“隨車安排2個員工,幫助清點貨物,解決最后1公里。
”雖然擁有更低的價格,更優的產品,更靈活的服務,但制冷空調行業的客戶,很多企業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海亮想插隊,非常難,依然只能收獲些小單子。
守信得益一世海亮的第一個大客戶來自同處一城的盾安集團。
盾安集團主做制冷設備和中央空調,需要大量的銅管做配件。
馮海良找到盾安的老總,希望他試用海亮的產品并做出保證,如果質量不合格,分文不要。
因為抹不開面子,對方象征性下了5噸銅管的訂單,結果卻發現性能穩定,而且產品價格更低,最重要是后續的服務特別到位,于是第二個訂單就直接變成了40噸。
盾安業務的成功,讓馮亞麗姐弟開始思考一件事:盾安是本地企業,可以放心讓其免費試用。
那么不是本地的企業,可不可以這么做?90年代的商場中充斥著各種皮包公司和掮客,企業之間三角債遍地,馮亞麗姐弟決定率先打破亂象,用“超前的誠信服務”——“送貨上門、免費試用”,來開拓市場。
這是個風險很高的策略,不過馮亞麗認為,要讓別人認可,自己就應該先拿出“誠信之舉”。
效果不久之后顯現,一些從未打過交道的客戶都主動上門尋求合作,海亮的市場份額迅速增長。
1998年,國際金融風暴之下,很多國內同行經營陷入困境,而海亮門口拉貨的車,卻排成了長隊。
趁著行業處于低谷之時,馮亞麗姐弟又出手收購了多家處于破產邊緣的銅加工生產企業,并用海亮的經營模式,讓這些企業重新煥發活力。
隨著企業生產規模和業務版圖的迅速擴大,2000年時,海亮已經成了全國最大的銅加工企業之一。
馮亞麗清楚,正是因為海亮講誠信,才使各種資源迅速聚集到海亮,而未來海亮要繼續做大做強,就更是離不開誠信。
2002年,馮亞麗讓人在廠門口掛出了一個“失信賠償”牌匾,上面寫著:“尊敬的顧客,凡與本公司發生的各種經濟往來,我們保證嚴格按合同約定或口頭承諾的時間支付款項(遇法定節假日順延),否則,我們將按銀行1年存款利率的十倍,賠償給您。
”這一破天荒的誠信宣言,在客戶的口口相傳之中,為海亮營造了極佳的外部經營環境。
海亮也邁上了更快的發展“車道”。
2005年,海亮集團營收突破百億,并第一次進入“中國企業500強”;2008年,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2013年,海亮集團營收突破千億;2016年,海亮集團營收超過1500億,擁有或控股境內外上市企業5家,成為業務橫跨銅加工、金屬貿易、基礎教育、節能環保、礦產開發、房地產、股權投資的超大型民營企業集團。
有人評論說,海亮令人敬畏的不只是用了10多年時間就打造出了一家行業龍頭企業,還有干一件成一件的做事能力。
而在馮亞麗看來,守信是得益一世的事情,沒有誠信做基礎,就不會有這些事情成功。
她說:“對于我們來說,做生意是實打實的,很誠信地做生意,堅持質量一流,服務一流,加上一個合理的價格。
要讓雙方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做生意。
”更重要的是人的感情馮亞麗曾說:“一家成功的企業,必然是內部和諧、外部和諧的統一體,離開了和諧,企業難以成為一架運轉的機器。
惟有和諧,才能促進海亮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用誠信為海亮打造出和諧的外部環境后,馮亞麗又通過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對員工好”,將海亮塑造成了一個內部和諧并且充滿戰斗力的組織。
為了給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海亮投入上億元建造了占地262畝,總建筑面積5萬多平米,集辦公、員工住宅、休閑活動為一體的高標準花園社區;投資近千萬與中南大學、浙大、同濟大學、南開大學聯合開設MBA研究生班和本科班;撥款1個多億,成立海亮慈善基金,為因事因病致困的職工和社會人群解困救急;海亮工會還每年出資上百萬,為員工生日、婚假、產假提供福利……馮亞麗對員工的“好”,還體現在對員工的感情上。
上萬人的企業,馮亞麗直接可以叫出名字的員工有3000多人。
這并非是她記憶力有多好,而是善待員工之后,流動率低,老員工多,時間久了自然就記得?。获T亞麗還堅持站在員工角度看問題,員工有心里話也敢給她說,這讓她總能與員工打成一片。
海亮新招來的員工,剛開始都會畢恭畢敬稱馮亞麗為馮董,但不久之后,都會跟著老員工一起改叫“四姨娘”(馮亞麗在家中姐妹里,排行第四)。
在員工看來,叫四姨娘確實比馮董更合適,因為馮亞麗沒有任何董事長的架子,更像是一個阿姨一樣,處處關心員工,讓人覺得和藹、可親。
即使對待違紀的員工,馮亞麗的處理都像“姨娘”一樣,既有原則,又有溫情。
比如工作中犯錯的員工,馮亞麗很少公開批評,而是私下叫到辦公室:批評教育。
有一次在車間檢查工作,馮亞麗看到有個員工總是與車間主任對著干,讓他往東,他偏往西。
后來她了解到,這個員工因為以前違反工廠的規章制度,被車間主任罰了200塊。
馮亞麗把這個人單獨叫到身邊說:“你違反了規章制度,這事情肯定是你的錯,但考慮到你家庭實際情況,這200元錢,我替你繳了。
”這個員工的工作態度,立刻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這件事讓馮亞麗得出一個觀點:企業需要用制度來約束人、管理人,但更重要的還是人的感情,用感情來感化他們,能夠使員工積極性發揮出來,這樣配合起來會更加好。
馮亞麗的手機號碼,很多員工都有,過節時,她總會收到很多員工發來的短信,“祝四姨娘節日快樂!”無論多忙,她都堅持一條條回復:“我好開心額,謝謝你!”2006年,馮亞麗被評為“全國關愛員工十大民營女企業家”;2007年,海亮集團被授予“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2012年,馮亞麗作為浙江省唯一的一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參加了黨的十八大。
榮譽和財富之下,馮亞麗依然保持著非常樸素的生活作風和態度。
高中畢業的她曾被媒體譽為“經營管理大師”,有人采訪她經營秘訣,她笑著說:“沒啥奧秘,做企業其實就三點:視野遠一點,做事實一點,對員工好一點。
”
下一篇:只為中小賣家解決打單問題,每日訂單數超過600萬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成立5年沖刺IPO,年營收40億,揭秘”網紅“三只松鼠的”萌“文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