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一單就能給公司賺95萬億的大學專業出現了。
大家還記得科幻電影《阿凡達》里的情節么?2154年間,人類穿著阿凡達皮膚的外衣跑到潘多拉星球和當地居民干仗了一場。
只因為外星球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所以人類就開設了一家太空挖礦公司,結果沒想到搞得流血又犧牲。
按理說,這科幻電影講的是100年后的事,但要不了那么久,卻要實現了。
就在今年,美國老牌傳統公立大學,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低調開設了一門新專業,引起了不小轟動,只因學科名字太引人注目:太空挖礦專業……此專業嚴肅又不失活潑,高冷又接地氣,這樣直白的專業名稱,讓很多人都在擔心和好奇:這專業的學生會不會一畢業就失業了呢?對此,這所學校貌似一點也不擔心,該學校從20世紀90年代,就成立了太空資源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太空資源開采,等了近20年才首次招生,可以說是很小心翼翼了,而且市場需求巨大,全球各家太空資源公司都表示缺人才啊。
學校敢招,就有學生敢報名,招生簡章一出,全球各地愛好者蜂擁而至,據媒體報道,目前已有150名愛好者向該大學提出了申請,其中還有一位是中國人。
在我們看起來如此天馬行空的專業,招生情況卻還十分樂觀。
一旦被錄取,太空挖礦專業要學的東西還不少,除了掌握探測、開采,就地利用或運送回地球等各項技能外,同時還要學習遙感學、材料學、機器人學、資源經濟學等多種跨學科課。
聽起來,真是一門令人興奮的技術活兒呢。
之前總以為誰會挖比特幣就已經是大神了,創哥今天才明白,原來跑到太空挖礦才是“志存高遠”啊,因為這市場前景真嚇到我了。
一顆小行星堪比一年全球GDP太空挖礦或成全球最賺錢職業去年年初,美國《連線》就發表文章《太空采礦可能引發星球大戰》,并評價:太空采礦有可能是下半個世紀最賺錢的行業之一,經濟規模高達數萬億美元!一顆小行星的經濟效益就能價值連國……接下來科普一波太空資源的常識,去太空挖礦主要有兩大可行性:1.資源異常豐富,一顆小行星就富可敵國從地理大發現到美國淘金熱,人類對稀缺資源的渴求就從沒有斷過,大家說要去太空采礦,礦在何處?其實采的都是地球附近的小行星上的資源。
科普開始:其實小行星就是太陽系形成時的殘留或毀滅后的殘渣,太陽系目前約有100萬顆直徑超過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100萬顆,但是絕大多數都距離我們太遠了,在地球軌道附近,也就只有6000顆小行星,直徑大于45米。
行星資源主要指的是鉑族金屬,這些金屬非常貴重,如鉑、鈀、鋨和銥。
常用于醫療器械、再生能源產品、催化式排氣凈化器,還有可能應用于汽車的燃料電池。
《Mining the Sky》一書曾指出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含3千萬噸鎳、150萬噸鈷和7500噸鉑,單顆小行星估價:超過全球GDP總量。
一家網站曾對1顆普通的小行星做出評估,估值達到95.8萬億美元,超過目前全世界的GDP總和,這顆小行星名叫“Germania”。
還有一顆直徑超過30米的小行星,礦產資源全部是鉑金,價值高達500億美元,學界稱之為,“鉆石行星巨蟹座55e”。
但這顆小行星距離我們有40光年,以我們現在的技術只能眼巴巴望著。
至于如何提前判斷其礦產構成,我們會通過望遠鏡的光譜測法,通過分析小行星表面反射回來的光來做判斷。
2.成本低,失重環境可以不費力氣太空挖礦專業的行業規模高達數萬億美元,而它的成本卻很低。
由于小行星上幾乎沒有重力,因此不必使用太重的機器,這也是失重帶來的一大優勢,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運走大塊材料。
雖然這些項目需要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但是無論如何要比在月球或者火星上采礦便宜得多。
簡單理解來看,現在主要有兩種開采方式:一種是首先捕獲一顆小行星,然后拖到離地球近的地方,固定下來,讓機器人或人類上去開采,采完返回地球。
還有一種是就地利用,將小行星作為太空中轉站,建立空間設施,為星際航行轉移材料,開展更遠設想,不過這種屬于遠期設想,才開過程中會不會遇到外星人也說不定。
從地理大發現到美國淘金熱,人類對稀缺資源的渴求就從沒有斷過,當地球逐漸枯竭的時候,只能上天了!兩家美國商業公司開始涉足小行星資源開發在豐厚利潤前景的召喚下,人類對太空礦產資源的爭奪戰已經開始。
美國政府最先行動,先是奧巴馬在2015年,簽署了一項頗有爭議的法案《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稱:公民有權“擁有、運輸、使用和銷售”小行星資源。
之后NASA在2016年就已經開始捕獲小行星,并拖至地月系某個軌道,進而開采。
除此之外,美國還有兩家商業公司,在光明正大做著小行星礦產開發生意,一個叫深空工業公司;一個叫行星資源公司,拉里·佩奇和《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都是后者的投資人。
在歐洲,盧森堡這個國家最積極,政府很希望該國能成為整個歐洲太空礦業公司的商業基地,甚至能投資一些商業公司,做他們的堅實后盾。
在中國,3年之后也就是2020年要建小行星基地,我們也會去太空挖礦,把鈀、鉑等稀有金屬帶回地球,用于制造尖端設備的重要零部件。
可以說目前,全球關于小行星礦產資源的所有權,還沒瓜分。
1967年,聯合國制定的《外層空間條約》,只規定了:“禁止任何人將太空領域據為己有”。
但是,卻沒說僅開采資源時,礦產該如何劃分。
所以太空資源現在是公共的,就像路邊的野花。
何時才能重新回到為太空科技而激動人心的時代?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彰顯其超強國力,開始了太空軍備競賽。
那個時候也許算是航天技術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吧,阿波羅登月成功的消息傳回地球,我敢說沒有人不為之激動。
但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繁榮,很多人可能早就遺忘了仰望星空,我們天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種種好奇心,正在慢慢地被互聯網這個虛擬的未知世界所替代,我們多久沒有回到為科技新聞激動人心的時代了,多久沒回到探索未知世界的興奮中了呢?你總以為航空事業和我們普通人關系不緊密,砸了上百億美元和老百姓沒關系,但探索宇宙真正的意義不在于眼前,而在于未來,未來太遙遠,但也不遙遠。
寫這個選題純粹是因為有趣,在浩瀚宇宙,每個人都只是一粒塵埃,困于眼前事務時,也不妨抬頭仰望星空。
同志們,如果哪一天創日報停更了,可能是我們這群編輯報名去太空挖礦了,地球?哼,鄉下地方,自媒體?不存在的。
也許20年后的我們,正寫著火星文,坐在飄在外太空的辦公室,對著沒見過世面的外星人吹牛皮呢。
下一篇:他把400多家公司“當豬養”,5年回報數十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60歲退休創業,他將一把小雨傘,一年狂賣20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