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創業故事 > 創業案例

創業案例

14歲前沒穿過鞋,8年掙來“第一媒體”,做大事卻從未出事,他憑

分類: 創業案例 創業詞典 編輯 : 創業知識 發布 : 04-11

閱讀 :676

有人評價他是中國電視巨擘,論能力,論抱負,論韜略,絕不遜于默多克和邵逸夫。

有人說是他打造了中央電視臺的一個黃金時代,讓央視從曾經的“弱者”,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媒體”。

有人懷念他執掌央視8年的歲月,那是央視改革力度最大、成就也極顯著的時期,他屬于這個時代。

他是《新聞聯播》《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和《實話實說》等欄目的改革者或創造者,盡管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名字:楊偉光。

而就在今天,為了紀念這位故人,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楊偉光傳媒研究”基金,且為新書《楊偉光口述:我在央視當臺長》舉行了首發儀式。

楊偉光如何從一個曾窮到連鞋子都穿不起的農村娃,一步步走進央視,又執掌八年?他如何推動央視的改革?如今,央視屢屢出現讓人驚訝的“廣告標王”,而當時可以說是離經叛道的事情,楊偉光如何改變這一現狀的?白巖松為何又說“我和在座的很多主持人都是楊臺的作品”?楊偉光究竟展現出了哪些管理能力與經營理念?●● ●從寒門、家門到校門、央視門楊偉光有“四門”。

在中國,從家門到校門、由校門直接到機關門,這是很常見的一種就業模式。

楊偉光經歷了這三門,他還有一門:寒門。

楊偉光是真正意義上的“寒門子弟”——出生于廣東梅縣的貧苦農家。

他一歲時,父親去南洋謀生,后來病故在異國他鄉。

完全是母親一個人,把他和姐弟撫養長大,并省吃儉用供他讀書。

因為貧窮,楊偉光14歲以前沒有穿過一雙鞋;1948年小學畢業后,曾輟學回家種地,直到1949年冬,梅縣解放,他才重新回到學校;初中、高中都是依靠政府發放的助學金;195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只帶了一個小書包和幾件舊衣服,學校為他購置了棉衣棉被,他才得以過冬;在北京求學四年,沒有回過一次老家,直到大學畢業,思兒心切的母親賣了一頭豬,把錢寄給他,他才得以回家與母親團聚。

畢業后,楊偉光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他從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到骨干記者,再到副臺長,如魚得水。

1985年7月16日,楊偉光收到一紙任命:調任到中央電視臺擔任副臺長。

他已經對廣播領域駕輕就熟,而在電視領域,自己是個“新人”,他很忐忑臺里的“老人”是否抵觸這個空降的副臺長?他如何開展新業務?盡管有些不情愿,楊偉光還是接受了工作調動,而這竟然也隱藏著足以改變他一生命運的重大機遇。

那一年,楊偉光49歲。

執掌央視8年,那是讓人懷念的黃金時代在很多老央視人眼里,楊偉光擔任臺長之后,打破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條條框框,創造了屬于央視的諸多第一,那是一段黃金時代。

而在楊偉光剛進央視的20世紀80年代,電視是弱勢媒體。

若與廣播、報紙等成熟媒體相抗衡,只有改革這條路。

楊偉光推動開播了至今深受歡迎的《焦點時刻》、《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他打破了僵化的體制,進行大膽的人事變革,設立了臺聘、部聘、節目和欄目臨時聘用制度;開創了央視廣告時代;他花8億人民幣購買大量直播的電視器材、采訪設備等;還拍板推動拍攝了系列《三國演義》等大型電視劇和《毛澤東》、《鄧小平》政治文獻片等。

1.新聞聯播:“6分鐘頭條”成標志性事件現在的《新聞聯播》,是中國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欄目,但楊偉光剛到央視時,缺乏新聞意識卻是《新聞聯播》存在的嚴重問題。

于是,他舉起了改革的大刀,要求把《新聞聯播》要聞匯總,做到新、短、快、廣。

他規定新聞部的記者采回素材后,把節目做好才能回家,晚上播出,增強時效性;信息量也由過去的十幾條新聞增加到三十幾條,形式、互動也更加多樣。

楊偉光的改革事例,最常被提及也最讓人振奮的一次是1986年1月29日,把美國挑戰者號升空爆炸的新聞放在頭條。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新聞,但當時的規矩是:國內新聞在前,國際新聞在后。

楊偉光最終毅然決定,把挑戰者號安排在頭條,而且安排6分鐘的時間。

新聞播出,好評如潮,知識界、新聞界都在褒獎這一重大改變,成為央視新聞改革的典型例子。

多年以后,回憶這段往事,楊偉光說,“直到節目播放之前,他還在擔心效果和反響”。

2.焦點訪談:成功探“雷區”,引發“說情風”在中國電視史上曾刮起一股獨一無二的“說情風”,被曝光的地方官紛紛來說情,隊伍排起了長龍。

這就是著名的“《焦點訪談》現象”。

當時曾有報道戲言,中央電視臺門前有兩個隊伍最長,一個是地方官員的說情隊伍,一個是來反映問題的老百姓隊伍。

1993年年底,楊偉光開始醞釀改革。

他意識到,中國需要屬于自己的深度新聞評論欄目。

《焦點訪談》就是這個承載著太多人期待與情感的欄目。

1994年4月1日19點38分正式開播后,《焦點訪談》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新聞聯播》中觀眾最關心的一句話,往往是主持人的最后一句——預報當天《焦點訪談》即將播出的內容。

《焦點訪談》的影響力也很大,一個報道也許關乎一個人的前程命運和政治榮辱。

三屆總理也都曾給予節目高度的評價。

朱镕基總理更是對《焦點訪談》關注頗多,有外界人士戲稱他是《焦點訪談》的真正“老板”,當時的欄目組把他當成是節目終審人,他還親自給《焦點訪談》出過很多題目。

他做了大事而且沒有出事,靠什么?楊偉光曾客觀而謙遜地評價央視那些年改革的成就時說:首先要歸功于當時的“時”與“勢”,時代給了我們最大的機遇,也是時代成就了我們。

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他所生活的時代背景。

當年央視開啟改革創新之路時,也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

而其中最大的背景是改革開放的大潮。

推動央視改革過程中,楊偉光展現的管理能力與經營理念亦能給很多經營者以啟發。

1.每年有突破,“第一媒體”是掙來的柯林斯在暢銷書《從優秀到卓越》中提到一個“第5級經理人”的概念,這類人有三個主要特質:公司利益至上、堅定的意志、謙遜的個性。

從這個維度上看,楊偉光不止是一個優秀的經理人,更是一個不斷追求卓越的領導者。

楊偉光一直說,央視“第一媒體”的稱號是掙來的,先看一組簡版的數據:1991年12月,楊偉光升任中央電視臺臺長。

1993年5月,中央電視臺第一個雜志型節目《東方時空》開播。

1993年,楊偉光提出節目欄目化,欄目主持人化,敬一丹、白巖松、崔永元、朱軍、周濤等“名嘴”相繼涌現。

1994年4月1目,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后的黃金時間創辦《焦點訪談》。

1995年12月, 52集大型動畫片《西游記》項目啟動。

1996年4月,中央電視臺談話節目《實話實說》開播。

島君留意到楊偉光從1991年擔任央視臺長,直至1999年退休,這期間的幾乎每一年中,央視都有可圈可點的突破之處。

創辦《焦點訪談》時,楊偉光已經58歲了。

退休后,楊偉光依然壯志不已,他受邀擔任了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的首任院長;推動金鷹電視藝術節,策劃大型情景喜劇《家有兒女》,完成365集的制作等等。

“我常常想,我還能做些什么”,楊偉光目光如炬,那一年,他78歲。

而他是2014年9月20日因病去世,享年79歲。

2.把握火候,先試后推現在看來,楊偉光當時的改革力度很大,但實際上他一直堅持漸進式改革,先試再推。

他像一個高明的烹調師,很善于把握火候。

央視很多人這樣評價他“總能做到恰到好處”。

楊偉光常常被問到《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實話實說》的改革成功心得是什么?他說關鍵是對“度”的把握,這也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哲學概念。

任何改革一定程度上都有風險,而尤其是體制內的、輿論風向標的新聞改革更是一件充滿危險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地雷”,否則不但改革失敗,甚至會危及自身的前途 。

尤其是《焦點訪談》欄目的選題都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且在黃金時段播出,其風險性可想而知。

它的成功秘訣正是準確地把握了報道的“度”——報道尺度的適度以及政治、政策上的適度。

審時度勢也就有了別樣的意義,處理好觀眾與領導能接受的度非常重要。

楊偉光擅于采用“穩中求勝”的策略。

他的觀點是改革一定要穩中求進,看準了再走,才能步步取勝。

在他的理解里,改革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改革絕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步登天,而是需要分階段前進。

事實上是前一個改革為下一個改革已經鋪墊了,讓人有了思想準備,而下一個改革是前一個改革的必然的延伸。

一句話,欲速則不達。

3.產業思維,告別“窮巴巴”不止是電視,還有互聯網、各類新媒體,包括在《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之間插播廣告,我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在1993年底之前,這是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離經叛道的事情。

在最初進行廣告實驗與改革之時,楊偉光曾如此忐忑。

而當時他有不得已的苦衷:那時太缺錢了。

當時,《新聞聯播》收視率達到45%左右,楊偉光先增加了一個試探性的30秒廣告。

因為時間短,觀眾還沒反應過來就過去了,不至于引起太大的反彈。

半年以后,又將廣告延長到1分鐘,從而真正開辟出一個廣告的“黃金時段”。

1994年11月8日中央電視臺廣告部對《新聞聯播》之后、《天氣預報》之前的這1分鐘標版廣告時間的公開招標,也有了后來屢屢讓人驚訝的“標王”爭奪戰!廣告收入讓央視徹底告別了以前的“窮巴巴”的苦日子,真正富裕了起來。

從1994年的10個億,到第二年的20個億,再到如今經常爆出的天文數字。

那時,甚至連總理李鵬都說:“楊偉光,你是大老板了。

”在楊偉光任臺長期間,建設6個頻道的錢都來自廣告收入。

廣告帶活了央視的經濟,很長一段時間,央視的發展主要是依賴廣告,楊偉光思考贏利的手段應該多元化,“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他又倡導中國電視走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包括廣設影視基地、組建公司對外交流、涉足音像制作和銷售業、開辦收費電視,還填補了文化企業的“上市”空白。

不管是發展第三產業,還是上市尋求融資的道路,楊偉光帶領著央視走在了行業的前頭,而這也因為他們的思想走在了別人的前頭。

除了開源之外,楊偉光還特別注重節流。

他認為節約意識也是一種經營意識,一個不懂得節約的企業很難真正留住財富。

成立出租公司、影視之家等減少用車、房租成本。

4.敢用人、會用人、能留人“不拘一格”,幾乎是下屬們對這位老臺長一致的評價。

過去央視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的人才招聘制度,而新業務不斷拓展,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

20世紀90年代,楊偉光率先沖破體制機制限制,采用靈活的用工與激勵制度,引進大批優秀電視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

楊偉光嘗試新的招聘方式,面向社會舉行招聘考試,聚攏了更多的人才,用“臺聘”的方式聘用了白巖松、水均益、敬一丹、崔永元、方宏進、肖曉琳、王文華、朱軍、周濤、王志、王小丫等等,這些人后來都成了央視名嘴。

20世紀90年代時,經常有欄目組的臨時工作人員遠遠多于正式工作人員。

也是這種另類,創造了央視用人的新時代。

甚至,當時央視有一個傳說,毛遂自薦者可以直接去推臺長的門。

敬一丹原是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讀研期間在央視實習,直接到楊偉光辦公室說,“我可不可以留下來?” 白巖松曾坦誠地說“我和在座的很多主持人都是楊臺的作品”。

楊偉光的用人標準是專業、敬業、有創新、用人唯賢,對于能給單位作出實際貢獻、能開創嶄新局面的人才,他從來不吝嗇。

倪萍才得以34歲破格提拔為高級職稱。

這些不是“俊男靚女”的主持人、戴眼鏡的新聞主播也得以有機會等等先后登場。

除了選人,楊偉光還為那些有才華的人解除后顧之憂,解決住房、醫療等問題,讓他們尋找到歸屬感,留住他們的“心”,做好后勤保障。

相比現在很多企業在出問題后,經常把責任推到臨時工,而楊偉光當時則一視同仁對待“臨時工”,打造“理想者俱樂部”,盡可能減少因身份而造成的疏離感。

結語清人龔自珍有詩云: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曾經與楊偉光的握手相識,是很多人“衣袖懷香”的歲月。

如今,我們越來越身處改革的時代,楊偉光無疑是先鋒者。

他留下的不只是一份事業,更是一種進取、創新、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

最好的紀念無疑是傳承。

04-11

下一篇:一天賣了3個億,網紅雪梨創業的蛻變之路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從虧1.5億到年銷30億,全棉時代如何死磕一朵棉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曰产无码久久久久久精品| 国产av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无码| 69天堂人成无码麻豆免费视频| JLZZJLZZ亚洲乱熟无码|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www牛牛|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美无码五月天|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日韩免费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午夜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无码伦av在线a| 人妻少妇伦在线无码|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在线播放无码后入内射少妇|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直播|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成?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人妻无码久久中文字幕专区| 免费人成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特级毛片内射www无码| 色综合无码AV网站| 久久久久久99av无码免费网站|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App | 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下载天堂国产AV成人无码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