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這是一篇80后寫給同齡人的文章,關于這個最好與最壞時代的認識與反思。
時代背景下的80后80后作為一個改革初期出生的群體,生長在一個不斷變革的社會體系中,也形成了這代人特定的社會定位。
(一)金字塔的社會結構首先,從社會結構而言,中國社會是個巨大的金字塔結構,而這個金字塔的關鍵位置,都是掌握在70后手里。
文革造成的中國社會的巨大斷層,正好被70后填補了,當70后登上歷史舞臺時,機會是多的,經濟在快速增長,社會服務需求巨大。
政府、國有企業、社會創業都有大量的機會,還有外企初入中國時的大規模擴張。
70后的本科生,從來就不愁找工作。
80后邁上社會時,高校擴招,畢業生大幅增加,就業難,本科生工資長期滯漲;即使進了心儀的企業,也只能跟在70后背后默默地熬日子,理想也得服從于現實。
(二)轉型期的過渡產品其次,在思維上,80后又偏于傳統。
出生于社會轉型初期的80后們,成長時還是會更多的認同家庭、責任等傳統價值的重要性。
80后是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懂得考慮父母的生活與感受,卻無手足與他們分擔;80后又是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一代,事業的競爭是殘酷的,絕對不是當年父母坐機關、吃大鍋飯的速度和節奏了;總而言之,對80后而言,父母、子女、配偶都是很重要的,他們背負了很重的負擔。
相比之下,90后的父母有更好的社會基礎,他們更加追求個性與快樂,工作不順心可以馬上辭掉,可以啃老。
80后卻鮮有這樣的灑脫。
就像有個笑話總結的一樣: 70后:有存款。
80后:有負債。
90后:有老爸!(三)房啊房啊最后,就像那個笑話透露的無奈:只有80后是奔波勞苦,三代人供了一套房。
70后的時候,房價不高;90后的時候,父母有房;唯獨80后,都被一套房拖住了步伐。
這是80后的時代,就像改革的過渡產品,過渡的一代人,思想與社會巨變下的承前啟后。
80后面對的世界人類歷史在工業革命后突然出現了加速發展的跡象,而在信息時代中,這種加速發展的節奏又被大大提高了。
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中世紀那漫長的1000年,真的好像沒有任何生機與變化。
中國歷史,在改革開放后的30年,更是完成了西方社會上千年的歷史進程:從自由市場、中國式資本主義的興起、原始積累的完成,直到今天我們的公民意識覺醒,要求法制和自由。
30年前的人們,或許和今天朝鮮圍墻內的人們一樣無法想象這些變化。
今天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
(一)變化是最大的不變我個人最喜歡舉的一個例子,是無人駕駛技術。
2004年的時候,美國國防部懸賞200萬美元,舉辦了第一屆無人駕駛汽車挑戰賽,全程228公里。
最后的結果是全軍覆沒,最好的成績是跑了11公里。
很多計算機、腦科學家由此推論,由于開車時人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處理的是海量信息,所以駕駛是在近期最不可能被計算機取代的一項活動。
很多人也猜到了,事實是: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在2010年時,已經累計安全行駛超過48萬公里。
換句話說,無人駕駛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實現問題,而是一個技術商業化的問題!回顧千禧年初的時光,還依稀記得大家窩在網吧里刷QQ的日子。
那時候互聯網還是很簡單:搜狐、網易、新浪等門戶們的天下。
誰能想到今天的智能手機都有比那時奔三強大無數倍的計算能力和海量豐富的信息。
而這也是80后在這個時代最大的尷尬。
(二)80后的尷尬一方面,他們從自己生活的經驗中,知道迎接變化,培養自身競爭力才是今天生存的法則;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得不接受父母要求安定、安穩的請求(這方面90后也有同樣的尷尬)。
所以我們看到,公務員考試依然無比的火熱,報考人數年年創下新高,幾千人爭奪一個職位已經不是新聞;壟斷國企比如電力、煙草依然誘人;銀行柜臺也是千人疼萬人愛。
這背后,福利待遇,社會地位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考量,還是穩定,或者說為了一個鐵飯碗。
社會競爭這么激烈、時代發展如此快速,不如躲進體制內,為自己的恐懼彷徨找一個避風港。
我們來一個一個戳穿這些脆弱的謊言。
不久前,聽聞有人花了40萬,疏通了關系,進了銀行柜臺。
40萬,大致是二線城市銀行柜臺4-5年的工資。
4-5年收回了投資,也投入了4-5年的青春。
前景如何?現在ATM網絡如此強大,網上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強勁,從技術上說,銀行前臺的哪些業務是不能被新技術取代的?現在銀行都已經上市,在資本市場上接受投資者的業績考核。
請問,為什么還要每個月付出那么高的薪水請人去做一些機器可以完成的事情?5年以后,我們還需不需要銀行柜臺是很難講的事情。
你不信?想一想無人駕駛和自動柜臺服務哪個更困難?大型國企、國家機關呢?我們不談技術談變化。
先說福利待遇。
30年前企業就是國企,就是那么幾間國企。
最好的出路就是進企業,進工廠。
所以那時稅務局的工作很簡單,待遇也不好;改革開放豐富的民營經濟,發展了大量的中小企業,所以稅務就顯得重要的,稅務工作者們都吃出了脂肪肝。
電力系統也是,以前用電的也是國企,你沒這么牛;現在電力是壟斷行業,能源又是市場化下的稀缺資源,所以電力系統的福利待遇曾經要趕上外資了。
30年中發展起來的,30年后還是這樣嗎?很難說。
一是政策依賴性太強,一條政策可以大幅減少灰色收入與限制福利待遇(最近不就在醞釀公務員薪酬改革了?);二是公民意識覺醒,想要通過灰色收入掙外快的風險必然會越來越大(信息渠道多樣,80后90后可不是一味的順民)。
再說鐵飯碗。
如果福利不能保證,至少我有個鐵飯碗,可以有口飯吃吧。
還真不一定。
想想當時的國企改革,多少人下崗,多少人到今天都找不到工作。
為什么?因為沒有核心技能,沒有競爭力。
中國從來不缺人,一旦進了體制內,千萬不要出來,因為你沒有了競爭力,既吃不起苦,也干不了高級活。
30年前的公務員還能順利的熬到退休,現在社會加速發展,進了體制內,能保證哪天不會壟斷企業改革,公務員體系改革?現在改革進入深水區,過去很簡單,我們生產力水平太低,只要投入資本,買進機器,生產力就能提升,經濟就能發展;現在不行了,我們要提高效率,增強管理,換句話說,就是能少雇個人就不要多雇了,能機器做的,就不需要人來做了。
鐵飯碗這個假設越來越不成立了,趨勢不在這些人的手中。
這就是80后面對的世界,很多人說,中國式的資本主義很純粹。
我們面對的競爭是如此激烈,大家都想要找避風港。
多增長見識,保持開放的心態,看對社會發展的方向并相應地、時常地調整自己,才是王道。
下一篇:并購大潮下,創業者的機會在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國未來10年的12個創業機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