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如今“互聯網+中醫”成為醫療行業中的熱門領域,但是由于中醫的治療效果難量化、中醫師收入低,中醫行業的發展又存在著諸多局限。
究竟什么樣的中醫創業項目能夠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在7月1日動脈網舉辦的“互聯網+中醫藥產業論壇”上,來自北京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伙人陸剛、藍馳創投合伙人朱天宇、中京科投董事會秘書鄭偉分別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陸剛認為,目前中國的醫療面臨著四大家族的控制,分別是:大三甲、大主任、大藥廠、大社保。
移動醫療并不是解決行業痛點的萬能良藥,相反現在要撕掉移動醫療的標簽,把醫療新服務作為關注的重點。
由于中醫不需要設備與成藥,圍墻相對較低,加之消費升級與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中醫在基層醫療中有天然優勢。
朱天宇認為,如今的中醫行業與20年前的互聯網行業有很多相似之處。
中醫在醫療行業中處于弱勢地位,其治療效果缺乏數據支撐。
中醫領域的創業者需要從行業的薄弱環節借勢。
目前三甲醫院成為醫療行業中的堅固堡壘,改革難以推行,期待中醫稱為破局的起點。
而資本尋找的正是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創業者。
鄭偉認為,社區中醫院可以和三甲中醫院形成利益捆綁,實現雙向轉診,提高患者的就診效率與中醫專家收入。
利用中醫治未病、治慢病的特點把健康管理放在基層的社區基層門診。
下付演講全文:陸剛 聯想之星合伙人演講主題:資本市場青睞什么樣的中醫藥創業企業大家知道新醫改啟動之后大家抱有很大的熱情,因為醫療里面問題非常多,大家希望借助新的醫改帶來很多的產業變化。
所以有一撥公司賭政策紅利,賭的有點狠。
但是中國的特色,中國是在改革中間前進的國家,醫療和教育是兩個最后的堡壘。
醫療這個堡壘其實又非常頑固,上面有政策,其實就遭遇到下面有對策。
好些公司在這個時候,其實賭注下太多,遭遇到上有政策興沖沖奔去了,力度很猛,但是下有對策,發現執行過程中間推進往往不那么快。
資本大潮的時候替VC燒錢完全通的,你能圈多少醫生、圈多少患者,不需要盈利,VC就愿意投錢。
但是VC也是有耐性的,或者耐性不是那么足,所以到今天的話盈利模式不是特別清楚,大家都在說你閉環是什么,出口是什么,能不能做成閉環。
所以這種情況下各大領先企業紛紛被迫做閉環,我們鼓勵做這些閉環。
這時候離錢太遠的公司,也不可避免的很快凍死。
經過這撥浪潮很多創業者會想到,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到底能夠給客戶帶來什么價值。
對于創業公司的戰略節奏來說,得把握好戰略節奏,但是要確立一個思想。
醫療面臨四大家族控制,第一大是大三甲;第二大叫大主任,就是科室里面,他們的勢力還是很大的;第三大叫大藥廠,藥廠其實在背后以藥養醫,他們是實際重要的支付方在代為支付一些費用;第四叫大社保,不是說大保險,是大社保,因為社保醫保獨大,這是很重要的支付方,在支付效果上面并不足,需要一些像泰康一樣這樣的商業保險迅速加大比重。
這是一場持久戰,想要改變,在這個領域里面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耐心才可以改變,我們當時提到不要把長跑當短跑,這是持久戰。
我們去年和動脈網的會議上作為一個重要的觀點和大家分享出來,希望大家把握住這個節奏。
移動互聯并不是解決痛點的一個萬用良藥,對于這一個聯想之星就重新做了一個定義,也和我們理解有關系,我們說我們不會再提特別多的移動醫療,我們會提醫療新服務,就是把服務作為一個比較重要的一個點,這是針對一些問題,而醫療新服務是和以前老的生態服務區別開來,用一些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新的技術服務方式解決這個行業痛點。
現在移動互聯成為中間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成為大家一定要貼標簽,還是把標簽撕掉跳出這個問題,這么一個維度看得更加全面一些。
中醫不依賴于設備和成藥,就造成一個比較好的基礎,圍墻沒有那么高,其實中醫市場化就相對比較容易做,這是比較好的事情。
而對于患者的就醫路徑來說,我剛才說消費升級對于中醫是一大利好,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文化已經在回歸,加上老齡化,對中醫有更高的接受度。
高頻在中醫是有基礎的。
最后就是增量市場,在大的三甲里面干不過它們,但是在基層里面中醫有用的,因為中醫的辯證思維療法,核心就是全科,天然就有這種屬性,最后在基層的市場上面可以看到為什么其實去年到今年,大家投中醫診所比較多,底層的增量市場有天然的優勢。
我分享的就這么多,謝謝大家!朱天宇 藍馳創投合伙人演講主題:中醫藥項目的資本現狀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我更多想從我自己對中醫淺顯的理解,加上我做投資的角度,從我的角度分享我們找什么樣的創業者,我們看到中醫創業領域真正的機會可能在什么地方。
自己了解過程中其實也發現,確實存在中醫實際的治療效果,是不是能讓所有人信服,這個問題到現在整個行業里還沒有被充分解決。
中醫無論是治療效果還是治療辯證過程,到現在來講都是像一個迷一樣,缺少一個數據。
我也發現在中醫大家辯論到最后,其實不光是實際效果、事實證據、理性邏輯鏈條,其實后來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世界觀、認知體系的碰撞。
這套認知體系以中國文明為代表存在了這么多年,我到現在也不能有這個解釋,這兩個體系就不是互相包含,而是互相獨立。
中醫這個行業有一個大的前提背景,整個中醫行業的話語權處在相對弱勢,怎么真正改變這個事,其實是靠療效說話的。
所以我就直接拋出我的結論,我們正在尋找真正解決本質問題的創業者。
因為我自己是互聯網從業15年以上的,跟著互聯網行業成長起來的,我覺得其實中醫這個行業面臨的發展機遇和互聯網在15年前、20年前處的行業發展機遇有很多相近之處,如果你能體會到這里面的區別,我相信對于在座的創業者確實可以獲得更多的怎么借勢,從行業的薄弱環節去切市場,找到借勢、借力的地方。
互聯網由于它的特性,它是直接2C,渠道非常短,必須要贏得消費者的心。
能不能贏得消費者的心決定了商業模式的議價能力。
現在,三甲醫院已經成為一個頑固的堡壘,其實政策也推不動,自下而上的方式也推不動,中醫這塊能不能成為破局起點也非常值得期待。
非常感謝大家,希望有這樣的初衷、有這樣的思考,有這樣問題解決和執行能力的創業者能夠過來一起找我們,我們愿意和你一起從問題出發,而不是從既定的模式出發,一起從問題出發,一起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謝謝大家! 鄭偉 中京科投董事會秘書 演講主題:傳統中醫館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快速擴張?大家好!中醫館可能是連鎖的中醫院或者中醫門診,我一律叫中醫館。
我作為一個從業者看過去“十二五”期間中醫醫療發展問題。
中醫科門診總人次在全國門急診總人次2005年占19%,09年增長到21%,2011年22.48%,2012年23.12%,2013年是24%,并且每年都在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中醫類執業醫師數量,截至2014年底,中醫類醫師含助理醫師39.8萬人,2010年8.52萬人,從業人員年復合增長率47.01%,說明人增長太多,醫院增長太少。
截至2014年中醫類醫院總診療人次5.31億次,中醫類執業醫師數39.8萬人。
如果按每周只休息一天來看,每年出診300天算,每位中醫醫師平均接診4.5人次每天。
接近40萬中醫醫師看的病人太少,收入很低,我們作為資本方、投資方或者創業者,要讓這些醫生把他們的中醫臨床治療能力解放出來,讓他們獲得市場化認可收入。
我們應該可以怎么做,或者是我們創業者可以怎么進行切入,或者投資人怎么投。
第一個要三甲公立中醫院和社會醫館一起辦,形成一個利益捆綁機制,社區患者就可以在社區中醫衛生服務中心看病,社區中醫館可以把疑難病、重癥病人雙向轉診給公立中醫院,專家形成多點執業。
第二個,對患者有什么價值,首診進社區,在社區可以看三甲公立醫院掛不到號的專家,一方面比較便捷,不用去三甲醫院排隊,提高就診效率,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第三個,對中醫專家提高其陽光收入,這個很重要,并且提高他工作效率。
還有就是傳承醫術,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通過市場機制進行按勞分配,向專家學習,提供臨床技能。
最后的結論,第一點,健康管理的本土化一定是中醫治未病+中醫治慢病。
第二點,中醫治未病+中醫治慢病體系應該獨立于三甲公立中醫院,我們想調理一下肯定是我家在哪里就去那里調理。
第三點,這個體系的載體一定是社區中醫門診。
下一篇:2018年自己創業做什么賺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賺錢的14大高招,讓生意做得更賺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