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一這個周末,我去了次香港,去一家跨國公司的香港團隊,給里面的一些年輕人做個分享,分享的主題是《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社交》。
這些年輕人主要來自大陸,在香港讀書畢業,留在了香港工作。
從他們交流的內容,可以清晰感知到他們身上的年輕,聰明,專業。
這些人,既熟悉故鄉,又放眼國際。
不過,客觀的瓶頸也很明顯,主要是在商業社交上。
他們的合作伙伴主要分布在大陸,打交道的對象往往年紀比他們大,社會資源比他們多。
商業社交,也是很多當代人遇到的現實問題。
社交存在天然局限。
一個人的社交半徑往往由他的年齡和經歷構成,形成一個個小圈層,要快速有效的去擴張,將這些圈層鏈接起來,非常困難。
有些人去一些會場到處發名片,這不叫社交,這叫浪費紙張。
有一些人各種加微信群加好友,這也不叫社交,這叫浪費流量。
真正有效的社交是彼此之間深度的認同與溝通。
對于年齡大的人,他們其實也深深受困于自己的社交半徑。
我認識一個收藏界的大牛,臨近45歲左右,在他自己的領域一片匠心,是大行家,做的非常成功。
他想做一個互聯網產品,做起來就舉步維艱,做互聯網產品還是需要年輕人,但是他的社交圈很少。
甚至他想找個人做個好看的PPT都不容易。
原本互聯網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
每個人把自己的擅長和訴求發到網上,匹配撮合,無縫對接,各取所需。
但是,互聯網對于商業社交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信息嚴重過剩,又真假難辨。
互聯網可以看到一個人的信息,但很難就建立鏈接,更難建立信任。
翟欣欣這事更是典型,信息都是真實的,但是缺乏對人內心和價值觀的足夠了解,最終釀成悲劇。
二我給香港的朋友們分享了我自己對于互聯網社交的一個親身體驗,互聯網對于社交當然有非常巨大的價值,但要明白怎么用。
因為過去工作經歷的關系,我認識很多文娛產業的創業企業創始人、大企業高管,以及投資這個領域的投資機構。
不過與他們之間,主要是一對一的交流為主。
經常會有朋友讓我幫他們引薦一些相關的人。
2016年底到2017年初那兩個月,我出了一個長差,那一陣非常繁忙,無暇他顧。
有朋友找過來時,也沒太多時間接待和幫介紹人。
我就偷了一個懶,就把十幾個人我比較認可,也經常會問我事情,又都是這個大文娛領域的朋友拉到了一個群,我跟他們說,你們備注一下自己,之間應該很多交集。
這樣不用我每次介紹人都再打一遍個人信息啦。
作為一個資深紅包黨,我規定了一個小群規,進群的得先發紅包,活躍下氣氛。
這群建立好之后,我也沒去運營,以后有人找我介紹人,如果是我比較熟悉又是這個產業的人,我就拉到這群,讓他們互相認識。
到了30多個人的時候,一個四川成都的王兄進來,王兄是個互聯網娛樂相關的事情,他一進群,發了個人均188元的群紅包,相當霸氣。
我心想,得對得住王兄的紅包啊,我就好好看了下微信通訊錄,把我比較熟悉認可的又與王兄業務有交集的朋友拉了進來20多個人。
這時候,在群人數到達五六十人的時候,我發現這個社群出現了第一個突變,再進來的人基本都會發現這里面有他的好友已經在了,他的親切度會提高很多。
群內人的業務上也開始有交集。
群里有的人覺得這群挺有意思,開始拉自己的圈內好朋友進來,當然是要審核的。
我們希望邀請進來的都是非常熟悉靠譜又有關聯的朋友。
不求人多,求的是志同道合。
這時候,我把群名正式改為新文娛產業群。
三文娛行業有個特點,高于集中于北京、上海、杭州這幾個城市,我去這幾個城市出差的時候,經常會叫群里的朋友一起吃飯。
本來群里聊的熟,見面時候根本不生分,很親切。
微信上聊事情,是撿最重要的說,現實中吃飯聊事,就會聊的更多更盡興。
這時候一些原本覺得可說可不說的信息,往往非常有價值。
見過面,吃過飯,喝過酒,這樣再在群里聊的時候,感情和熟悉度又深了一層了。
這樣再過了半年,這個新文娛社群人數逐漸達到100人,我觀察這時候,社群又出現了一次突破,社群成員之間,已經開始產生交易的。
這種合作有業務層面的,這種比較常見,也有更深入的交易。
比如說,A和B兩家公司,他們在某塊業務上有很強的互補性,他們就成立了合資公司。
C公司正在融資,D公司對這個領域剛好有興趣,就投進去了。
熟人之間的交易往往進行的很快。
這種突變另一個層面是信息層面的。
文娛產業非常大,真假信息也很多,基本上任何一個細分產業的任何話題,或者要找什么人,只要拋出來,基本都有人接得住。
這就是社群的力量。
現在的微信群基本上越來越沉默,我們這個文娛群算是一股清流。
我復盤整個過程,之所以這個社群現在大家都能收獲頗多,關鍵在于,我們不知不覺間,創造了一個IP。
每個人對IP的理解都不同,我對IP的理解是,IP本質上是一種情感的共鳴與價值觀的認同,它將同類人聚集在同一面旗幟之下,通過彼此的鏈接創造新的價值。
在這個社群上,關鍵鏈接點是我為原點,我是怎樣的人往往決定了我的好朋友是怎樣的,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差不到哪里去。
在整個社群的發展中,我堅持只邀請熟悉認可的人,與產業鏈有關的人,保證了這個社群不會變成一個水群,也不會變成一個雜群。
四人設跟IP,是外面看著像,實則完全相反的兩類東西。
玩人設的人,是被外在的事物所主導的。
他內心沒有堅定的價值觀,現在紅什么,他就去給自己貼什么標簽,永遠是追風,是墻頭草。
沒有人可能猜對每個風的節奏,他們是時間的敵人,他們來的快,去的也快。
造IP的人,是內心有堅定地價值觀。
無論流行什么,我就是我,真誠,真實,始終如一,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價值觀輸出。
IP大旗持續不斷地發射信號,吸引同類。
同生相和,同氣相求,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風,終成無往而不利之勢。
社交真正的目標,根本不在于去說服、轉化那些不認可自己的人去認可自己,而在于找到你的同類。
下一篇:六問小米投資人:創業者如何從0到1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者如何快速找到靠譜的創業機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