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Hosain Rahman是Jawbone公司的CEO,從音箱產品起家獲得巨大成功后開始做健康追蹤可穿戴設備,日前他在斯坦福大學進行了一個關于如何建立硬件產品的講座,其中涉及了很多在創造和制作時的寶貴經驗。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已經有國內媒體進行概括性編譯,獵云網編輯君本著“尊重讀者和主講人”的理念,把這堂信息量爆表的課程,為您全文翻譯整理如下。
多謝Sam的邀請,我和Sam已經認識很長時間了,我們是在他剛開始在各公司游歷時認識的。
他希望我能夠談談在構建產品時關于硬件方面的經歷。
我想先向大家概述下我們公司Jawbone:我們是做什么的、我們該怎樣看待這個世界、而這些又是如何啟發我們該怎樣設計產品的。
接下來我會向大家介紹我們在如何設計、發展和在改變產品種類時的整合過程。
我一向都喜歡先從寬泛的概念說起。
我認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和我們在這個工程技術創新的交叉路口看待我們自己的方式一樣。
在技術方面,用戶本就察覺不到這種創新,甚至更別提你注入的設計理念了。
我們已經設計了十多年的產品了,覺得現在已經不僅僅是設計而是進入美學了。
現在是工程與美學交叉的時代,當然這些的重點都是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好的科技生活。
很大程度上講,我們都是“物聯網”這個大世界的一份子,在這個綽號產生之前我們也早就存在了。
我們有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智能設備,它們連接的傳感器可以測量各種各樣的東西。
這些設備可以通過無線連接,還能和你對話。
其實我們很早很早就開始這種歷程了,就在這所工程學校之外你們就會發現有很多核心技術正在發展,因此我們決定圍繞其來構建消費產品。
我們的第一件消費產品是耳機,我們設計的這種耳機類似于可穿戴式的電腦。
這種耳機一開始是為旅行設計的,但那個時候我們又在考慮可穿戴式的電腦,所以我們接著做出了將藍牙與音頻結合的無線音箱,關于這些我們待會再談。
最近我們將注意力放在了關于可穿戴式健康設備的革命,還有將大量傳感器放置在當時設計的第一代耳機上,這樣可以測驗其在身體其他部分的效果,也讓我們更多的了解用戶。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其實很久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就是有些復雜混亂,在物聯網時代任何東西都是智能的,可連接的,都有一個專設的應用供你選擇,但是這不代表其對于所有用戶就是簡單的了。
你的微波爐、冰箱、車、Xbox或是Xfinity Comcast,它們都有對應的應用,但是這些應用繁而雜,把用戶都搞糊涂了。
所以我們覺得當務之急就是針對這個現象設立一個有組織性的準則,這是我們在開始考慮該如何構建產品和挖掘產品機遇時的核心。
我們又在想世界會怎樣發展,所以如果世界真的發展成了每個人都離不開物聯網,當然現在就有這個趨勢,所以這些準則就是必不可少的,它們會讓用戶理解如何參與或是如何與這些服務互動,因此我們認為現在是該將重點從“物”轉移到“人”上了。
當身邊的每個人都在討論可穿戴設備而你也擁有類似谷歌眼鏡和蘋果手表之類的東西時,我們會慢慢相信一件事:當有一天你開始佩戴上那種一天到晚不離身的設備時,它們會成為你和周圍環境的粘合劑。
像我的手機就不會連在我的身體上,它在我的夾克口袋里,或者有時候在充電器上。
但我的UP手環在身上,當它在追蹤我的心率時會了解我周遭所發生的一切,它還記錄我的呼吸,它能追蹤這些不一樣的事物。
而那些普通的可以了解環境的工具,就拿智能調溫器來說,比如我家用的Nest可以來調節自己感覺是冷或是熱,但是這個設備它不會懂我的感受,比如我熱是因為發燒,或者是因為剛跑完步運動回來,又或者是因為外面溫度很高,但它就沒有這種覺悟。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世界的發展方向,可穿戴式設備才是當所有物品都變得智能、可連接潮流的核心,我們可以引領這些交互設備的發展方向和運作方式。
這就是我們該考慮的首要準則,一切會怎樣發展?我們該怎樣創建以及看待新種類?如果這一天真的會到來,那你幾乎要在任何事情上都做好準備,我們要成為那種俗稱為“全棧”的人,要十分擅長創造硬件。
這些是在創造硬件時需十分注意的,你必須將產品佩戴在身上24小時不離身,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那我現在說的這些也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你不可設計出完全符合人們心意的服務,或者是沒有好的硬件支持就能處理好數據庫及其他方面的服務。
所以應當從這一點著手,我們也正試圖將這些奇妙的經驗用在由軟件驅動的硬件上。
我們已經慢慢研究出一些世界一流的軟件應用的專業知識,都是從一些現有的例子來看,比如Instagram或是WhatsApp,都是非常擅長這些的。
數據方面我們需要了解該如何處理十分大量的信息,必須知道該如何處理、運作并且為客戶所用。
我們現在的確站在硬件軟件與數據的交叉口,這三個要素都至關重要,要相輔相成才能夠闡述出你對產品的概念,了解市場的狀況以及讓世界都了解到你的看法。
這就是我們現在工作的關鍵,和很多其他公司不一樣,想很好的掌握這三個要素就需要成為“全棧人才”。
對于我們來說要將這些整合在一起是很難的,因為一般那些擅長搞硬件的人都會了解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和該怎樣使它們交互,他們懂需要的規模是什么樣的。
但是精通了硬件就勢必會在軟件和服務方面弱些,這是不同的領域需要的技能也不同。
當我們第一次將這些零碎的東西整合時,公司里產生了一些很有趣的摩擦。
我們的軟件和應用團隊的文化是快速迭代,但在硬件的世界卻必須要慢慢來,因為它的迭代周期是需要深思熟慮的。
僅建設就花費了16周,因為我們不能強硬的改變硬件中不符心意的地方。
看見整合的結果時是很有意思的,硬件團隊吸取經驗,發展速度也加快了。
而做軟件的員工會在做成品之前更多的考慮,并不單單是丟出一個樣品再讓別人檢測,而最后所得到的科學數據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做決定。
那我們該如何思考如何構建(硬件)產品呢?怎樣改變種類呢?首先,有系統性就是第一要點。
硬件、應用或平臺,它們并不是離散的,我們應該把它們看成一個整體。
用UP手環舉例,它上面有各種可以追蹤身體信息的傳感器并且能夠連接到手機上,而手機上也有對應的應用。
通過這些傳感器記錄并上傳到云端的信息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而UP更設有一個專為開發者設計的大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有成千上萬的應用和相關插件并且可以交流經驗,所以可以看出這一系列是一個整體。
那么創造的實際過程是什么樣的呢?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因為我不怎么會談論這些東西,我們將這個當做比較機密又私人的事畢竟泄露了不好,所以今天算是第一次公開談論。
這是一個很需要深思熟慮的過程,這張圖就大概表示了一切。
這是一張圖表,顯示了我們在探索階段時需要肆無忌憚的發揮想象力。
然后我們開始驗證概念,看是否有可行性并且實現它。
接著我們就開始真正的構建產品了,啟動然后迭代,這樣看最簡潔,我會帶領你們經歷這其中的每個步驟。
下一篇:創業手記:四條實用的融資額宣布技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者如何從零起步賺取人生第一桶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