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張興冬是遼寧省撫順市人。
高中畢業后,他進入了撫順市的一家國有企業上班。
1997年底,年僅26歲的張興冬不幸下崗了。
下崗后,張興冬在無助和失望中徘徊了很長時間,直到1998年6月,他才在妻子李芳的幫助下在石化小區的早市上擺了一個小攤,賣各種小百貨。
經過一年的拼搏,張興冬賺了2萬元錢。
這時,不滿足現狀的他開始尋找更賺錢的買賣。
張興冬擺的小攤旁邊,有一家馮氏煎餅鋪,該鋪賣的煎餅在市場上十分走俏,有時甚至要排長隊才能買到。
望著馮氏煎餅鋪生意火爆的情景,張興冬心里想: 自己做小百貨生意雖然也能賺錢,但僅能維持生活,根本就賺不了大錢。
俗話說'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如果學到一門手藝,不管將來市場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都能憑此養家糊口。
想到這里,張興冬做出了賣煎餅賺錢的決定。
為了學會制作煎餅的方法,每天出攤時,張興冬都要去馮氏煎餅鋪幫忙,借機偷偷地學藝。
然而,'看花容易繡花難'。
過了一段時間后,張興冬買來電磨、鏊子、平底鍋和糧油進行實驗。
可是,他烙出的煎餅怎么都不成型,不但厚薄不均,而且口感也不好,沒有一點韌性。
但張興冬并沒有灰心,他每天晚上都堅持烙煎餅,常常練到后半夜。
2個月過后,張興冬烙煎餅的技術仍然沒有半點長進。
李芳看到張興冬的眼睛都熬紅了,非常心疼,便勸他放棄烙煎餅。
但張興冬不服氣,他不相信自己真的就這么笨,只配做一些不動腦筋的活。
經過長時間的思索,張興冬覺得這種偷藝的方法行不通,必須名正言順地拜師學習,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真正的本領。
于是第二天,張興冬提著禮物來找'馮氏煎餅'的師傅,想拜師學藝。
然而,'馮氏煎餅'的師傅卻怎么也不肯收他為徒,原因不言而喻,是怕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
張興冬雖然碰了釘子,但仍然沒有死心。
他知道山東省是煎餅的發源地,覺得那里會做煎餅的人一定很多,于是,他決定轉讓攤位,遠赴山東拜師學藝。
1998年10月,張興冬來到了濟南。
他找到一家便宜的旅店住下后,便不知疲倦地在大街小巷里奔走。
山東真不愧為煎餅的故鄉,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有小吃的地方,準有煎餅。
張興冬高興極了。
他一路走,一路品嘗和比較各家的煎餅。
他發現每一家煎餅的口感和味道都不盡相同,真是酸甜苦辣俱全,他這個'門外漢'根本品評不出優劣。
而這時,張興冬通過和煎餅老板聊天,得知煎餅的真正發源地不是濟南,而是菏澤。
于是,張興冬又當即趕到了菏澤。
在一位70多歲的老人那里,張興冬了解到中國煎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古代最有名的便是'劉記'煎餅,始于宋朝,可現在已經失傳。
經過幾番考察,張興冬交了200元培訓費,插班參加了當地舉辦的'六姐妹煎餅'培訓班。
經過1個月的培訓后,張興冬終于掌握了制作煎餅的全部技術……從菏澤回來后,張興冬以每月360元錢的價格租了2間民房。
隨后,他拿出家里僅有的8000元錢,開始了新的創業。
張興冬把自己制作的煎餅定名為' 劉記'煎餅,目的是想承接歷史,把具有1000多年的'劉記'煎餅延續下去。
下一篇:2013年創業成功的20大“法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過程中萬萬不能犯的15個錯誤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