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現在的中國正處于創業爆發期和企業傾覆期。
每年拔苗而出的企業有150萬家,被殘酷的市場連根拔起的企業也有100萬家。
號稱“永不沉沒”卻最終沉沒的悲劇故事,不僅僅發生在“泰坦尼克號”身上,在商業世界也一樣會出現。
《大敗局》中的19個企業,就撞了冰山。
此后的失敗案例也是數不勝數,每一個都是鮮活的案例。
從《大敗局》開始,吳老師就一直在研究別人的失敗,卻常被人指責“一個研究理論的書生,有什么資格去評價別人”。
其實他從十多年前就開始做企業,擁有兩家估值過十億的公司。
但也做垮過4個大項目,犯了3個典型錯誤,虧了投資人1億多。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這四個已經消亡的項目,多了解一些失敗的基因,也許能夠幫助一些人躲開“死亡”的陷阱。
一 2003年,吳老師發現一家美國的鉆石網站,被其商業模式中的三點吸引住了: ①鉆石珠寶店選址往往在城市的最中心,房租成本相當高,占總成本的30%,而網上銷售將這30%的成本消滅了; ②鉆石的銷售有全球統一的單位標準,也有證書,鮮少需要擔心沒親眼驗證而買到假貨; ③當時實體店都將鉆石鑲在戒托上賣,而網站上可以隨意搭配戒指托、項鏈夾等,相當于現在的定制。
于是他與一位投資人將這一模式引進了中國,并且千挑萬選了一個職業經理人。
這正是創業的大忌。
當時淘寶網都還沒普及,這個項目虧掉了投資人上億元。
職業經理人不是眼冒金光、將創業理念當做一生理想的信徒。
他們完成的往往是短期KPI,而不是項目本身;他們在意的是收入和分紅,而不是公司的長遠成長。
雖說當時自己來做也不一定成功,但幾乎沒有職業經理人能做好創業項目。
二 2010的時候,吳老師的一個朋友在西湖邊開了一家百貨大樓,想免費把大樓的一個角落送給他開書店,兩人一拍即合,怎么算都是個穩賺不賠的情懷生意: ①在西湖邊開一家自己的書店、落地窗正對煙雨朦朧的西湖,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 ②開書店的最大成本是房租成本,而免費的兩百平方大小的店面,就將最大的成本撇除了。
但一年過后,顆粒無收,還虧了兩百多萬。
對“自己開書店”的美好憧憬也隨之破滅——作為書店老板,吳老師再也不關心有多少讀書人在這里找到所愛之書、享受咖啡和美景,滿腦子都是這個人來一個小時消費了多少,是不是來蹭書、蹭空調、蹭環境的。
大半年后,類似的事又發生了。
吳老師在臺灣發現了一本教授職場技能的雜志,這正巧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內容都是白領用得著的干貨,又把這一模式引進來,雜志名為《藍獅子經理人》,是出版總署當時唯一批準的、以私營企業名命名的雜志。
首刊之后就有了幾千本穩定的定量。
雜志版權從臺灣引進不到一年,燒掉了六百萬。
雜志只好喊停。
書店與雜志,是兩件讓書生欲罷不能的美好之事,但與趨勢逆流而行。
文化產業在2010年之后已經進入了移動端時代。
傳統的書店和雜志都已進入微利時代,想要在沒有風的時候飛起來,可能性微乎其微。
三 《藍獅子經理人》的失敗是敗在載體上,但職場技能教育的市場空缺真實存在。
2013年,吳老師將職場教育換了一個載體,同樣的內容在APP上,用動漫來展示,以闖關的方式將知識點分解,借碎片時間去學習一些實用技能。
見過的人都覺得內容是硬貨、展現形式有樂趣,但沒人愿意為內容買單。
五十多人的團隊,花了兩千萬,干了兩年,解散。
這次錯在產品出生太早。
全民手機電子支付的普及在2014年之前非常不便,雖然有,但心理接受度也不高;而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網絡上的知識和版權付費,則是在更遲的2016,知識經濟的元年才緩緩而來。
創業正如遇見淑人,在時間的長河中,早一步或者晚一步都可能一敗涂地。
沒有選對團隊的身份,沒有在戰略上瞄準趨勢,沒有在產業成長中把握對時間點。
這是吳老師所犯的三個錯誤。
我們不逃避失敗,失敗并不可恥,能讓自己和別人在失敗的經驗中學到警戒,這正是苦難的價值。
下一篇:從“一起唱”App的失敗說起:屬于90后的創業時代終將會來臨,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是一部血淚史:燒光百億美金,這17家公司帶給你的教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