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幾年以后,當我重讀吳曉波的書《大敗局》和《大敗局II》時,腦海里總是浮現出這句詞。
世事變遷,看同樣一本書的感受也不盡相同。
前些年我是一個企業觀察者,看這兩本書的時候更多的是扼腕嘆息。
現在我開始創立一家企業,這些失敗企業的故事對我的沖擊更加強烈,因為我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旁觀者了,更要從他們的失敗經驗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1949年以后,企業家這個階層在中國消失了近30年,企業家這個階層重新出現也就30多年的時間。
在這30多年里,一批企業站起來,一批企業倒下去,可謂“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可以說,那些30年前就開始創立自己的企業,如今還活躍在舞臺上的企業家都是“幸存者”,數量上已經微乎其微。
有一個問題值得所有企業家自省:在中國,哪些企業容易失敗?也正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吳曉波寫了兩本有關“大敗局”的書。
這兩本書具備一些共同的要素:豐富的戲劇沖突感、宿命與抗爭、真實與謊言、道義與欺詐、做勢與做局......這樣的故事有時讓人瞠目結舌,有時讓人扼腕嘆惜;有時候讓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更多的時候則是讓人看到內心的陰暗......但同樣是“大敗局”,兩本書的氣質已經有所不同:在《大敗局》那本書中,那些企業家大都起于草莽之間,學歷背景普遍不高,其失敗的原因也大都是一些經營性的原因。
而在《大敗局II》這本書中,幾位企業家都是知識分子出身,他們雖然也犯過一些經營錯誤,但失敗的致命因素卻是沒處理好政商關系。
吳曉波將這些企業的失敗基因歸稱之為“中國式失敗”,并將這些失敗基因歸結于三點:政商博弈的敗局、創業原罪的困擾和職業精神的缺失。
這些失敗基因是在中國的商學院學不到的,在那里教的都是一個關于“確定性”的知識,而在中國真實的商業環境要復雜得多,“不確定性”要遠遠大于“確定性”。
這是商業世界的魅力所在,也是這兩本書的魅力所在。
這三十年是中國處在劇烈轉型的三十年,也是中國企業快速嬗變的三十年。
看著兩本《大敗局》中的一些人和事,常常會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雖然這些人和事也才過去十多年。
太匆匆,中國的政商關系、市場環境和經營策略都變化得太快了!中國的企業家們就像是“弄潮兒”,隨著一個浪潮迅速崛起,又隨著下一波浪潮迅速跌落。
不得不承認,這些“弄潮兒”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他們憑著大開大合的思維視野,以及充滿爭議的商業手腕,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構建了一個商業帝國,卻又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將之摧毀,其中的商業邏輯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比如說,中國最成功的企業家不僅需要處理好商業方面的事情,還需要花大量時間處理好政治方面的事情。
這些中國的企業通常以“巧妙騰挪”著稱,但是很多時候,“巧妙騰挪”與“弄巧成拙”只有一線之隔。
在中國,因為制度的缺失,導致這條線非常不明顯,所以企業的成敗往往不掌握在企業家手里。
這一點在健力寶、科龍、華晨和三九的案例中表現得格外明顯。
這四個企業的創立者都曾經非常強勢,這種強勢讓這些企業獲得了高速發展,但卻因為產權不明或者激勵機制不合理,在企業成立之初就為將來的失敗埋下了影子。
這些企業家都曾經是政府官員眼中的“紅人”,他們創立的企業成為當地的“名片”,而且貢獻了巨額財政收入。
但這些企業家并沒有在產權方面獲得他們期待的成果,而且企業的產權結構也不支持他們的選擇。
這些企業家往往選擇了鋌而走險,甚至和當地的政府公開對抗,但結果往往是悲慘的,或者遠離他鄉,或者是身陷牢獄,甚至身敗名裂。
誕生于市場競爭領域的民營企業在政商博弈中的弱勢地位有目共睹,企業家為之付出的代價也可謂“血流成河”。
正如馮侖所言,“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僭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自如,持續發展。
”以這句話來看健力寶、科龍、華晨和三九等企業的失敗,具有非常鮮明的現實意義。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法罪錯位”。
一個企業家往往是因為“甲”獲罪,但最后宣判的罪名卻是“乙”。
比如鐵本的失敗,董事長戴國芳被控的罪名是“虛 和當地政府不和,被以“涉嫌貪污”雙規下臺,卻長達五年沒有被正式起訴。
在中國,一個好的商人應該經常看《新聞聯播》,因為中國的商業從來不只是商業的事情,而是和政治走勢息息相關。
一方面要創造市場價值,一方面又要借勢政治資源,要游刃有余地騰挪其中,將是考驗中國企業家的最大挑戰,也是中國企業最大的“失敗基因”。
下一篇:為什么錢給到位了,你的員工還是棄你而去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公司哪些冤枉錢可以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