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人們普遍會認為,合伙人容易散伙的原因是當今中國缺乏所謂“合伙人精神”。
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簡單 本文討論的合伙人不是法律上承擔無限責任合伙制企業的合伙人,而是泛指一起合伙創業的人因此與我們都有關系與我們內心的痛都有關系。
入夏,電影《中國合伙人》的熱映,誘發了人們對合伙人的熱議。
相比西方,為什么中國式合伙人多以散伙告終?為什么企業到了青春期,更容易分家? 典型性青春期分家 這事兒說起來很鬧心。
當初幾個鐵哥們兒,或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一起合伙創業,可謂歷經九死一生,度過了艱苦創業生存期、快速發展成長期、生機勃勃少年期。
十二三年過去了,好不容易進入青春期,要命的問題卻跟著來了。
于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分家故事,就不斷在身邊上演,比如W公司。
W公司于1995年注冊,最初合伙創業的主要成員有三人,領頭的是M先生,另兩位是M先生的弟弟和一位發小K先生。
公司剛開始做建材生意,幾年后隨著房地產市場發展,生意越做越大,2002年增加了家具生產生意,再后來又增加了房地產開發、酒店、餐飲等業務。
2007年,雖然公司員工已有三四千人,年銷售額也有20多個億,但內部還是兄弟文化,管理還是靠能人+情感。
由于沒有統一的戰略、文化和集團管控,公司內部各種山頭林立,圈子利益彼此糾結。
三位創始人也非常想解決這個問題,但由于發展頭十年只是一門心思做生意,忽視管理,等想解決了卻已積重難返。
且三人大有桃園結義之情懷,寧舍江山,不傷兄弟情義。
尤其領頭的M先生更是每每不好意思說丑話。
積累的結果,雖然生意看起來還不錯,但問題已堆積如山。
2008年遭遇經濟寒冬,公司經營狀況一落千丈,高層一籌莫展,全員士氣低落。
于是隱藏的問題相繼爆發。
先是為籌備上市引進的職業經理人陸續離職,此后是幾位元老離職,干了十年左右的骨干員工不少也都紛紛隨元老或經理人離去,還有的干脆創業去了。
糟糕的是,2009年的下半年,合伙創業的K先生提出了承包分治模式:自己負責的1/3建材市場(這是核心生意),單獨核算。
這實際上是分家單干。
M先生雖和弟弟與K先生進行了多次溝通,但還是沒擋住分家。
因為K先生已在長期的管理紛爭中把利潤分流出去了,同時截流了采購通路、客戶市場,因此K先生實際已經能夠獨立經營了。
沒辦法,M先生只得同意,同時置換了股份。
對虧損企業,股份除了債務外,已無實質意義。
更想不到的是,K先生分離出去后,老板的弟弟也提出分治。
M先生帶弟弟創業時,弟弟還沒有結婚。
在哥哥的帶領下,弟弟一路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也順道迎娶了公司美麗、能干的公關部女經理為妻。
過去哥哥比較倚重弟弟,很多事都是弟弟來辦,如今弟弟提出分治單干,哥哥也很無奈。
于是2010年年底,弟弟分得了家具和酒店業務。
弟弟本來準備大干,可山頭文化和分家文化已融進了公司的血液,2012年弟弟和弟媳婦也分家并離婚了。
弟媳婦又分得了酒店、餐飲。
兩個創始人先后分家后,M先生留給自己的是剩余的建材市場和房地產開發業務,但房地產一直沒開發起來而最后舍棄,只得堅守最初起家的建材生意。
生意還算可以,但規模已縮減到七八個億,員工隊伍不足千人,同時還面臨著分家出去的K先生的持續侵擾。
這在分家造成情感傷害的基礎上又可謂雪上加霜,而弟弟分家單干更對M先生的精神是巨大打擊,足足一年多才緩過勁來。
三人合伙創業夢,最終灰飛煙滅。
其實,許多青春期企業,即便還沒有分家,所謂的“合”也只是形式,合伙人之間最初樸素的情感、道義、做事的邏輯,都逐漸被私利或小圈子、自留地的利益分流所消磨侵蝕,道德早已成了說教別人的棍棒。
于是坦誠少了,紛爭多了。
而紛爭表面上是為了企業,但細琢磨,漸漸帶有利益傾向和政治游戲,未來滑向分家在所難免。
即便夫妻店,有的甚至做到了上市,也擋不住分家和離婚。
有不少夫妻店在分家前四五年,婚姻已名存實亡,只因孩子還小。
合久必分的深層次原因 看罷故事和其背后近似的發展路徑,我們都會陷入思考和困惑。
人們普遍會認為,合伙人容易散伙的原因是當今中國缺乏所謂“合伙人精神”,比如:包容、欣賞、互補、平等、坦誠、守信、妥協。
但這只是表象,其根本原因如下: 1.中國社會,是基于綿延了幾千年的封建宗法圈層式結構。
所以最初合伙做事時,大家合的是相互了解、情感,基于做成事情的邏輯、精神、道義,這時物質利益也還沒產生。
等企業到了青春期,有足夠的物質利益了,合伙人的精神世界卻沒有根本性質變,這就容易在物質文明面前迷失。
而現代企業是基于西方資本契約文明,適于捆綁式人際社會結構(區別于圈層式)。
試想,基于圈層社會結構的基礎,卻承載著現代捆綁式的商業文明,合在一起能不糾結和痛苦嗎? 2.這個轉型的時代,轉得太快了。
尤其是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成長年代與今天完全是天壤之別的兩個社會。
改革開放前,物質世界是越窮越光榮(消滅資本),瞧不起生意人,而發展到今天已形成了資本至上的商業文明;精神世界也從完全服從、為人民服務,變成了追求個性獨立,精神自由。
所以,“80前”運行的是舊有的精神軟件,而現實世界是完全升級版的物質裝備。
面對著巨變的物質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卻很難改變,即使被現實世界的“橡皮”擦去了,最初的印痕仍在。
可以說,我們還來不及融入商業文明,我們的價值理念、精神世界、行為習慣根本還不知道如何尊重商業時代的主導者:資本。
但以資本為核心的商業社會又確確實實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細胞。
兩者勢同水火。
所以,沒有改變的人,或者改變程度不一樣與已經改變的人都有可能合不來,導致分家。
因此,生活在今天這個轉型時代的中國人,大多數都處在精神和物質二元對立分裂的狀態,幾乎每個階層的人,都不幸福和不快樂。
這種分裂導致的不痛快,也導致事業很難持續穩定發展,沒有極高的修養、見識和定力,就很難長久合作下去。
下一篇:哪些企業注定做不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企業成長過程中要梳理哪些制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