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商業模式是當下頗為流行的詞匯,在商者必談商業模式。
對商業模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并且也都可以自圓其說。
商業模式在商業化運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并不是脫離現實的閉門造車或簡單復制,李明利本人認為,真正引領行業發展的創新的商業模式,根源還在于消費需求。
因為,消費者是商業活動的最后買單者,一種消費者無法接受的商業模式,就沒有任何價值。
看一種商業模式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能為消費者創造的價值是什么,是否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總結起來,商業模式的創新有這樣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1、細分市場,從消費趨勢中把握商機。
消費需求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努力把握,總會找到新的市場機會。
企業要想持續經營或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就要時刻關注消費趨勢的變化,深刻分析不同的社會焦點所帶來的消費需求的轉變,這種轉變往往隱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和商業價值。
誰能越快洞察這種變化,率先推出創新的產品和服務,誰就會占得先機、先下手為強。
在策劃行業盛行全能式服務、號稱金融、服裝、日化、食品通吃的時候,北京方圓品牌營銷機構在國家的產業政策、社會輿論導向、消費者的結構變化中,察覺到了三農經濟在國家經濟中的上升地位,必然導致大量涉農企業面對如此發展機遇而對“外腦”的迫切需要,于是從眾多企業中,挖掘出“農業龍頭”這一企業類型,并盡快調整自身的服務導向及商業模式,以“專業服務農業龍頭”迅速在行業躥出,成為農業領域品牌營銷的引領者,地位至今無人能動。
理所當然的認為單一的商業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滿足所有細分需求,必然是低效的商業模式。
2、了解消費者,從消費者的遺憾中找到突破。
很多企業覺得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已經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其實不是。
沒有完美的產品,也沒有完美的商業模式。
很多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或遺憾。
每個不滿的背后都會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企業如果能夠敏銳的捕捉到這種遺憾,進行產品或服務升級,自然就會創新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策劃咨詢,從行業創立之初即是在企業經營中擔當著顧問的角色,眾多企業對其又愛又恨:愛他的足智多謀,讓企業風光無限;恨他的腳不著地,使企業入不敷出。
很多行業中人覺得這是正常現象,策劃咨詢從來都是只有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北京方圓卻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贏利點:傳統策劃公司,提供的只有“方案”這種單一產品,造成與客戶合作松散,雙方價值都不能最大化發揮。
如果延長服務鏈,從“提供方案”到“輔助執行”,從“收固定服務費”到“拿提成上不封頂”,不僅彌補了企業又愛又恨的遺憾,還可以使策劃公司自身盈利能力獲得大幅提升。
因此,“我靠提成”服務方式的提出,讓北京方圓再次實現了發展提速。
嘗試將消費者的不滿或遺憾變成新的產品或服務,也許你就是下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的引領者。
3、找消費者麻煩,為“麻煩”提供解決方案。
在這個快捷社會背景下,消費者最喜歡的詞是“快”,最讓他們望而卻步的是“麻煩”。
于是,消費者的“麻煩”,就成為商業模式創新的機會所在。
最直接的例子,現在電子商務模式的快速發展,就是因為其方便、快捷、24小時不間斷的特點,讓購物不再是體力活,消費者輕松搞定。
近期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掀起的打車APP大戰,創業者們和其背后的阿里巴巴、騰訊、土豆這些巨頭,不惜展開刺刀見紅的白刃戰,也正是源于這些城市的消費者在最短時間打到車是一種奢侈,打車麻煩背后所隱藏的巨大“錢”景。
這種商業模式的出發點,就是讓消費者在最短時間打到車和讓司機在最短時間找到客源。
與其說沒有見過哪個O2O行業像打車APP發展這么快,倒不如說在這個時期沒有哪種“麻煩”比消費者打車時表現的更集中和突出。
請一定重視“麻煩”所帶來的希望。
4、跨界,幫助消費者創造需求。
移動真正的競爭對手是誰?騰訊; 對銀行造成巨大沖擊的是什么?支付寶; 通話、短信必須是收費的嗎?微信搖了搖頭; 國美和蘇寧不可撼動嗎?京東不這么認為…… 跨界,已不是演藝圈的專屬名詞,伊利牽手騰訊,順豐攜手便利店,黃太吉用星巴克的方式賣煎餅,跨界正當時。
隨著消費理念的升級,任何一種創新的營銷模式都會成為過去,除了在消費者表現出需求時能第一時間滿足他之外,更高層次的,是在消費者沒有需求的時候,企業為消費者創造出一種需求,一旦這種需求成為習慣,企業的模式就必然獲得成功。
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說,優秀的企業滿足需求,而偉大的企業創造需求。
人們的購買決定往往被習慣、懶惰、漠視、慣性所操控,所以,需求有時候不是等來的,需要我們去創造需求。
創造需求,也不是靠傳統的營銷手段來引導,而是對消費者真正的了解。
需求創造的過程,就是對消費者需求管理的過程,需要對一切與消費者有關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加工、挖掘和價值再造。
因為需求不是孤立的,只需要你放低姿態,從買賣之間的勸說,升華到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用消費者的視界看待世界,也許美好的陽光就會照耀到你的身上。
下一篇:向雷軍和小米學習組織創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企業在控制成本上 東西方存在的大差距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