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混沌大學,作者李善友。
為什么領先的創新者總是遭遇失敗的窘境呢?我們直覺會認為,是這家企業技術過時了,管理出問題了。
其實不然。
“事實上,這些公司都以管理卓越而著稱。
良好管理恰恰是它們未能保持領先地位的最主要原因。
“克里斯坦森說,就算我們把每件事情都做對了仍有可能錯失城池。
事實上,面對新技術和新市場,導致失敗的恰好是完美無暇的管理。
其背后的原因是:企業良好的管理會將其禁錮在第一曲線(主流價值網),導致無法開啟第二曲線(邊緣價值網)。
那么,這背后如果沒有一個周期性的力量,企業如何能以新贏舊,以小贏大呢? 去邊緣市場,那里你才有優勢讓我們先把答案放一下,從一個現象開始入手分析。
我們發現,在每一個新顛覆性創新的新技術、新產品出來的時候,似乎總伴隨一個不太起眼的詞匯---邊緣。
正如凱文·凱利所說,“顛覆式創新往往來自于邊緣”。
它們有一些共同點:質量很差,差到你可以完全忽視,對巨頭來說,他們更像是“小玩意兒”,完全不起眼。
但是,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兒卻屢次在歷史重大關口的時候出現。
你要記住的是:顛覆性的競爭都來自于邊緣,而不是中心。
具體表現為低利潤、不可靠、市場很小、風險又高。
主流的巨頭會把最好的資源先吃掉,而不屑于去關注邊緣市場。
所以,迫于無奈,一些初創的公司因為錢少不得不去邊緣市場,去占有邊緣客戶。
但這時候,會出現一個動態的力量,驅使邊緣區域越來越大。
對此,凱文·凱利是這樣建議初創企業的:如果你想去和巨頭競爭,不要迎頭而上,而是找到一個新的角度,去邊緣市場,因為那里你才有優勢。
他講了一個例子。
當出現第一個蒸汽機的時候,大家都嘲笑這些蒸汽船,覺得它沒有效率、經常出故障、成本又很高,像個小玩具一樣滑稽。
但是,它有一個優勢是帆船不具備的,可以逆流而上。
事實上,在過去五十年,那些偉大的破壞性產品,幾乎都是起源于邊緣市場,剛出來的時候,都很爛……當初喬布斯創辦蘋果的時候,想拉惠普的沃茲入伙。
喬布斯說,“出來和我一起創業吧!”沃茲回答道,“我在惠普工作期間和你一起研發出這個東西,這時候出來好像不道德。
等我先拿Apple原型給老板看看。
”惠普的老板看了東西之后,當然是絲毫不感興趣,他說,“小玩意兒,就像業余無線電那樣,只有技術迷才會感興趣。
”現在我們可以再問自己一遍,偉大產品背后的力量是什么?邊緣。
那么,為什么創新總是發軔于邊緣?這是偶然現象,還是底層規律?存在是一,“不圓滿”造就“圓滿”在此,我想引入王東岳的遞弱代償原理來進一步分析。
王東岳最重要的理論四個字,遞弱代償,即整個宇宙的存在度和生存度一直在遞弱。
而因為你的生存度遞弱,所以不得不由更高的能力來代償。
通常我們認為,由于科技和文明的發展,人類取得了今天的一切成就。
所以,我們將自身能力的提高作為“因”,而王東岳卻認為,這個“因”其實是結果。
實際情況是,因為你的生存度下降了,所以不得不引入更高的能力,才能活下來。
于是,“因”變成了“果”,“遞弱”變成了第一“因”。
那么,“遞弱”如何“代償”呢?想象一下,整個宇宙在最開始的時候是完整的還是分散的?最開始的時候,宇宙是完整的“一”。
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認為:存在是一。
隨著生存度下降,生命不得不“自己代償自己”。
代償的形式,就是“分化”。
如果你進一步思考,生產力水平是如何進步的?通過分工。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生產力水平越來越高。
所以,王東岳說,“遞弱代償就是一個分化代償的過程。
分化代償只能建立在不圓滿的基礎上,只有不圓滿才需要代償。
”現在回到商業情景里。
我們原以為:主流市場有很多資源,必定前途遠大。
恰恰相反,正因為你什么都有了,就停滯不前了。
但是,如果你處于邊緣區域,必須分化才能夠生存,這時候就會有一個力量推動你往前走。
分化代償在商業中就體現為邊緣創新。
但不僅僅在商業,邊緣分化是一個大尺度的簡一律。
生物進化,科學革命,經濟創新,都是“邊緣分化”。
▍人類是怎么演化出來的?我們通常可能認為,第一個單細胞生物出現在35億年前,經過一步一步演化走到了今天。
但恰恰相反,人類的演化是非連續性的。
最早的人類是魚,其中有一些魚爬上岸,成為爬行動物。
從魚到爬行動物中間,其實是非連續性的,它是從一個邊緣分化出來的。
然后,爬行動物演化成哺乳動物,哺乳動物演化成靈長類動物,靈長類動物演化成直立人,直立人最終蛻變成智人。
從智人到今天,匆匆20萬年,這在整個35億年的生命歷史中,不過是“側枝盲端”。
而側枝分化速度越來越快;越后進化的側枝生存周期越短。
從大歷史角度來看,單細胞生物35億年,多細胞動植物5.7億年,恐龍1.6億年,哺乳類動物7000萬年,直立人距今300萬年,我們智人只有區區20萬年。
所以,非連續性,成為常態。
▍科學是怎么進步的?再說到科學,是不是從原有的科學之上連續性改良而來?傳統觀點認為:科學進步標志是“前仆后繼地逐漸逼近真理”,后出現的科學一定比之前的科學更好,更接近真理。
然而,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托馬斯 ·庫恩認為,“科學革命的進化過程不朝向任何目標。
而且前后代科學家之間不但不是繼承,而是革命。
”什么是革命?革命并非是一種朝向預定目標的進步,恰恰相反,它通過背離那些遭到重大困難的先前的世界框架而進步。
換句話說,原來的科學世界觀被固化在原地后,新的科學只有從里面分杈出來、才能進步。
如果沿著原來固定的世界觀往前走,最后只能走到盲端。
只有分化,才能產生新科學。
西方如今的主流世界觀全部都是對既有主流世界觀的分化產生。
第一個主流世界觀——亞里士多德,通過基督教的教會、學校固化下來,占據西方主流世界觀2000多年時間。
第二代是牛頓,牛頓推翻了亞里士多德世界觀。
然后,達爾文推翻了牛頓世界觀。
越往后時間段越短,斜率越陡。
所以,當你在一個大尺度里看小事物的演變時,你才能明白其中緣由。
就像王東岳所說,”人類文明一切進步,都源于邏輯變革“。
▍經濟是怎么發展的?創新不是在同一條曲線里累積性增長、漸進性改良,而是從一條曲線變革為另一條新曲線。
大家都知道這是熊彼特的名言,他認為:不管把多少馬車連續相加,也絕不能得到一輛汽車。
所以,你不能在主流經濟結構里漸進性進步,而是需要分化出一條曲線才能進步,這就是非連續性創新。
第二曲線會帶來十倍好,而第一曲線只能取得10%存量性進步。
從大尺度看,整個宇宙就是一種邊緣分化;從經濟學角度,就是顛覆性創新。
顛覆性創新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整個宇宙有一個現象——主流產生盲端,只有側枝分化才能有新的發展。
而你,恰好出現在了側枝的里邊,你之所以贏,是因為順應了這個新的趨勢。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創新?為了增長,為了生存。
隨著生存度日趨下降,不創新就不得活。
從宇宙來看,因為弱化,所以分化。
變異就是分化,變異才能延續存在。
創新就是分化,分化才能延續生存。
《規模》這本書的結論和王東岳《物演通論》的結論異曲同工。
王東岳認為,愈原始愈簡單的物態或物種,它的質量分布愈廣,存在時間愈長,亦即衍存穩定性愈高;愈高級愈復雜的物態或物種,它的質量分布和存續時間均呈遞減趨勢,其異變速率也愈來愈快。
而張江教授在講《規模》時提到,一條曲線上的指數式增長必將由于臨近奇點而崩塌,通過創新重啟增長曲線,實現曲線轉換,創新與曲線轉換的發生必將越來越快。
第一曲線奇點臨近,即將崩潰。
此時,我們必須分化出第二曲線。
第二曲線逼近奇點,怎么辦?分化出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分化速度越來越快…… 在工業化時代,每個人都學習管理能力。
如果你不學習,就會在與別人競爭中一敗涂地。
但如今,如果你不學習創新能力,你就不得活。
就像《規模》所提到的,人們不僅是在跑步機上跑步,而且還會不停地跳到更快速的跑步機上奔跑!所以,所謂新的創新,新的科技,新的文明,是由于我們生存度的下降,不得不的一個行為。
人類的終點是什么?那么,面對人類今天的這個局面,終點在哪里?按照《規模》這本書的觀點,你會逐漸逼近奇點,然而直奔奇點而去。
所有偉大的思想家都是悲觀的,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日常生活就悲觀了呢?NO!正是因為有了死亡這件事情,才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我們今天的生活和商業。
最后我想說,如果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唯一因,那么創業就是最大的愛國。
(完)
下一篇:如何優化企業的運轉效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疫情重壓之下,企業如何化危為“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