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提起“小米上市”,好像有很多話要說,但又不知該從何說起。
畢竟估值都450億美元了,畢竟MIUI用戶都突破1億了,好像不上市都對不起各位看官似的。
2014年雷軍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分論壇上信誓旦旦地表示“小米在未來五年內沒有上市計劃”,而在去年年底進行的第五輪融資中,小米憑借450億美元的估值融得11億美元,這一估值已經達到世界頂尖科技公司的級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時應是進行IPO的黃金期,但小米的相關負責人卻再次出面辟謠稱“我們壓根兒就沒打算上市”,這句話讓“小米上市”的前景變得愈發撲朔迷離。
《福布斯》網站曾在去年的一篇報道中稱小米為“全球最富的私人科技公司”,這一稱呼的依據也是其超過400億美元的估值,而在今年1月發送給小米員工的新年郵件中,雷軍表示“2014年,小米一共售出6112萬臺手機,增長227%;含稅收入743億元,增長135%”,更是驕傲地宣稱小米已經成為“國內智能手機行業市場份額領先的公司”。
雷軍的硬氣源自小米在2014年的高速增長,但是深諳資本之道的他肯定不會滿足于“全球最富的私人科技公司”。
盡管雷軍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小米并不缺錢”,但如果想在2015年繼續保持火箭式增長,除了需要加強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優勢和積極布局智能生態之外,小米還需要在海外市場上有所作為,而想要完成這幾件大事,僅僅依靠現金流和融資明顯是不夠的,所以IPO應該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終極之道。
那么,左右逢源的雷布斯為何遲遲沒有走這步棋呢?“互聯網公司”的定位國外科技媒體在報道小米時經常會為其加上“中國版蘋果”的定語,對此雷軍回應稱小米的營收主要來自圍繞手機生態系統打造的互聯網平臺,“手機硬件不掙錢,依靠后期互聯網業務和增值服務掙錢”,不管雷總當年的這番話是否適用于如今的小米,但至少明確了小米的定位確實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那么,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美國《華爾街日報》在去年披露的一份機密文件顯示,2013年小米高達94%的營收源自手機銷售,而服務類產品的占比只有區區1%。
雖然我們還無從得知2014年的具體數據,但手機硬件無疑仍是小米的核心業務,眾所周知,小米的目標從來都不是成為中國的諾基亞或摩托羅拉,而是成為“帶有谷歌元素的亞馬遜”,而目前過于依賴手機的營收結構與這一定位顯然是格格不入的。
既然如此,如今的小米可能只是邁出了漫漫長征的第一步,現在進行IPO明顯為時尚早。
小米生態尚未形成2014年,在雷軍的運籌帷幄下,小米已經將觸角伸向了多個領域,包括地圖、影視、智能家居、互聯網金融、移動安全、新媒體、電商、手游等,有著天使投資人背景的雷軍到處跑馬圈地,更是雄心勃勃地表示計劃在未來的五年時間中投資100家公司來復制小米模式,一副打造小米帝國的架勢。
筆者在《針鋒相對:魅族小米“生態戰”全面打響》一文中曾經指出,小米在智能生態圈的布局相當積極的,從路由器到電視、從入股美的到推出智能模塊,小米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實,目的也非常明確。
在小米Note的發布會上,雷軍更是一再強調“以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智能設備”的目標,并且將智能模塊和小米智能家庭應用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圈內的明眼人應該都能看得出來,小米距離真正的“生態系統”還有很長的距離,因為除了手機周邊廠商和黃牛之外,如今還沒有太多能從小米生態中獲得巨大收益的參與者(如阿里生態中的淘寶大賣家),所以小米目前最多算是搭建了一個龐大的網絡,而沒有形成真正的生態。
那么,整體布局的尚未完成就意味著公司估值還有較大提升的空間,精明的雷軍除非遇到緊急情況,否則應該不會冒進啟動IPO。
無處不在的專利風險雷軍曾指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長在2015年可能會出現放緩的趨勢,而小米將會把今年的重點放在產品創新和拓展海外市場方面。
產品創新姑且不說,單單是國際化這一條路小米就走得格外坎坷,在國內受到高通專利庇護的小米在走出國門之后馬上就被專利巨頭愛立信給盯上了。
去年年中,小米表示將在印度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開展手機業務。
12月,愛立信拉開了與小米的專利大戰,首先通過控告小米侵權讓德里高級法院下令在當地禁售小米手機,隨后經過雙方協商,搭載高通芯片的紅米1S得以在印度繼續銷售(每臺設備需向印度法院預繳100盧比的押金),但使用聯發科芯片的紅米Note則遭到全面禁售。
愛立信與小米的專利訴訟案將會在今年2月再度開庭,如果小米最終難敵來勢洶洶的愛立信,那么未來勢必將會遭到更多專利商的圍攻。
此外,小米的戰略合作伙伴高通已經同意向中國發改委支付60.88億元的天價罰款來了結為期14個月的反壟斷調查,同時調整其在中國的“專利強制交叉授權”策略,這也就意味著小米如果想要繼續保留高通這一專利保護傘,就可能需要再額外支出一筆專利費用,這對于依靠“高性價比”來打天下的小米來說無疑會是個不小的負擔,試想如果小米因為專利的原因而喪失價格優勢,其硬件收入為主的商業模式也將受到嚴重威脅,而450億美元的估值和后續融資或也將會受到影響。
所以在其沒有解決好專利問題之前,應該是不會冒險進行IPO的。
對競爭對手的忌憚一家企業選擇上市就意味著其要轉變成為公共企業,那么就需要向公眾披露大量的財務數據和內部運營信息,這對于對自身業績數據一直諱莫如深的小米而言將會是件相當艱巨的任務。
小米自2011年成立至今,很少在公開場合披露財務和運營數據,近期可查的也只有去年年底小米入股美的時所公布的2013年部分財務數據以及雷軍在新年郵件中提到的2014年整體銷量和營收,這些數據只能反映小米的整體運營情況,而不能看出各個產品及服務的分類營收,所以自然無法推測小米的戰略布局和投資收益。
筆者認為小米之所以會小心翼翼地“保護”這些數據,主要原因就是對競爭對手的忌憚。
深諳互聯網營銷之道的雷軍雖然善于憑借話題和事件進行炒作,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樹敵頗多,包括魅族、華為和樂視在內的多家廠商都與小米有過擦槍走火的時候,國內的大部分手機廠商基本上都緊緊盯著小米的一舉一動,就連雷軍也慨嘆競爭對手對小米的研究已經達到“像素級別”,所以如果小米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選擇上市的話,就等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這應該算是兵家大忌,雷軍自然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
結語就在筆者行將完成本文時,看到小米在舊金山召開美國媒體溝通會的相關報道,小米總裁林斌和全球副總裁Hugo Barra向美國媒體介紹了小米過去幾年的業績、主要產品線以及在美國市場未來的規劃。
有趣的是,Hugo Barra在發布會上表示小米暫時還沒有在美國市場銷售智能手機產品的打算,而是將會為消費者提供種類多樣的配件和智能家居設備。
同時,林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小米并不尋求通過用戶購買其硬件賺錢,而是希望通過用戶使用其設備來創收。
這兩位大佬的表態也反映出小米在進軍國際市場時的無奈,畢竟面對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相對完整的美國市場,小米難以復制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的商業模式,所以多家美國媒體也并不看好小米在美國的發展前景。
如此看來,上市對于目前的小米來說確實是一趟渾水,倘若真如雷軍所言——小米并不缺錢,那么小米還真沒有上市的必要,這樣不僅能夠讓自己繼續潛心布局小米生態,同時也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應對專利問題和競爭對手的挑戰。
“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著蛋”,雷軍肯定也明白這句老話的個中內涵,所以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宣稱小米暫無上市計劃,至于那些已經投資小米的機構們,還是稍安勿躁,靜候小米再修煉一番之后為大家帶來更大的驚喜或驚嚇吧。
下一篇:外媒公布支付寶最新估值:馬云又賺翻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把握出售公司的最佳時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