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28日電 28日,恒大研究院和智聯招聘聯合發布《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
該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中,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連續三年第一。
上海持續3年成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恒大研究院 報告顯示,從結果看,經濟體量大且增長穩定的上海市人才吸引力指數2017年由第二名升至第一名,隨后三年持續第一;由于深圳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且人才政策吸引力強,2016-2019年深圳排名第3、3、3、2位;北京因嚴控人口、疏解產業,排名為第1、2、2、3位,有所下降;廣州則始終為第4位;杭州因電商為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連續四年穩居第5;南京為第6、6、7、6名;成都2019年為第7名且近三年較為穩定;濟南2019年為第8名,比2018年的第14名有所上升;蘇州為第7、8、9、9,較為穩定;天津為第8、10、12、10名。
2019年前50強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有33、6、8、3個;一二三四線分別有4、32、14、0個,分別占一二三四線城市數量的100%、91%、17%、0%;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分別有12、7、5、2、3個。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顯示,北京和上?;槿瞬磐饬鞯谝荒繕顺鞘校本┝飨蛏虾?、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中占比分別為0.8%、0.6%,人才從北京凈流向上海。
報告稱,2019年應屆生、海歸將簡歷投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占比24.5%、28.7%,均高于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整體比重20.2%,應屆生和海歸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
從應屆生看,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別是北上深廣,合計占比24.5%,高于北上深廣的人才流入占比20.2%;應屆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還有成都、杭州、鄭州、南京、西安、天津,前十合計占比45.2%,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6.1%,意味著和流動人才相比,應屆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線城市集聚。
和2018年相比,2019年流入北京、武漢、成都的應屆生占比分別下降0.5%、0.5%、0.4%,流入濟南、深圳的應屆生占比分別上升0.3%、0.2%。
從海歸看,海歸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別是北上深廣,合計占比28.7%,高于北上廣深人才流入占比的20.2%;海歸人才流入前十城市還有杭州、成都、南京、天津、蘇州、青島,前十合計占比44.6%,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5.5%,意味著和流動人才相比,海歸人才也更加向一二線城市集聚,尤其是向一線城市集聚。
和2018年相比,流入北京、成都的海歸人才占比分別下降0.9%、0.3%,流入東莞、深圳、長沙、無錫的人才分別上升0.3%、0.2%、0.2%、0.2%。
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報告的數據顯示,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19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5.0%、2.8%、-4.0%、0.0%、-0.5%,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凈流出,成渝和長江中游基本平衡。
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長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趨勢,2019年分別為22.6%、17.6%;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較為穩定,人才流出占比分別逐年微降,2019年分別為13.9%、11.1%;京津冀2016-2019年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14.3%、16.2%、17.0%、17.3%,逐年上升;成渝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較為穩定;長江中游人才流出占比逐年下降。
2016-2019年分別有64.6%、64.7%、64.5%、63.1%的人才流入五大城市群,均超6成。
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6-2019年長三角分別為4.7%、4.6%、4.6%、5.0%,人才凈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長三角集聚;珠三角分別為1.7%、2.0%、2.2%、2.8%,人才凈流入且逐年上升;京津冀分別為-0.4%、-1.9%、-2.9%、-4.0%,人才凈流出且流出規模逐漸擴大,主要受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逐年大幅下降影響;成渝分別為-0.7%、-0.2%、0.3%、0.0%,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長江中游分別為-1.3%、-1.0%、-0.3%、-0.5%,流入流出基本平衡。
北上人才凈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廣呈上升趨勢 報告顯示,從2019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看,四個一線城市北上深廣分別為-3.9%、0.5%、0.2%、0.6%,廣州最高、北京最低。
從2016-2019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的趨勢變化看,北京、上海因嚴控人口、疏解產業而逐年下降,分別從-0.7%、1.3%降至-3.9%、0.5%;廣州逐年上升、深圳呈上升趨勢,分別從0.3%、-0.2%升至0.6%、0.2%,主要因為廣州發展速度較快、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大學生數量全國最多,深圳經濟發展速度快且人才吸引政策力度大。
職場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恒大研究院 報告顯示,從學歷看,流動人才中52%為本科及以上學歷,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47%,表明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2019年求職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本科、研究生學歷占比分別2.5%、13.0%、38.4%、41.5%、4.7%,其中流動人才各學歷分別占比為2.1%、10.4%、36.8%、45.0%、5.7%,流動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學歷比重均高于整體水平,2019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50.7%、較求職整體的46.2%高出4.5個百分點,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別為50.5%、47.5%,說明本科及以上的求職者職場競爭力較強、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從工作年限看,流動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職總體的44%,職場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2019年求職人才中工作年限為1年及以下、1-3年、3-5年、5-10年、10-20年、20年以上分別占3.1%、21.1%、19.4%、30.3%、22.3%、3.8%,流動人才中各工作年限人才分別占比3.3%、23.0%、19.3%、28.2%、21.9%、4.3%,其中工作5年以下的分別占比43.6%、45.7%,說明部分職場新人的職業發展和生活愿景尚有較大不確定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別為39.3%、40.4%,2019年流動人才更加集中于5年及以下。
從工資水平看,流動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40%,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求職人才中月收入4000元及以下、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15000元、15000元以上分別占比29.3%、30.8%、17.2%、9.4%、8.0%、5.3%,流動人才中各收入人才分別占比26.4%、28.8%、18.1%、10.6%、9.6%、6.5%,其中6000元以上的分別占比39.9%、44.8%,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別為39.9%、45.8%,說明收入更高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從行業看,流動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產、制造業,高于求職人才總體的48%。
2019年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IT|通信|電子|互聯網、房地產|建筑業、生產|加工|制造,分別占比19.4%、14.9%、13.9%,合計占比48.3%;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也是上述三個行業,分別占比19.0%、17.5%、14.8%,合計占比51.4%,說明流動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動人才在房地產|建筑業的分布遠高于求職人才。
從二級行業分布來看,2019年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五行業分別是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互聯網/電子商務、教育/培訓/院校、醫療/護理/美容/保健/衛生服務、酒店/餐飲,合計占比33.7%;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五行業則略有不同,第四和第五名分別是加工制造(原料加工/模具)、醫療/護理/美容/保健/衛生服務,合計占比34.7%。
(中新經緯APP)
下一篇:如新×澎湃新聞:聚焦新青年職業發展 發揮賦能式平臺價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追查“房抵經營貸入樓市”,有銀行已發現3筆并提前收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