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編者按: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深幾度,作者吳俊宇。
2017年,德勤在一份名為《Smart Cities and the journey to the “Cloud”》(智慧城市與“云”之旅)的報告中提到:基礎技術已經超越了科幻小說,它能夠360度全方位地觀察城市運營的方方面面并提高生活質量。
如今,它為苦苦掙扎的城市中心提供了希望。
想象一下一個城市,在這里互聯技術無縫地工作,以提高公共安全、交通運輸、能源效率、經濟發展和運營費用……德勤所說的“超越科幻小說”正在被阿里云所實現。
在7月11日的阿里云武漢城市峰會上,阿里和湖北多個地方政府簽約,試圖推動湖北從城市、政府、經濟的數字化升級。
阿里經濟體正在“打包”,把自家的能力整合對外,服務湖北以及其他省市,為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撐。
一、頂層設計的骨架我一直認為,一座城市的規劃需要具備頂層設計。
所謂的頂層設計值得是區域經濟、城市空間以及市民生活乃至政府服務等一系列元素綜合考慮。
在德勤這份報告中就清晰顯示,智慧城市本質上是經濟、交通、教育、安全、出行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結果。
城市需要要明確自己短、中、長期的戰略部署。
搞清楚城市的優勢、弱點在哪里。
如果搞不清重點,各個領域多頭并進,容易“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
也就是說,在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的的實現過程中,企業必須要有取舍,不斷去勾畫、校正智慧藍圖。
德勤的數據報告之中還繪制過這樣一份圖表,顯示了一個完整的城市操作系統的模樣。
從表格之中可以看出一座智慧城市的數據層、應用層是需要打通的,各個環節需要串聯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阿里云為支撐整個中國政府和城市數字化轉型便是從頂層設計開始入手的——“一云兩端“便是阿里云提供的頂層框架。
“一云”是云計算基礎設施 ;“兩端“是釘釘、城市服務的支付寶。
在這個框架下,各種技術能力運會在各行各業、各個垂直領域結合合作伙伴的實現應用覆蓋。
為了支撐起這個架構,還需要“雙中臺”。
一個就是數據中臺,利用數據終臺技術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打通數據孤島,實現數據共享。
另一個是業務中臺,把通用的業務模型、業務端口集成成業務中臺,實現一網通辦。
互聯網+服務、互聯網+監管等等,在政務應用的核心賦能平臺。
“雙中臺”可以在比較復雜的環境下打好整個政府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平臺。
這套骨架的優勢在于三點。
1、打通數據:阿里可以幫助政府部門建立統一的數據平臺,在上面建立阿里的端口,政府的端口以及各個合作伙伴的端口,在上面可以再去開發大量應用,形成服務體系。
2、優化決策:用阿里集團副總裁郭繼軍的話來說,政府各個板塊、各個部門過去很多數據壁壘,這些數據可以形成整體的數據中臺能力,政府可以通過數據建模做決策,而不是簡單的拍腦袋。
3、市民服務:過去談政務型政府,主要是談如何工作態度、隊伍建設,但在今天在云端幫助政府打通后端數據和業務,過去要跑多個部門、多個窗口的問題,今天只需要在一個窗口里面就可以徹底解決。
這就如同一個操作系統,可以直接安裝在城市的身上,讓政府部門可以隨時了解城市的運轉狀況。
二、為城市尋找切口項目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重點項目支撐了城市的脊梁。
在經濟學界,一直有一個判斷: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產業。
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每一次重點產業的大規模升級,都意味著城市功能的良性演變。
如果從一個較為微觀的角度切入分析,項目怎樣落地,產業何時發軔,升級動力何在,都是可供參考的依據。
智慧城市在一座城市的落地需要尋找切口。
所謂的切口,其實就是“項目”。
數據助力經濟發展過程中,選擇發力點、價值呈現都會有所差異。
千篇一律并不是好事情,需要結合區域需求、區域特色出成效。
用阿里云智能中國區副總裁辛鑫的話來說:杭州是從交通開始,有一些城市也從綜合治理、安全角度找一些切入口。
一些快速發展當中的城市、區域,則是把經濟、扶貧放在決策首位。
如果你去看阿里云在各個城市、領域的切口會發現,策略各不相同。
1、武漢的交通智能交通落地,智能路網會鋪滿每一條路,更寬闊的智能路網正如擴容了的血管,汽車能夠在其中從容穿梭,也能知道自己到底應該走哪條擁堵更少的路。
這樣交通效率提高,車禍率降低,停車不再困難,甚至汽車尾氣帶來的大氣污染也能得到緩解。
武漢為此則是接入了高德地圖相關擁堵指數、通行速度、突發狀況、支小路分析等實時動態數據,可實現城市交通的有效管理。
支付寶城市服務端口還有交通違法查繳、車駕管業務受理、事故快撤快賠、電子證照、這些服務,武漢市民可喲實現“零跑路”自助辦理業務。
2、荊門的政務智慧城市需要智慧的社會治理,更需要政府各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
提升政府智能管理水平及響應速度,讓一些辦證問題在手機上就能解決,讓居民辦事更便捷。
荊門市和阿里之間正是試圖建立“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利用螞蟻金服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用戶體量等方面的優勢,共同推進智慧政務服務建設,基于支付寶構建財政非稅、醫保移動支付、交通違法繳罰、電子社保卡、住房公積金、電子證照等業務場景化應用服務,建設公共服務統一支付平臺,拓展延伸荊門全市“互聯網+政務”服務。
3、棗陽的農業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城市生存的基礎之一。
農業的效率提升甚至可以解決大量農村社會問題,讓農村經濟結構得以調整。
阿里云農業大腦與種植戶試點黃桃,用AI進行農事指導、精準灌溉、智能采摘等智能化控制,從而有效降低種植成本。
螞蟻金融、聚劃算、阿里云等阿里經濟體成員相互協作,可以從AI種植、新零售引流、農業金融小貸到直播賣桃、聚劃算搶購、盒馬嘗鮮等整體產業鏈升級改造。
棗陽市和阿里的一站式合作,既給桃農帶來實惠,也推動了當地產業經濟發展。
在武漢、荊門、棗陽等幾座城市的嘗試,可以看出阿里的不僅僅善于幫助城市找切口,而且在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的整體思維上也有著完整的服務體系。
三、數字經濟的落地1979年,密歇根大學歷史學博士黃仁宇先生在他的《萬歷十五年》中從大歷史觀的角度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數目字管理”。
所謂的“數目字管理”指的是,以事實為基礎,以數據為核心的精確管理。
按照黃仁宇的設想在“數目字管理”的框架下,社會基層能夠做到各種要素自由而公平的交流,社會基層自治組成一個中層機構與高層聯系。
這種體制能夠保證地方的真實情況能夠匯集到中央,中央下達的政策能夠符合地方實際,其各種統計數據也就不存在問題。
中央政府的宏觀管理也就有切實可靠的數據為依托。
實際上,黃仁宇的這套想法,和阿里在湖北所做的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邏輯基本一致。
城市的建設和改造就像是人工智能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挑戰數據、算法極限的難題——沒有實力的科技企業完全不敢碰這個難題。
現代社會流動性很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所屬區域之間的數據量非常大。
城市的經濟更需要強大的數據能力作為支撐——但今天的阿里恰恰試圖讓中國的城市可以實現更精細化的管理。
恰逢7月12日,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宣布完成最新一輪組織升級。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全員信中提到: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已經初步完成了全方位的統一作戰,以及面向未來創新的組織架構升級。
接下來我們將聚焦于組織的效率和活力,通人才、通策略、通技術。
實際上,這套組織調整的意義就在于服務國內數字經濟的轉型。
阿里經濟體正在以一整套技術能力“打包”自己,用于數字經濟的建設。
下一篇:多家公募開啟自購 做多A股基金公司積極自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這里有十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