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還記得去年劉強東“5年開100萬家京東便利店”的豪言嗎?但現實中卻爆出大量便利店倒閉的消息。
實際上,網絡上京東便利店倒閉的消息從去年一直延續到現在。
雖然目前沒有具體的數據統計,但通過地圖搜索“京東便利店”,發現確實有一些已經關閉。
此前有網友發現家附近的京東便利店倒閉:“華僑新城年初的時候樓下開了家京東便利店,多多少少也為一帶的居民提供了便利。
不過不知道什么原因,上周路過的時候竟然發現店關門了!”網友評論:“這么好的位置都開不下去?”對此有記者向京東官方求證,對方表示京東便利店屬于加盟合作模式,所謂“關店潮”中涉及的店鋪,大多不能說是倒閉,只能說是申請結束合作,不再以“京東便利店”的形式存在,但店鋪實際還是開著的。
同時,據北京商報報道,京東正籌劃開設京東便利店以外的直營店鋪,部分團隊人員來自北京其他傳統便利店品牌,記者還從711內部人士處獲悉,京東從北京711挖走了5位管理層人士。
對此,京東方面回應稱:京東便利店主要為了賦能線下門店,在提供貨源外,還對線下便利店輸出品牌、模式和管理。
目前,京東還將堅持這種方式持續賦能線下便利店,并沒有做大規模自營店的準備。
距離“百萬便利店計劃”公布已有年余,京東目前仍只談計劃,不談盈利,處于“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境地。
“百萬京東便利店計劃”泡湯?2017年4月,京東宣布“百萬京東便利店計劃”,聲稱未來五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而其中將有一半在農村,每個村都有。
時隔一年,4月12日劉強東又在2018年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公開表示,今年年底的目標要達到每天新開1000家京東便利店,一條街每隔300米就要有一家京東便利店。
一番豪言描繪了一幅未來“無界零售”的美好藍圖,但也有業內人士分析,這樣的計劃未免有些“大躍進”。
2018年3月20日,京東商城新通路事業部總裁鄭宏彥,在京東新通路無界零售戰略發布會上表示,2017年京東已完成45萬家京東便利店布局。
按照鄭宏彥的說法,不到一年的時間京東已經完成了5年目標的近一半,剩下的55萬家有望2018年完成。
然而按照劉強東的定下的目標,年底實現日開千店,以全年365天計算,2018年最多開36.5萬家。
鄭宏彥給出的數據明顯要高于這個數值,兩人的口徑不一致,這背后的數字謎局也遭到外界諸多質疑。
之所以有這么“宏大”的計劃,在于京東便利店采用收編夫妻店進行“翻牌加盟”模式,并非直營,而這或許也成了困住京東便利店的主要原因。
京東便利店現在采取的是“翻牌”模式,即通過收編夫妻老婆店,掛上京東便利店的牌子,店型分為旗艦店、精品店、優品店,其中,優品店數量居多。
加盟商不需要支付系統使用費、品牌合作費、培訓費等費用,由于大部分旗艦店和精品店都需要繳納10000-20000元的保證金,而且店鋪的裝修和改造成本需要店主自己承擔,這使得原本利潤微薄的小店店主難以接受。
據了解,加盟后門店能承接多項功能,除了常見的個護美妝、日化洗護等百貨銷售外,還有京東代購、網上代下單、待收貨、話費充值、車票與酒店預訂等。
但是即便只是改換門面,每周1000家的工作目標也不太容易完成。
2017年6月,京東百萬便利店計劃負責人、新通路事業部副總裁杜爽從京東離職,網傳離職原因或是因為不堪“今年目標開50萬家便利店”的壓力。
為何京東的宣傳與實際落地情況有如此大的反差?在線上風生水起的京東為何到了線下開始玩不轉?京東便利店加盟之殤京東積累了多年線上經營的經驗,對于線下零售業的運營卻并不熟悉,存在著對加盟商培訓不足、供應鏈弱、缺乏營銷賦能等問題。
1、線下供應鏈羸弱,不提供退換貨服務據長江商報今年4月報道,京東便利店為加盟商提供“掌柜寶”B2B訂貨平臺,但很多加盟京東便利店的經營者反映,掌柜寶并沒有為便利店帶來太大的利潤空間。
一方面,價格較為混亂,暢銷品牌少,且非加盟店也可以使用,與傳統經銷商相比沒有任何優勢。
另一方面,零售行業,最重要的就是臨期商品的退換。
雖然京東便利店的商品大多數采用與京東倉庫的自有產品,但因為京東的商品一律沒有退換,過期只有扔掉了。
有店家反饋,特別對于那些保質期段的產品,比如酸奶保質期才一周。
而且商品都是京東商品,并不一定符合當地人的喜好。
好多京東便利店主每天都在虧損,快堅持不下去了。
同時,京東便利店加盟制度其中一條,規定加盟商須有一個貨柜售賣掌柜寶進貨商品,其他貨柜可自行選擇。
也就是說,加盟商仍需要自己拓展進貨渠道,京東并未賦予加盟商任何進貨渠道上的優勢。
2、物流成本難降京東的兩級倉儲物流模式,對訂單的配送密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如果其訂單密度及金額無法達到一定量級,其物流成本就很難降低。
但京東便利店的計劃是覆蓋三到五線城市及農村市場,這些地點的小店的日零售額平均在1000-2000左右,訂單金額低及訂單頻率較低。
從商品種類上來看,主要也集中在以低貨值、低毛利以及短保的重貨上,這也會極大提高物流成本。
3、加盟店培訓不足、營銷手段不到位由于訂貨、管理等方面基本上是憑借店主個人感覺和經驗,直接導致了店面形象欠佳、營銷手段傳統、經營方式落后等弊病。
“雜亂”、“亂定價”、“貨不全”等字眼在網絡評價上隨處可見。
也有很多京東便利店的店主都在反思:花了那么多的裝修費和一兩萬的京東牌子費,到底是值不值,感覺是被京東給套路了,花錢自己裝修卻在給京東賣貨,主要是自己連人工錢都掙不出來。
現在看來,如京東這樣通過翻牌加盟模式整合社區內的閑散夫妻店,短期內基于門店的硬件、產品方面輸出統一標準,一定程度可以使閑散經營的小商戶們走向正軌、規模化,但要觸及便利店運營管理系統的深水區,則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電商巨頭的便利店大躍進在過去的一年隨著傳統零售的回暖,便利店成為最炙手可熱的零售業態。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最近在上海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目前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已接近10萬家,年銷售額達1300億元,增速達13%。
羅森一進駐南京便被搶購一空,全家、7-11等日系連鎖便利店紛紛宣布要在2018年加速布局中國市場。
資本也已經入場,去年11月,Today(今天)便利店宣布完成2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今年3月9日,西安每一天便利店宣布獲得春曉資本領投的2億元人民幣投資。
同時,隨著線上紅利漸漸消失,電商巨頭在焦慮中開始紛紛喊出新零售口號,線下實體店也成為京東、阿里、蘇寧等布局的零售市場。
一時間,便利店也成了電商巨頭爭搶的香餑餑。
2016年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后,就開始布局線下零售業,在入股銀泰百貨后,阿里巴巴又入股三江購物,以21.5億元收購三江購物32%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而在和三江購物合作的11家便利店也在后來出現在手機淘寶頁面上。
2017年阿里又收購聯華超市,拿到其18%的內資股股權,成為聯華超市第二大股東,而聯華超市遍布全國的3618家門店有望為阿里開展新零售布局和改造。
阿里的步伐也逐漸瞄準了線下最火熱的業態,做起了天貓小店。
今年以來,蘇寧小店也在大規模開店,并且多在一些四五線的鄉鎮城市,預計到今年底將有超過5000家門店開業,未來三年將落地1.5萬家店。
除此之外,Amazon也發布了四年項目計劃,要開設至少三個類似于Amazon Go的線下實體超市概念、兩個大型超市,最終要開超過2000家規模不等的超市和便利店。
在中國的便利店市場,一直有兩種業態互為補充,又彼此無法取代。
一種是連鎖型便利店,包括日系和區域連鎖型便利店,另一種則是數量龐大的“夫妻老婆店”。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超過600萬小店,大都是夫妻店,70%以上在3-6線城市,過往10年店數基本穩定。
店主80%年紀在45歲以上,通常不太熟悉智能手機和互聯網。
店主每天平均開店時間超過12小時,在華南地區甚至每天開店15小時,但收入微薄。
在這波便利店浪潮里,傳統零售商和投資機構,更為青睞連鎖便利店。
而京東、阿里則主要爭奪“夫妻老婆店”,以改造“夫妻老婆店”的方式迅速擴張,蘇寧則選擇自營做連鎖便利店。
三大巨頭的一舉一動都在牽動著行業的神經,也深深影響著整個中國便利店的發展。
未來實體便利店和電商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優勢才是行業競爭力所在。
下一篇:雙11第十年,天貓京東已經開辟出“第二戰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國互聯網的第二次“千團大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