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姑娘們,你們還記得“美即”嗎?80、90后的姑娘們一定知道,甚至會勾起學生時代爆款面膜的回憶,但00后就不一定知道了,因為現在市場上“美即”這兩個字已經難見蹤影。
事實上,這正是“美即”面膜的真實寫照。
6月8日,界面新聞獨家消息,美即位于廣州南沙的工廠已經停止生產,生產設備從今年五月起就在陸續遷移至歐萊雅蘇州尚美工廠,遷徙預計年底完成。
猝不及防!又一個巨頭轟然倒下。
人們不禁要問一句:曾經在港交所叱咤風云的“股王”,到底經歷了什么!從輝煌到落幕!時光倒退十五年。
提到美即,就不得不提它的創始人:佘雨原。
佘雨原在畢業后就加入了可采,一個1997年創立于成都的面膜品牌,主打中草藥概念。
期間,佘雨原把可采送上了屈臣氏的貨架,這對任何本土化妝品牌來說都是個不小的突破。
但2002年,可采突然宣布,結束代理合作關系。
佘雨原的銷售團隊一夜間出局,面臨無貨可賣的局面。
終于,佘雨原南下廣東,2003年創立“美即”,重回面膜老本行。
這是一個面膜界“加多寶與王老吉”的故事,更是一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故事。
至此,“美即”面膜誕生。
它誕生的環境卻很兇險!玉蘭油、蘭寇等國際品牌牢牢把握中高端市場,美即只賣面膜,單品類也難以支撐商場百貨高昂的成本。
就在這種四面環敵的情況下,佘雨原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構想,硬是憑一己之力殺出了重圍:做單片面膜!這個構想在當時可謂是天才式的嘗試。
在當時“面膜為高端品”的理念之下,美即創造性地提出了“平價面膜+單片銷售”的理念,開創了全新的面膜銷售模式,將面膜拆分為單片銷售,不論功效、成分、包裝,統一價格,讓顧客隨意搭配組合,使面膜變身為充滿時尚的美容快消產品。
可以說,這一理念直接導致了日后中國面膜市場的巨變!2005年,在屈臣氏的貨架上,陳列出一面墻的美即。
事實上,當美即入駐屈臣氏時,冒著很大的風險。
屈臣氏門店數量只有50家左右,且銷售扣點高、賬期短,更重要的是屈臣氏實行末位淘汰制,美即競爭激烈。
但事實證明,美即的放手一搏,賭成功了!2007年,美即成為屈臣氏面膜品類銷量第一品牌,占據美即銷售額的70%以上。
2009年,美即面膜逐步占領面膜市場的15%左右,一躍登上面膜老大的位置,并連續蟬聯5年桂冠。
2010年,美即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超額認購784倍,成為當年港交所“股王”。
2012年,美即品牌達到歷史巔峰時期,占據面膜市場份額的26.4%,年銷售10億,成為面膜行業里實至名歸的王牌。
這一年,美即何等風光!連國際巨頭歐萊雅都送來青睞,提出收購要約,最終以51.5億元迎娶美即,上演了一出強強聯手的好戲。
2014年4月9日,歐萊雅收購美即收官,美即控股在港交所退市。
當時,恐怕誰也沒有想到,這就是鎂光燈下的美即站在巔峰的最后畫面了。
被歐萊雅收購后的美即迅速從巔峰跌落,被收購后的下半年,凈利潤下滑80%。
歐萊雅2016年財報顯示,美即面膜在2016上半財年共計虧損15.8億元。
2016年的年銷售回款不到2億元,比它在業績巔峰期2012年的13.53億元回款額足足跌去了90%!這也才過去了4年而已。
歐萊雅為此背了多年的“鍋”,但事實上,歐萊雅并不是沒有努力過,相反,歐萊雅收購后對美即可謂是全力支持。
第一,成立面膜實驗室、重建新型工場、提出面膜哲學概念進行營銷,加上拓寬銷售渠道,歐萊雅幾乎把能做的都做了。
第二,廣告營銷上也不遺余力,2016年8月,美即面膜拿下papi醬爆紅網絡后的第一支廣告。
然而,無論是歐萊雅,還是“第一網紅”papi醬,都沒能替曾經的“第一面膜”挽回頹勢。
2016年9月,一葉子超越美即,成為中國銷售額排名第一的面膜品牌。
2017年,曾經市場份額第一的美即面膜市場排名已跌出前六名。
2018年5月,北京商報消息,屈臣氏已全面停止售賣美即面膜,未來也許不會再次上架。
2018年6月8日,界面新聞獨家消息,美即面膜要徹底離開它的家鄉廣東了。
整整十五年,中國本土面膜一代王者,黯然落幕。
無數人都想知道:為什么?被消費者拋棄!“為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歐萊雅和美即比誰都想知道。
但其實,答案都已經在他們心里。
老沈認為,有三大原因導致了這個結果。
第一,外資公司死板的管理制度成為拖累美即的第一道枷鎖!美即某地區一級代理商的相關負責人就證實了這一看法,其表示,外資管中國企業不靈活,比如以前要搞個促銷活動申請費用只需要3天就批,但是現在半個月都批不了,走流程比較慢。
第二,產品沒有跟上消費升級的趨勢!2014年至2015年,消費者對面膜的細分價值訴求開始出現,森田、一葉子等相繼提出符合這一趨勢的玻尿酸成分、植物酵素概念等,本土各路面膜品牌紛紛崛起,新產品推出可謂眼花繚亂。
然而美即卻紋絲不動,幾乎沒有產品迭代,不得不說,這幾乎就是親手葬送了美即的未來。
第三,定價混亂!事實上,這一趨勢在美即“巔峰”時期就已有跡象,但無論是美即還是歐萊雅,都沒有對其撥亂反正。
一名經銷商表示,早在2014年至2015年時,美即的價格市場就已經相當混亂,其作為正宗代理商,當時美即工廠給的面膜價格還沒有外面批發市場串貨的價格低。
當時到貨價差不多是5元/片,但當時他們串貨到批發市場的價格好像才3-4元/片。
最終價格混亂傳至銷售終端,同時,利潤薄得賺不了錢,代理商紛紛退出。
而如今,屈臣氏,這一個曾經占據了美即70%銷售額的渠道對之全面下架,更像是雪上加霜似地對昔日的王者補上了最后一刀。
折戟沉沙,不過如此。
壯志未酬,身已先死。
居安思危市場沒有永遠的王者,更沒有一成不變的市場規律!一代面膜之王的落幕,更證明了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永恒的,再大的帝國也有一夜崩潰的可能。
個人和企業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具有強烈的危機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在日子過得不錯的時候,也要始終保持自我顛覆、自我革新和快速迭代的動力。
無數的例子證明了,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只有不斷進取和前進,才能活下去!
下一篇:雷軍考察小鵬汽車,IPO后的小米終于要造車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早餐 | 百度金融被拆分 谷歌CEO財富暴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