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這是中天微官網最矚目的話:基于自主指令架構研發。
今天早上,機器之心從阿里內部獲得重磅消息:阿里巴巴宣布收購杭州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但投資金額并未對外透露。
不過參考此前阿里投資中天微的金額,這又是一次大手筆。
這筆收購向我們釋放出一個明顯的信號——阿里果然兌現了他們在去年云棲大會成立達摩院時的初衷與承諾之一:阿里需要具備設計與改造芯片SoC架構的能力。
這家成立于2001年、總部位于杭州的公司,是一家致力于32位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CPU、以芯片架構授權為核心業務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
據網上資料顯示,公司圍繞自主嵌入式CK-CPU構建芯片軟硬件平臺,為各行業細分領域的客戶提供具有核心競爭力、高性價比以及定制化的CPUIP核及相關的SOC設計開發平臺、軟件工具鏈和集成開發環境。
目前,公司已形成了面向各應用領域的高、中、低應用的CK610、CK800系列CPU核。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天微是當前我國唯一基于自主指令架構研發嵌入式CPU并實現大規模量產的CPU供應商。
早在2015年,阿里便與杭州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進行深度合作,面向物聯網各細分領域開發云芯片(YunonChip)架構。
2016年1月,阿里入股中天微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此后,又在2017年6月,阿里向中天微注資5億,正式跨入芯片基礎架構設計領域。
而后者作為阿里云最早進入物聯網(IoT)合作伙伴計劃的成員,也會在芯片領域全面推進IoT芯片通過阿里云linkmarket在終端的大規模應用。
中天微曾發布過阿里云基于AliOS軟硬件框架的3款“云芯片”,包括計算機視覺芯片、融合接入安全的MCU平臺芯片、以及與中興微電子合作推出的全球首款基于AliOS的極低功耗NB-IoT物聯網安全芯片。
中天微CEO戚肖寧曾表示,公司成立宗旨就是希望建立國內CPU自主研發創新能力:“我們希望透過阿里巴巴的強大平臺與數據中心體系,實現自主研發芯片的大批量商業應用,為真正“中國芯”的研發與量產做出貢獻。
”而就在昨天,阿里巴巴達摩院宣布正研發一款神經網絡芯片——Ali-NPU,運用于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等AI推理計算。
綜合前后兩起事實,我們不難發現這次收購背后的邏輯:中天微業務與阿里實體業務構成強耦合,通過收購,更能提升阿里的業務效率。
這也符合阿里巴巴一貫以來的投資運作邏輯。
早些時候,阿里巴巴投資總監謝鷹在接受國內媒體獨家專訪時就曾介紹道,阿里投資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阿里實體業務的強耦合投資,通過收購和投資增強集團業務,提升效率;另一類是探路型投資,當下業務關系并不強,但我們認為會對行業未來產生影響的也會投,比如人工智能技術。
AI芯片也被稱為AI加速器或計算卡,即專門用于處理人工智能應用中的大量計算任務的模塊,但是,其他非計算任務仍由CPU負責。
對于自己研發芯片的阿里來說,這家芯片公司的業務不再是“與當下業務關系并不強”,改變在新技術領域以少數股權投資形成生態的打法也順理成章。
阿里已經建立了物聯網的生態環境,比如阿里云和智慧城市。
沒有芯片(比如CPU和AI加速器),物聯網沒法做下去。
收購專注于自主知識產產權物聯網芯片的中天微,讓正在研發AI芯片的巨頭又多了一點安全感,也堅定了其做芯片的決心。
自研芯片論勝負,時間重要嗎?眾所周知,芯片是一門“重科技”,資本、人才、技術都不可或缺。
要進入第一集團,更需要大手筆投資。
對于阿里來說,錢不會是問題。
馬云曾表示未來將為達摩院投入超過1000億元。
軟件算法也有積累。
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的Ali-NPU,正是基于阿里機器智能技術實驗室等團隊在AI領域積累的大量算法模型優勢,根據AI算法模型設計微結構以及指令集,以最小成本實現最大量的AI模型算法運算。
而在業務場景上,阿里對物聯網生態的理解會比芯片公司更深刻,定義產品也會更精準。
關鍵還是專業人才和時間。
“自研AI芯片”已成為阿里布局“中國芯”的戰略組成部分,目前達摩院芯片研發團隊,在美國、上海兩地已達數十人,預計年底將達百人。
而此次收購中天微,也會為公司帶來一批富有經驗的芯片專業人才。
不過,誰都逃不過芯片硬件數年的研發周期,這也是最為耗時耗力的階段,至少也要一年半到兩年時間。
人為縮短這個周期,帶來的后果可能是專屬芯片性能還比上通用方案。
和其他入局的玩家比起來,阿里“顯然還早著”。
谷歌2014年甚至更早開始做TPU。
2008年,寒武紀開始著手研究AI芯片,深鑒科技于2012年開始往這個路子上走,云知聲2014年考慮研發自己的AI芯片。
地平線2015年開始做。
如今,已經有幾家公司先后流片成功。
接下來,也會陸續有公司帶來自己的芯片產品。
而這些搶在時間前面、并以技術見長的公司仍然可以通過進一步研發,保持技術上的暫時領先。
好在要論終局勝負,時間尚早。
在數據中心領域,可能會是一場需要花費數十年才能分出勝負的戰爭,在邊緣運算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則需要更久時間。
阿里的遠見在去年10月達摩院成立時,芯片技術就是院里多個中長期技術研究領域之一。
不過在那之前,阿里在新技術上的的投資已經十分惹人注目。
從2013年至今,阿里已接連投資翱捷科技(ASR)、寒武紀、Kneron(耐能)、商湯、Face++等人工智能技術公司。
而芯片領域,在2017年下旬短短三個月里,阿里機構或阿里系就大手筆投資三家AI芯片公司,包括耐能以及此前的寒武紀(2017年8月)與深鑒科技(2017年10月螞蟻金服領投)。
再加上2016年11月投資的可編程芯片公司BarefootNetworks與2017年注資的翱捷科技(ASR),阿里不知不覺已經高度滲透芯片研發領域,成為無可爭議的芯片投資之王。
這些公司的技術覆蓋了服務器端和智能終端。
比如,針對服務器端,寒武紀會出售自己的芯片。
深鑒科技主要聚焦于安防。
耐能的定位是終端人工智能的技術提供廠商,現在主打輕量級的NPU(神經網絡處理單元)芯片,主要布局智能家居和物聯網。
雖然阿里是電商起家,由于電商和移動終端聯系緊密,大量數據也是從移動終端獲得的。
因此,阿里對芯片的嗅覺非常靈敏。
據國內媒體介紹,2014年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就判斷,芯片公司和互聯網公司未來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融合起來。
而寒武紀成立尚不足一年,阿里第一時間給出投資意向,“也是考慮到阿里對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需求非常強大,”阿里表示。
雖然“當下業務關系并不強,但我們認為會對行業未來產生影響的也會投,比如AI。
”阿里投資總監謝鷹在接受國內媒體專訪時透露。
不過,阿里為何從芯片投資戰略布局走向自己研發之路,云知聲CTO梁家恩告訴機器之能,“巨頭也沒安全感,芯片這種核心技術必須自己拿下。
沒有芯片,物聯網沒法做下去。
估計阿里本來就想做自己的芯片,中興事件加速了這一動作。
”阿里自身也在發生改變——它已從世界最大的電商平臺轉變為集零售、金融、技術、物聯網等服務為一體的商業基礎設施平臺。
而AI技術和芯片,會是阿里商業基礎設施平臺底座,極大提升阿里幾大核心業務,如物聯網、新零售、云計算,甚至包括最新披露但進展迅速的無人車項目。
而翱捷科技(ASR)董事長戴保家也曾這樣評價阿里的物聯網戰略:“阿里的生態環境已經搭好了,他們對物聯網生態比我們更了解,我們需要阿里幫助來共同定義產品,這樣客戶也會相信我們定義產品比較精準。
”
下一篇:巴菲特慈善午餐又開拍!叫價已超150萬美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蘇寧牽手碧桂園 年內600家蘇寧店入駐碧桂園物業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